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Read more

【過敏系列】腸太激 生活難! 忽然肚瀉 一分鐘也無力忍

一緊張就肚瀉?食飽飯就肚痛?一有便意便要急急上廁所,等不到下一分鐘? 照腸鏡胃鏡,驗血驗大便,結果一切正常,究竟是什麼作怪? 「腸易激綜合症」不會併發嚴重疾病,卻對生活構成極大困擾,因為經常肚痛肚瀉,患者不敢外出,影響社交甚至工作。 ■問醫生 ◆大便反常,腸道正常? 問:什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吳: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俗稱腸敏感或腸躁症,因腸臟功能紊亂,屬功能性疾病。病人腸道結構正常,沒發炎,抽血、造影結果均正常;但卻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大便習慣改變,例如一肚痛就要大便,大便次數增多(肚瀉)或減少(便秘),大便質地變得過硬或稀爛。另外,腸易激綜合症會重複發作,有一定頻率,例如一個月最少三四次,影響日常生活;若一年只有一兩次,不算是腸易激綜合症。 ◆腸炎腸癌病徵相似? 問:如何診斷腸易激綜合症? 吳:腸易激綜合症沒有特定的檢查或測試,因病人的腸結構正常,醫生通常透過臨牀病徵判斷,例如大便習慣有否改變,腸胃不適是否重複發作等。 但醫生要排除與腸易激綜合症徵狀十分相似的疾病,例如慢性腸炎、腸癌等。所以要查問病人有否出現令人擔心的病徵,如發燒、大便有黏液,以排除慢性腸炎;另會問病人是否大便有血,胃口減少,消瘦,及家族曾否患有腫瘤,以排除腸癌。 當有懷疑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如抽血及驗大便。抽血是檢查病人有否貧血、肝腎功能是否正常及發炎指數;驗大便是看看大便有否隱血及發炎細胞。若病情持續沒有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包括大腸鏡檢查及電腦掃描。 ◆貧血、跌磅要小心? 問:肚痛肚瀉,為何不是腸易激綜合症? 鄭:若病人嚴重肚痛,又嘔又屙,大便帶血有黏液,或整體健康出問題,如:貧血、體重下降,就要留意,肚痛肚瀉可能不是腸易激綜合症引起,而是其他腸道疾病如慢性腸炎、腸癌,甚至非腸胃病所引起的較嚴重病症。因此,若病人遇到危險信號或有懷疑,不要自行診斷,要看醫生。 ◆無藥可根治? 問:家庭醫生對腸易激綜合症病人有什麼建議? 鄭:腸易激綜合症屬於慢性疾病,沒有特效藥可治癒,治療目標是紓緩病徵,減少腹部不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家庭醫生會評估腸易激綜合症對病人的生活有何影響,例如排便習慣會否對病人上班、上學、家庭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並會評估病人的適應能力,想辦法協助他面對該病。 對於慢性疾病,家庭醫生亦要留意有否共存病症,例如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或可能會患上痔瘡,情緒亦較容易出現緊張及焦慮。 醫生又要提醒病人若出現新病徵,切記不要把新病徵歸咎於已有的慢性疾病,要看醫生診斷,因病人有可能患有另一種疾病。 ◆戒食薯仔、豆類? 問:如何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吳:腸易激綜合症不能根治,但是一種良性疾病,病人一般不會有嚴重併發症,亦不會增加患癌風險。一旦確診患上腸易激綜合症,醫生會提醒病人留意有否吃完某種食物後出現病徵,教導病人盡量避吃有關食物。若這不能紓緩病徵,醫生會視乎腸易激綜合症的徵狀,處方適當藥物給病人在有需要時服用,包括止肚痛藥、抗腸抽筋藥、止瀉藥或瀉藥;若病人以肚瀉為主就會開止瀉藥,便秘為主就會開瀉藥;如病人受情緒影響,醫生亦會處方抗抑鬱藥。 新的治療方向是從飲食着手的非藥物治療,避免進食高發酵性的碳水化合物,如薯仔、番薯、豆類、麥、牛奶中乳糖等,因這些食物會在腸道發酵產生氣體,令腸道發脹;或避免進食高濃度果糖的食物,如很甜的水果或已浸糖水的水果,以免細菌在腸道發酵產生氣體,引發腸易激綜合症。不過這方法並非人人見效,病人要自行試驗以看看效果。 鄭:健康生活對不少慢性疾病都有幫助,醫生會建議病人保持充足睡眠,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不吸煙飲酒,進食足夠蔬菜,不吃醃製及高糖高鹽食物,以及避吃一些會激發腸易激綜合症的食物。此外,一些紓緩運動如瑜伽、呼吸運動等亦有幫助。 文:陳子樂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讀者MailBox】大便習慣改變要照腸鏡嗎?

