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戊型肝炎】衛生防護中心:本港第12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 了解病徵、傳染途徑及預防方法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第12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患者是79歲長期病患男子,居於藍田邨,曾腹痛,9月1日到聯合醫院急症室,同日入院,留院期間曾現肝功能異常,目前情况穩定。究竟什麼是大鼠戊型肝炎?戊型肝炎如何傳染?怎樣預防傳染呢? Read more

【益生菌】腸菌「三歲定八十」 失衡招病致肥 移植好菌 改善自閉醫腸炎

【明報專訊】「臭臭」能治療腸胃病、評估大腸癌風險,甚至預防自閉症?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對健康影響重大,而且腸菌「三歲定八十」,從懷孕期至孩子3歲前腸道微生物容易受環境影響,3歲前建立有益腸道菌群,對孩子日後健康影響深遠;而透過破解腸道微生物群的奧秘,就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 中大成立糞便庫,捐糞者的健康要求比捐血者更嚴格,而且每天要到醫學院的指定廁所「捐便」。 Read more

【有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逐增 抗疫長期戰 防護可持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斷升溫,確診個案愈來愈多,而接受家居檢疫的人數亦不斷上升。究竟家居檢疫能否防疫?或是會危及周遭居民?同一單位、隔鄰單位的人,如何抗疫?經常用酒精搓手可以做到零病毒?買不到外科口罩,怎辦? Read more

【有片】上天下海氣壓變 谷穿耳膜點「補」救?

【明報專訊】潛入深海,忽然耳朵劇痛、暈眩,要立即撤退,到底是什麼原因?出海遊船河,跳水時側身「撻」入水,「噗」一聲撞穿耳膜,莫非從此失聰?傷風感冒搭飛機,落機後一兩日依然耳痛、聽力下降,應如何處理? Read more

【有片】生長期癒合快 延誤復位影響活動 小孩傷骨 彎曲多過斷裂

【明報專訊】開學了,「繁忙兒童」除要應付排山倒海的功課測驗,還有排得滿滿的課外活動:游水、跑步、打波、攀石,跑跑跳跳、爬上爬落,偶爾跌撞受傷亦在所難免。 小兒骨骼創傷,未必像成年人般骨折,治療原則亦跟成年人大有分別,絕不能將小朋友當作「迷你大人」看待。 ■問醫生 ◆李揚:李揚立之(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成人小孩骨骼成分大不同? 問:小朋友骨骼受傷,跟成年人有何不同? 李揚:小朋友的身體結構雖是大人的縮小版,但從骨科角度,他們絕對不是迷你大人。在骨骼成分方面,小朋友骨骼中含有的骨膠原及水分都較成年人多,骨膜較厚,較有彈性。所以,當出現同一類型創傷例如手肘、手掌撞擊地面時,成年人傾向會骨折,小朋友則較多出現塑性變形(plastic deformation),即骨變形但沒有見到裂痕。另一方面,由於小朋友處於成長期,如出現骨折,癒合速度會較成年人快得多,骨折位置一般4至6星期便會癒合,所以必須盡快處理。  鄭:曾見過有麻煩個案,小朋友手肘受傷後,因家長遲了帶小朋友去醫治骨折,而骨折位置已癒合,令手肘活動變得不正常。 ■亂拉骨雪上加霜? 問:小朋友骨骼受傷骨折,睇跌打好嗎? 李揚:小朋友骨骼較富彈性,如遇上足夠力度,單是拉扯手臂,已可令其手臂骨出現塑性變形。照X光檢查時,可看到整條手臂骨也彎了。這種情况下小朋友的臂骨很少自動變直,必須透過閉合復位(Closed Reduction)手法將骨拉回正常狀態。但若跌打師傅在未了解情况下施力,最擔心是將臂骨拉得彎彎曲曲,之後又要再接受骨科醫生閉合復位,甚至要做開放式手術矯正,徒添小朋友的痛苦。 ■小孩骨折先試閉合復位? 問:骨折是否一定要施手術? 李揚:視乎受傷位置及嚴重程度,小朋友即使骨折,也不一定要做手術,有可能只需閉合復位療法。以小朋友最常見的橈骨末端(即手腕)骨折為例,當他們不小心從較高位置墮下並以手支撐身體,橈骨末端便有可能骨折。經X光檢查後如發現骨折移位不算嚴重,醫生便會考慮以閉合復位法將橈骨移回原位,再於受傷位置打石膏固定,大約4至6個星期就可拆除。 不過如移位嚴重,嘗試閉合復位後效果不理想,便有可能要入手術室治療,通常要全身麻醉,在肌肉鬆弛及止痛情况較好之下,再試一次閉合復位,一般都會成功。否則便要開刀復位,復位後打一至兩支鋼針固定骨折位置,再打石膏固定及保護,6至8個星期後就可將石膏及鋼針拆除。家長不用太擔心,因為小朋友骨折後完全康復的機會很大。 ■組件留骨 或致長短手? 問:小朋友骨折做手術,用作固定的鋼針是否跟一世? 李揚:成年人骨折,骨科醫生一般都會採用開放復位手法,開刀將斷骨移回正常位置,然後以螺絲、鋼針固定斷骨。如果是長者,這些螺絲或鋼針一般不會取出。但如果是小朋友,醫生一般會考慮將這些金屬組件取出來,所以打鋼針時會外露,手術後以石膏包着保護,癒合後鋼針會連石膏一齊拆除。  鄭:由於小朋友的骨骼仍處於成長階段,特別是長骨兩個末端的生長板(growth plate)位置,如留有手術組件,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拉扯,影響骨骼成長,引致長短手、腳問題,所以會考慮癒合後取出組件。 ■缺鈣觀念已out? 問:骨折復原,需要補鈣嗎? 鄭:即使小朋友沒有骨折,很多家長也經常懷疑小朋友或自己缺乏鈣質而向醫生查詢。其實,缺鈣這個觀念很久以前已出現,可能因為昔日經濟或地理因素,導致某些地區的人缺乏鈣、碘等營養;而且過往家長對戒奶的知識較差,當嬰兒滿4至6個月大已戒奶轉餵粥仔,有可能影響鈣的吸收。 不過,現時香港的奶製品供應充足,嬰兒亦不會太早戒奶。除非嬰兒有先天原因例如出世時體重不足又吃得不好,或有乳糖不耐症,才可能出現病理性缺鈣。必須留意,即使家長擔心小朋友缺鈣,也不應自行補充鈣片,最好交由醫生評估。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激光脫毛 無力減汗除狐 止汗劑 趕在出汗前用

