【第二代新冠疫苗】孔繁毅:逾600人已接種國藥Omicron疫苗 試驗者副作用發燒、局部疼痛、疲倦 料12月可接種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與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合作,就針對Omicron的第二代新冠滅活疫苗展開第三期臨牀研究。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計劃暫已招募1300人,其中逾600人已接種一針,部分人已接種第2針,試驗者無出現嚴重副作用,但有人有局部性疼痛、疲倦、發燒等。若計劃一切順利、疫苗安全有效,盼在11月在港申請緊急註冊,12月可讓市民接種相關疫苗。 孔繁毅:國藥Omicron第二代疫苗 臨牀試驗者副作用發燒、局部疼痛、疲倦 被問到已接種國藥第二代疫苗的試驗者情况如何,孔繁毅稱,疫苗暫時非常安全,試驗者無出現嚴重副作用,但有人有局部性疼痛、疲倦、發燒等,與接種一般滅活疫苗的副作用,而疫苗抗體數據等則要完成計劃方有結果及分析。他又稱,即使試驗者已接種兩劑或3劑復必泰、科興疫苗,接種國藥第二代疫苗亦未見問題。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科興第二期臨牀研究 評估成年人以科興作加強劑的免疫反應 另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港大臨牀試驗中心與港怡醫院合作,就針對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滅活疫苗展開臨牀試驗,計劃招募300名已打兩針或3針的成年人參與。孔繁毅昨向本報稱,試驗屬第二期臨牀研究,現時已招募約40人,料8月完成接種,10月完成數據分析;但何時可進入第三期研究則未有資料。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18至59歲接種首針和第2針復必泰疫苗相隔延長至8星期 減心肌炎風險 22日起可改預約 志願者接種1或2針加強劑 料10月完成分析 科興去年12月獲Omicron變異株樣本,今年4月獲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批准在港就Omicron滅活疫苗加強劑做臨牀研究。計劃目標招募300名18歲或以上、已接種兩劑或3劑滅活或mRNA疫苗、不曾染疫的成年人,團隊將接種一或兩針科興加強劑。其後會為志願者做為期8個月研究,包括篩查、研究中心跟進等,以評估成年人使用科興疫苗作為加強劑對安全性和免疫反應的影響。 Read more

【新冠肺炎】梁卓偉料:新一波疫情源於豁免檢疫者 經的士司機傳入社區 形成最少3個播毒源頭

【明報專訊】本港第三波疫情源頭不明,港大醫學院分析部分確診者的病毒基因,發現第三波並非源於五六月的本地個案。與同屬政府抗疫顧問的中大及港大專家許樹昌和袁國勇一樣,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估計,新一波疫情源於多名獲豁免檢疫者,經的士司機傳入社區,並形成最少3個播毒源頭(見圖)。港府在上月父親節前為食肆全鬆綁、不限人數等,至本月11日才收緊,梁卓偉表示疫情需3至7倍時間才可降至原本水平,料需兩個半月。 Read more

港大:推算湖北220萬人染疫 推斷大部分香港和湖北居民未有抗體 港須加強檢測 持續戴口罩抗疫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為湖北省包機回港者化驗,452人中有17人即3.8%帶新冠病毒抗體,比率遠高於僅1人確診的官方數字。團隊以此推算湖北省或高達220萬人曾染疫,即97%患者未被確診,此病死亡率為0.15%,較2009年流感大流行死亡率高8倍。學者指,從結果推斷大部分香港和湖北居民仍未有抗體,認為本港須加強病毒檢測,以盡快隔離患者,港人則要持續戴口罩抗疫。 Read more

梁卓偉:患者可傳染多於一人 顯示本港或將有大型社區爆發

本港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個案數目近期急升,港大研究發現,自上周起新型冠狀病毒在本地的「即時繁殖率」已高於1、即一名患者可傳染給多過一個人。港大認為情況或顯示本地將有大型社區爆發,形容本港正處於疫情爆發以來最高風險的階段。 Read more

【武漢肺炎】梁卓偉︰武漢或有134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

港大醫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今日(21日)發表有關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最新情況,中心創立總監、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以日本、韓國和泰國已出現武漢輸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估計,按相關模型推算,武漢市最大可能有多達1343宗新型冠狀病毒個案。 Read more