【明報專訊】問:爸爸今年55歲,兩年前做了腸鏡檢查,切除了兩粒瘜肉,但他近期食慾欠佳,加上大便習慣改變了。請問他有需要再做腸鏡或其他檢查嗎? 大腸癌病徵:胃口差、大便帶血 答:近期食慾欠佳,加上大便習慣改變,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病徵。大腸癌其他徵狀,包括大便帶黏液或者帶血,大便形狀變細,腹部絞痛,消化不良,貧血和體重下降等,但早期大腸癌未必有病徵。 由於你爸爸出現病徵而且曾經有大腸瘜肉病史,所以他一定要向醫生求診,安排做腸鏡檢查。如果腸鏡檢查證實患上癌症,便要進一步詳細檢查,例如組織活檢、驗血及影像掃描,以評估癌症分佈情况和手術安排。手術後醫生會根據病理報告評估病人進行輔助治療的需要,以減低大腸癌復發風險。這些輔助治療可以是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 50歲起照腸鏡 10年1次 大腸癌通常由大腸瘜肉病變而成,過程可長達5至10年。建議一般人由50歲開始做大腸鏡篩檢,每10年做一次,及早發現大腸瘜肉並切除,以減低演變成大腸癌的風險。如有大腸癌家族史人士,大腸鏡篩檢最好提早於40歲開始。而曾有大腸瘜肉病史的人士,便要定期做大腸鏡複檢,監察瘜肉有否復發。 文:丘德芬(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歡迎讀者提出健康問題,本欄邀請相關專科專家解答和支援 Read more

【中醫治療】胡途中西:中醫的預防醫學

【明報專訊】隨着大腸鏡檢查逐漸普及,我從過往治療大腸癌的崗位,走到預防疾病前線,教育市民大眾如何防患於未然,關注預防疾病這一環;再加上發現自己已逐漸步向知命之年,不知不覺踏進各類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要加緊注意健康,不禁思考預防醫學的重要。 經濟條件及衛生環境的改善,令死於傳染病的人數大幅下降,人均壽命也得以延長;隨之而來的卻是與人口老化及富庶生活習慣相關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均逐漸變得普遍。但其實不少疾病,都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及定期接受檢查等預防方法,延緩甚至減低發病風險,或可減輕發病時的嚴重及複雜程度,從而降低治療過程對患者造成的身心甚至經濟負擔。 一般人以為預防醫學是西醫的概念,其實中醫有預防醫學的概念,中醫認為﹕「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即最好的醫治是在疾病尚未發生之時便將之消滅於無形,其後由此觀念衍生了各種養生保健之道。中醫的養生方法是因應每個人的身體特質、情志及作息習慣等,再按照四季環境變化而制定,因人而異。這與近年西醫強調的個人化治療十分相似,家庭醫生可按照個人的病歷、家族病史及生活起居等,作出相應的健康建議,減低患病風險。由此可見,中醫及西醫在預防醫學之上有不少合作空間,可互補長短,兩者結合有助更有效實踐預防疾病的計劃。 四時養生如「個人化治療」 事實上,港人對中醫的養生概念並不陌生,例如少吃煎炸肥膩的「熱氣」食物、喝涼茶以「下火解燥」、大病過後需要補身以固本培元等知識,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當中,也有不少人習慣在無病無痛日子,請教中醫調理身體之法。只是市民的這些保健知識都較為零碎,令效果不彰。倘若能夠把中西醫的各種防病養生方法整合並深化起來,並有系統地推動,相信會有很多人樂於接受實行,改善整體健康。 港人人均壽命能夠冠絕全球,本地先進完善的醫療設備及技術功不可沒;倘若一套全面的疾病預防及養生知識及技巧,能夠在社會上普及實踐,可令人活得既長久又健康,「質」「量」兼備,香港距離健康城市的目標便不遠矣。 文:胡志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Read more