港大研究:乙肝患者近半不自知 收入愈低甲肝戊肝感染率愈高

【明報專訊】乙型和丙型肝炎是肝癌主要成因之一,及早治療有效減低風險。不過港大於2015至16年間為逾1萬名市民篩查肝炎,發現7.8%患乙肝,其中高達48%患者不自知,或錯失黃金治療期。研究又發現愈貧窮的群組,甲型和戊型肝炎的感染率愈高,相信與生活環境有關。研究團隊促請實施全民乙肝篩查,助及早診斷和治療減死亡率。衛生署指出,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將制定一套全面覆蓋病毒性肝炎預防及治療的策略。 – 明報記者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公共衛生學院和香港肝壽基金在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做本港首個大型病毒性肝炎篩查研究,為全港18區10,256名18至75歲漢族成人,檢驗甲、乙、丙、丁和戊型5種肝炎病毒。 感染率貧富懸殊 料與生活環境有關 研究發現,有甲型和戊型肝炎抗體的人分別為65.1%和33.3%,代表他們曾受病毒感染。研究同時發現,兩種肝炎的抗體陽性率與受訪者家庭收入成反比,例如甲肝和戊肝陽性比率在月入1萬元以下群組,分別為80.7%和41.4%,遠高於整體水平;3萬元以上群組則是48.2%和22.9%,研究團隊相信與低收入者生活環境較差,或較易進食未煮熟的受污染食物如海鮮和豬肝臟有關。甲型和戊型肝炎普遍能引起急性肝炎,死亡率低。 母染乙肝者 患病風險高4倍 至於肝硬化和肝癌元兇之一的乙肝,是次研究發現受訪者中患者比例為7.8%,當中達48%不知自己受感染,研究發現染乙肝最大的危險因素為母親是乙肝患者,母親染乙肝者,患病風險高3.8倍。研究又指出,本港1988年推行乙肝疫苗接種計劃後出生者,患病率為1.8%,遠低於接種計劃前出生群組的8.3%。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司徒偉基指出,結果反映乙肝疫苗很有效,接種後患病風險大減85%。 肝硬化和肝癌另一主因丙肝在港流行程度較低,上述研究發現僅0.5%曾染丙肝。另今次研究無發現有丁型肝炎感染者。研究團隊已轉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陽性市民至專科跟進。 學者倡全民篩查乙肝 衛署:將訂全面策略 乙肝初期病徵不明顯,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指出,有乙肝病人至出現肝硬化等併發症才知患病,錯過黃金治療期,促請本港實施全民乙型肝炎篩查。他又說,驗血篩檢成本每人每次約20至30元,加上乙肝藥費便宜,相信大型篩查有助市民及早診斷和治療,減低死亡率,並減低對醫療系統的負擔。 6%市民打甲肝疫苗 倡推接種計劃 此外,司徒偉基指出,今次研究發現僅6%市民有注射甲肝疫苗,但本港甲肝患病率高,建議沒染過甲肝者可打疫苗預防,又認為未來可考慮人群甲肝疫苗接種計劃;並建議篩查丙肝高危人口,如曾共用針筒者。袁孟峰續說,丙肝藥費雖高昂,一個療程達9萬至20萬元,但逾95%接受治療者可根治。 衛生署昨回覆查詢稱,為消除病毒性肝炎對本港公共衛生的威脅,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已於去年成立,會制定一套全面覆蓋病毒性肝炎預防及治療的策略。 港大醫學院做的全港首個大型病毒性肝炎篩查發現,7.8%接受篩查者患乙型肝炎,其中48%病人患病而不自知,研究團隊成員袁孟峰(左二)和司徒偉基(右二)促請推行全民乙型肝炎篩查,助及早診斷和治療減低死亡率。(馮凱鍵攝) Read more

有片: 港過動童用藥比例急升 學者倡設指引

港大研究發現,全球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個案及藥物使用量,在過去15年有顯著增長,其中香港ADHD藥物的兒童使用量,由2001年的每2500名兒童有一人用藥,增至2015年每69名兒童有一人用藥,為15年前的36倍。學者倡設指引,免過度用藥。 兒童用藥量15年增36倍 港大醫學院與歐美國家共15個地區的學者合作,追蹤ADHD藥物的使用量,數據共涵蓋1.5億人。研究發現全球ADHD藥物使用量持續上升,其中香港成人患者的用藥量,由2001年每3萬人有一個,增至2015年每1萬人有1個;兒童則由2001年每2500名有一人用藥,增至2015年每69名兒童有一人用藥,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刺針精神病學》發表。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表示,研究顯示,本港約有6.4%兒童及青少年患有ADHD,其中1%至2%患者有服藥,藥物使用量增加,反映市民對ADHD的認知和關注增加,暫未見本港出現過度及不當使用ADHD藥物。 學者:兒童精神科嚴重不足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ADHD個案上升,但本港兒童精神科服務嚴重不足,去年僅55%轉介個案在6個月內可完成評估,較2012年的90%大跌35個百分點。葉指出,ADHD藥物雖有潛在副作用,但患者如未能適時用藥,長遠會增加其吸毒犯罪風險,減少個人對社會的功能等問題,對社會有顯著惡性影響,促請當局增加資源,並建議成立專家小組,對ADHD的護理需求制定全面指引。

Read more

當年8300嬰數據 助推動室內禁煙 九七兒女建生物庫 鋪路未來研究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於1997年邀請逾8300名當年出生嬰兒參與研究,團隊的四代研究人員至今共發表超過80篇學術論文,包括探討二手三手煙對健康的影響,有關數據更協助政府推動室內禁煙。團隊近年亦邀請「九七兒女」提供血液等樣本,設立生物庫,為未來研究留血脈。 曾任港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系(公共衛生學院前身)主任的林大慶在1997年,與衛生署合作發起「九七的兒女」研究計劃,探討追蹤研究8327名於當年4月至5月出生的嬰兒,佔該時期出生總人數的88%,為期18個月。 現任港大醫學院長梁卓偉在機緣巧合下,接手分析林大慶蒐集的數據,成為以「九七的兒女」數據為基礎撰寫博士論文的第一人。梁卓偉表示,該研究起初只是解答「一千零一個問題」,探討二手三手煙影響,「提及到林大慶、Prof. Hedley(賀達理教授),大家都知是探討吸煙,這個是獨門秘笈」。 研究原本收集數據至嬰兒18個月大就停止,梁卓偉於2005年重啓研究(見另稿)。團隊結合醫管局及衛生署數據,包括兒童入院情况、體重及身高等,整合他們於小童、青少年及成人時期的資料,拓闊研究方向。 尋回3600人 冷藏血液頭髮大小便 團隊的第4代研究員、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歐陽兆倫表示,2007年以郵寄問卷調查,共收到逾6000個回覆,2014至16年再調查,約3600名九七兒女參與,包括提供30毫升血液、頭髮、大小便等樣本,港大為此建立生物庫,將該批樣本儲存於攝氏零下80度的冷藏櫃,為日後的研究保留「血脈」。 歐陽兆倫說,團隊於2010年發表母乳餵哺研究,發現連續餵母乳3個月,嬰兒因傳染病入院率下降;同年另一九七嬰兒研究指嬰兒體重輕、生長速度慢,因傳染病入院的機率較高;2017年關於空氣污染研究,則發現吸入二氧化氮愈多體重愈高。 歷代研究團隊至今已發表逾80篇學術論文。梁卓偉回顧當日擔任初級講師、撰寫博士論文,探討二三手煙、母乳餵哺及產婦分娩模式3個議題,從沒想過自己在「象牙塔」的研究可推動政策發展,後來加入政府擔任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他參與制定室內禁煙附屬法例,「自己一手一腳做的事,大部分數據去了立法會,立法會通過後到政策實施層面,又到我自己再做,好像一個full circle」。母乳研究亦促成醫院管理局不再免費收取奶粉,並定期換奶粉商,提升推動餵母乳力度。 正探討心血管疾病成因 團隊現聚焦收集並分析九七兒女的基因和代謝物數據,如探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梁卓偉說︰「我絕對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讀萬卷書,都要行萬里路。大家要走得近一點,沒有科學就沒有將來。」 港大醫學院今日舉辦「九七的兒女」聚會,慶祝21歲生日,讓他們再走近一點。