【腸癌講座特稿】大腸鏡檢查瘜肉減癌變機會

結直腸癌位列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每年有超過4,700個腸癌發病個案,死亡人數約1,900人,死亡率高踞第二位。患者數目於近年增長迅速,並有年輕化趨勢,如能及早發現,有助提升治癒機會。因此,明報健康網及betway体彩 合辦「結直腸癌診療新趨勢」講座,講解患病成因及最新治療方法,大會更為入場人士提供多個免費大便隱血測試名額。 腸癌成因與吸煙、進食紅肉及肥胖有關,病徵包括﹕腹痛、大便帶血及體重下降等。現時發現的癌變大部分由瘜肉演變而成,如瘜肉有兩公分或以上,癌變機會高達50%。betway体彩 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表示,一般市民應於50歲開始接受檢查,如有家族成員曾患大腸癌,更要於40歲開始接受檢查。 【2018年結直腸癌講座】「腸」保健康 檢查需時短 併發症風險低 除了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及大腸瘜肉的金標準。若檢查時發現瘜肉,醫生可將瘜肉切除,如瘜肉體積異常大,便會抽組織檢驗。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前兩日,要開始低纖飲食,減少腸道內的糞便囤積;亦要按醫生指示停服中藥或薄血藥。檢查前,病人需服用藥水以排清糞便,而麻醉科人員會為病人注射鎮定劑,令病人在睡眠狀態下接受檢查,需時大約15至30分鐘,病人甚少會感到不適,併發症風險低。 早期的惡性瘜肉,宜施手術切除,包括將相關的部分腸道及附近的淋巴腺切除。若有需要或會以電療或化療,將腫瘤縮小後才進行手術。李家驊醫生指出,切除腸道的長度按需要決定,但即使切除一半腸道,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如果腫瘤在肛門附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肛門指診、直腸內鏡超聲波等檢查,並進行全系膜切除術;腫瘤出現在肛門對上10至15公分位置,術後一般能接駁肛門,低於10公分以下,才可能需要做臨時造口,待四至六個星期傷口癒合後,便可封閉造口,回復正常排便。若腫瘤位置太低,則不能再重駁肛門,要將會陰部位切除,在腹部位置開一個造口排泄。不過,以現今技術,亦不會為病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太大影響。 腸癌分四期 治療方法不一 腸癌分為四期,不同分期的治療方法及預後亦有不同。betway体彩 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表示,屬第一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手術治療,第二期的要篩選出復發風險高的患者接受化療,第三期的必須接受化療。第四期的可分為幾類,例如只是部分轉移至肝或肺部,可切除腫瘤,術後再接受化療,根治機會可達30%。若腫瘤已轉移到肝臟並難以切除,如不接受適當的治療,會危及生命;醫生會考慮用藥縮小腫瘤,改善肝功能。此外,如腫瘤已轉移但病人身體機能正常,可視乎年紀及腫瘤狀況而考慮用藥來穩定病情。 第三期腸癌最常用的化療組合是XELOX,混合使用草酸鉑及卡培他濱,能有效減低復發機會。廖敬賢醫生指出,病人亦可選擇每兩星期接受48小時的靜脈注射藥物。標靶治療方面,有控制血管增生和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兩類藥物,但病人若有NRAS及KRAS基因突變,就不適合接受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的藥物。 第四期的病人如已經接受了幾線化療及標靶藥治療後腫瘤再度活躍,而身體狀況可以的話,可選擇口服標靶藥,有機會能長時間控制病情;日本的口服化療藥則可減少手掌及腳掌脫皮的情況。此外,免疫治療可令受癌細胞影響的T細胞再度活躍,攻擊癌細胞。病人需要接受MSI篩查以判斷是否能接受免疫治療,合適者約有50%機會可有效控制病情。另外,有新研究顯示,約5%的腫瘤帶有HER 2基因突變;如這類病人接受標靶治療,則有30%機會能控制腫瘤。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問醫生:停服薄血丸 先衡量風險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梁:梁家騮醫生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我爸爸70歲,服食薄血丸(華法林Warfarin)5年。近日大便有血,可否做大腸鏡檢查?是否需要停藥? 梁﹕視乎什麼原因服食華法林(口服抗凝血藥),停藥與否,需平衡風險。若暫停用藥對於本來疾病沒有很大影響,病人可以停藥一段時間,安心進行大腸鏡,減低出血風險。 若病人不適宜停藥,醫生或會考慮轉用另一隻抗凝血藥(肝素Heparin);它比華法林易於控制,進行檢查相對安全一點。 某些極端個案(例如曾經接受更換心瓣手術),病人必須一直服食抗凝血藥,一旦停藥,風險很大;若醫生懷疑腸道出現嚴重疾病,可能在不停藥下照做腸鏡檢查,或者商討其他檢查方法(如:電腦掃描)。 痔瘡出血 不能做篩查? 觀﹕患有痔瘡,若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篩查,結果會否不準確? 梁﹕若在痔瘡出血期間採便,就會出現陽性結果。痔瘡病人如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應該在痔瘡沒有出血時採便。 大便隱血測試有其局限性,絕對不是百分百(大約80%) 準確。即使結果呈現陰性,不代表一定沒事。至於結果陽性,也包括不少「假陽性」個案。例如:30萬人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篩查,預計1萬人結果呈陽性。這1萬人再做大腸鏡檢查,可能300個有癌症,2000個有瘜肉,餘下7000多個可能是痔瘡患者。29萬呈現陰性結果的人當中,亦可能有癌症或大瘜肉;不過在大便隱血測試期間沒有出血,所以偵測不到。 另外,大家需要注意,大便出血(不論因為痔瘡與否),其實已經歸納在「出現病徵」群組,不要掉以輕心。 基因檢查 跟進遺傳性腸病 觀﹕我的媽媽48歲死於大腸癌。我在24歲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瘜肉;我是否要一直定期檢查? 梁﹕如果患者帶有某些突變基因,屬於遺傳性的腸道疾病,包括: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及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前者特徵是超過一名家庭成員患上超過一種癌症,而且年輕病發;後者則在年輕時候,大腸開始出現大量瘜肉,如果沒有適當的跟進和治療,40歲左右可能演變成為癌症。 如有懷疑,建議透過基因診斷(*),檢查有沒有突變基因。若帶有突變基因,病人須一直定期跟進。視乎年紀和病變,可能需要採取預防性的切除手術。 若非帶有突變基因,醫生就會當作高風險人士跟進。不論年齡,若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視乎瘜肉的數目、大小及病變程度,建議每3至5年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 有何風險? 鄭﹕大腸鏡檢查,出血風險在哪裏? 梁﹕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沒有發現瘜肉,一般風險很低。若發現瘜肉,需要切除治療,出現併發症和出血的風險增加。大腸鏡有弄損或刺穿腸道的風險,導致出血或腹膜發炎徵狀,可能需要手術修補。 另外,大腸鏡檢查前需要飲用藥水,清洗腸道。準備過程,也有可能出現罕有併發症。例如:某些洗腸藥水可能令到本來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出現腎衰竭;或腸塞病人洗腸時或會弄穿腸壁。 *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病理部學系轄下「遺傳性腸胃癌基因診斷化驗室」,為遺傳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診斷服務。 網站﹕goo.gl/F6Rvz5 Read more