Read more

兒言自得:老師的微笑

【明報專訊】達安輝教授(圖)在上月16日辭世,享壽89歲。這位極受學生弟子及同業尊敬的老師,在1952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便留在大學內科部工作,到94年才退休,這段期間在港大醫學院畢業的醫生,都是他的學生,我當然也不例外。 在靈堂弔唁達教授,看着他祥和的遺照,以及絡繹不絕來給他送別的醫學界前輩,剎那間讓我感到時光倒流,好像通過時光隧道回到了40多年前的醫學院,當年的一草一木一椅一桌,歷歷在目。更想起了醫學院裏的老師,他們可能對大部分同學的認識不深,可是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即使表面看來微不足道,在我們這班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腦海中,都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知怎的,在靈堂憑弔短短的數十分鐘裏,腦海裏浮現最多的竟然是幾位已逝去的老師的笑臉。他們都是出了名不苟言笑的嚴師,怎麼沒來由的想起他們的笑臉?原來每個笑臉背後,都有一個我有份參與的小故事。 首先要談的當然是達教授。和醫學院其他一些老師不一樣,達教授從不罵人,更不會疾言厲色,可是學生對他還是既敬且畏。雖然他比較嚴肅,很少展露笑容,對學生的要求也高,但學生「畏」他,不是怕他罵,而是出於「敬」心,怕做錯事令他不開心。那年我就讀3年級,逢星期三要上他的大班授課,他每次都會即時從學生的註冊表中抽取3、4名學生,要他們坐在前排接受提問。可能因為這原因,加上他教書真的十分精彩,他的課總是座無虛席。可是那天我不知是睡過了頭還是什麼其他原因,竟然忘了上課。達教授授課前如常抽學生,怎知剛巧抽中了缺席的我!再抽第二、第三名同學,竟然也都缺席!當時達教授火光到什麼程度,我不在現場所以不得而知,只知道我們3個大男生要一起到他辦公室聽候發落。 為了自己開脫又不讓達教授的憤怒火上添油,我們唯有編了一些似乎合情合理的藉口,總不成告訴他早一晚在宿舍通宵達旦玩桌球或觀看電視轉播足球賽吧。於是有同學說病了,有同學說家有急事,總之統統是「滿口荒唐言」,只差一點沒有擠出「一把辛酸淚」博同情。這時我把眼角偷瞧達教授,看看他有沒有因為同學「侮辱他的智慧」而惱怒,那知出乎意料,我看到的竟是他嘴角的一絲笑意。 睿智包容 不拆學生下台階 達教授沒有說多少話,但他那含蓄的笑臉卻明顯地向我暗示:「你們這三個小鬼,在我面前耍花樣,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們說的都不是真話。嘿嘿,你們放心,我不會拆穿你們,免得你們下不了台階。」一時之間,我只覺得這笑容充滿睿智、包容和慈愛。我現在也明白,為什麼這笑容在40多年後的今天,還會在我腦海中浮現。 達教授聽完我們解釋,薄責幾句便頒下罰則,原來是要我們每人寫一篇閱讀報告,內容要和我們當日缺席討論的課題有關。這是幫助我們學習,哪裏是「處罰」了。當天的課題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我後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達教授給我的啟發,我銘誌於心。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港大研非抗生素新藥 治耐藥金黃葡萄球菌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發現治療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的新型非抗生素類藥物,利用NP16化合物削弱MRSA的存活能力,抑制其生長,毋須使用抗生素下有效治療MRSA感染。負責研究的專家期望,未來3年會完成臨牀測試,盼10年後推出市場,成為「救命救急的藥物」。 濫用抗生素 社區感染增 MRSA是一種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株,一般會引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如膿瘡、膿腫或傷口感染。感染部位會出現紅腫、觸痛或流膿,嚴重可引致敗血病、肺炎等。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MRSA在香港的社區感染個案過去10年持續上升,去年達1168宗,達到10年新高。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感染個案增加是濫用抗生素所致,指本港MRSA呈抗藥性的情况「非常嚴重」,比率達45%,較英國高4倍,且細菌一旦入血,死亡率較無耐藥性高4倍,故專家一直尋找非抗生素的治療方法。 新藥助削細菌存活能力 港大微生物學系研究團隊自2009年開始研究有關方案,在5萬個小分子化學物中,發現全新的葡萄球菌黃素合成抑製劑NP16,有助免疫系統清除金黃葡萄球菌。研究團隊指出,葡萄球菌「黃素」是金黃葡萄球菌的顏色來源,在入侵過程中會助長細菌感染人體,並協助細菌抵抗免疫系統的殺菌功能。經研究後,發現全新葡萄球菌黃素合成抑製劑NP16,可削弱細菌的存活能力,金黃葡萄球菌經NP16處理後,更容易被免疫系統清除。在小鼠測試中,NP16在數天內大幅減少MRSA數目,令免疫系統更易清除致病細菌。與抗生素不同,NP16即使存在於環境亦不會令細菌有耐藥性,本身沒有毒,也沒有殺菌作用,是透過減低細菌的感染能力令免疫系統有效消滅細菌。 袁國勇指出,傳統抗生素在殺滅細菌時,有可能令病菌出現耐藥性,所以抗生素不是一個有效和可持續使用的控制感染方法,今次的發現「非常重要」。 望10年後推出市面 港大微生學系副教授高一村指出,使用抗生素衍生的抗藥性情况愈來愈嚴重,相信今次研究結果可提供一個全新治療金黃葡萄球菌的標靶藥物,直指新藥「救得幾多得幾多個病人」,而按一般歐美國家的情况,開發一種有潛質的藥物需約10億美元,再視乎開發過程有所調整,但相信今次研究的發現若發展成為藥物,費用不會超出一般預計,現正就有關發現與藥廠和政府積極商討,期望進一步研究副作用及毒性後,3年後做第一輪臨牀測試,10年後可在市面推出,成為市民的「救命救急的藥物」。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