【了解腸癌】考考你:檢查前不戒口 白照大腸鏡

【明報專訊】又到考考你環節。 鄭志文醫生今次奉上一碗西蘭花忌廉蘑菇湯,梁家騮醫生品嘗後大讚好味! 「你又猜猜我為何做這款湯?」鄭醫生出題。 「一定是飲食對於大腸檢查有何影響。」難不倒梁醫生。 原來,舊式大便隱血測試,利用化學物質檢測大便中的動物血色素,結果很容易受到飲食影響。因此,進行測試之前三天須戒食含有大量鐵質和維他命C的食物(包括肉類、西蘭花、蘑菇等)。 梁家騮解釋﹕「現在先導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用了新款的免疫化學測試。只會對人類血紅素呈現陽性反應。相比舊式做法,它只需兩次不同的大便樣本,更加方便;而且準確度也提高。最重要的是不需戒口,接受篩查的市民沒有飲食限制。」 至於接受大腸鏡檢查,三天前要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檢查的前一天,更要流質飲食。鄭志文說,不少剛剛做完大腸鏡並切除瘜肉的病人,都很擔心飲食影響傷口,問:「腸道有傷口,要不要戒口?」 食物纖維擋鏡頭 「完全不用戒口。雖有傷口,腸道黏膜細胞的代謝速度很快,問題不大。」梁家騮補充﹕「反而大腸鏡檢查之前的戒口,十分重要。間中就會遇到一些個案,明明做了檢查只是兩年,忽然患上腸癌。原因之一,就是病人檢查之前沒有好好戒口。假如腸道殘存纖維渣滓,就會阻擋內窺鏡鏡頭;醫生無法清楚檢查腸壁病變或瘜肉,影響檢查結果。除了醫生的技術,還要配合病人的準備工夫,才不會白費檢查。」

Read more

【腸癌講座特稿】消化系統隱形殺手 大腸癌預防勝治療

阿輝今年50歲,自信身體一直健康,不煙不酒,大便沒有異常,家族也沒有人患上大腸癌的歷史。較早前因為保險公司提供身體檢查優惠,他才接受大腸鏡檢查,卻意外發現不單大腸長有瘜肉,還有一個2.5厘米的癌腫瘤,經過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上早期大腸癌,他即時接受治療,誓要戰勝這個香港頭號癌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在2013年,在十大常見癌症中,大腸癌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共有4769宗,較第二位的肺癌略多138宗。事實上,大腸癌新症數字過去20多年不斷上升,由1994年2547宗,上升至2013年4769宗,上升87%。隨著人口日趨老化,及更多人認識大腸癌的檢查方法,預計大腸癌的個案數目會進一步增加。 大腸癌成頭號癌症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指出,腸癌以男性患者居多,發病年齡由20餘至90歲不等,但以60歲以上人士為主。 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包括結腸、直腸及肛門。大腸癌源於大腸壁的細胞異常增生。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十年或以上。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表示,瘜肉愈大粒及愈平坦,風險就愈大,應盡快切除。 嗜紅肉患癌風險增 醫學界對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有完全的定論,但據統計,其成因或與飲食習慣有關,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攝取纖維不足、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李家驊醫生指出,大腸癌最基本的檢查是大便隱血測試,即使大便樣本只有微量的血液細胞,大便隱血測試都可檢測出來。若結果呈陽性,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將可屈曲的內窺鏡由肛門伸進大腸,觀察腸道有否發炎、生瘜肉或出現腫瘤。進行檢查前一至兩天,病人只能進食低渣食物,並需要飲指定藥水,以清理腸道,俗稱「放大便」。腸內壁必須乾淨,因為當醫生將內窺鏡放進腸道內進行檢查時候,需要連細細粒的瘜肉都睇得一清二楚。 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不同期數的腸癌,其治療方法與目標各異。廖敬賢醫生指出,第一期腸癌,由於癌細胞尚未擴散,透過外科手術,通常已能將癌腫瘤及周遭組織完全切除。大部分第二期病人不需要化療,化療是保留給有高風險特徵的患者,其中包括腫瘤附近的血管內有癌細胞,腫瘤侵蝕腸壁或低分化癌。 第三期,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同樣需做化療,為期六個月,目標是減低將來復發的風險。在這個階段,標靶治療沒有太大作用。第四期是末期癌症,以延長生命為本,不少醫生會繼續採用化療,或適當地加上標靶治療。在過去30年,這類末期病人的存活率由以往6至9個月,增至今時今日的20至30個月。 李家驊醫生指出,以往腸癌一旦在身體內擴散至腹膜或肝臟,則已經視為絕症,不少醫生已經「舉手投降」。不過,隨著科技進步,今時今日的病人透過接受化療及切除腫瘤,康復機會大大提 高。 抗癌對策日新月異,廖敬賢醫生指出,增強身體體質並要有正面的心態, 不要自我放棄,與醫生坦率地討論其病情,找出一個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是非常重要。 定期檢查萬無一失養和醫院較早前引入達文西機械臂Xi手術系統,旋轉機械臂能從多個角度及位置進入病人體內。高清立體影像系統及微細可轉動工具儀器,有助醫生突破以人手進行手術的限制。 李家驊醫生指出,機械臂開拓一個新領域,手術更精細,可以精確地切除壞組織,保留更多神經線,未來10年,機械臂將在腸癌治療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預防勝治療,李家驊醫生指出,如果家屬曾患結直腸癌,可由40歲開始定期檢查。如果沒有家族成員患結直腸癌,則可以由50歲開始接受檢查。 日期: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00至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報名: www.mingpaohealth.com/seminar108.htm 查詢電話:2595 3035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