【明報專訊】盛夏7月,烈日當空,上街走一轉,大汗淋漓,最尷尬莫過於體臭困擾。根據外國研究,全球有5%的人被多汗及體臭問題困擾;而生活於潮濕炎熱環境的香港人,比歐美人士更容易患有多汗症及臭狐,尤其是發育期的青少年。 然而,出汗是否就一定臭?汗臭是否等同臭狐? 問醫生 陳:陳厚毅(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夜晚無故大汗 肺癆危機? 問:經常大量出汗,是否身體有毛病? 鄭: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民間對出汗有很多說法,經常有病人因出冷汗、淡汗等求診,有家長會因為小朋友發燒出了一身汗而大為緊張,甚至用舌頭「試味」,嘗一嘗汗是鹹是淡,來判斷生病與否。亦有病人說自己行了兩三層樓梯,大汗淋漓,擔心身體太虛。 其實出汗的主要功能是排走身體熱能,一般人在曬太陽、做運動或發燒後都會大汗淋漓,屬正常現象。但當病人晚間靜止時也大量流汗,就要注意,擔心是肺癆,或其他慢性傳染病、慢性炎症,但今時今日肺癆不像以往般普遍。所以,無故大量出汗,可找家庭醫生檢查一下。 肥瘦一樣有臭狐? 問:汗一定是臭?汗臭與臭狐有無分別? 陳:汗腺分為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又稱為頂漿腺,主要分佈於腋下、乳房及大腿內側,它分泌出來的汗水較為黏稠,含大量蛋白質,沒有味道。但當汗液中的蛋白質遇上皮膚表層的細菌,會分解而產生出氨基酸及阿摩尼亞,釋放濃烈刺鼻的味道,即我們俗稱的臭狐。 小汗腺遍佈全身,用來調節體溫,它分泌出來的汗液偏透明水狀,帶有氯化鈉、尿素與阿摩尼亞等,在高溫下或做運動時,小汗腺會排汗幫助身體降溫及排走廢物。本身無味的汗液被細菌分解同樣會產生異味。不過此汗臭與臭狐完全不同,臭狐的氣味遠比汗臭味來得刺鼻難聞,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及日常生活。 很多人以為臭狐與肥胖有關,其實兩者沒有直接關係,瘦人也可以有臭狐,部分人是受遺傳影響。大多數患者的體臭問題從青春期開始,求診年齡最小只有12歲,由於受荷爾蒙刺激,大汗腺分泌變得旺盛,臭狐愈強烈。 緊張、嗜辣 體臭元兇? 問:大汗、臭狐是否一定要睇醫生? 鄭:多汗、有汗臭甚至臭狐的人,可先從日常生活入手改善情况。腋下及下腹的大汗腺分泌與情緒有關,心情緊張時腋下會大量出汗,細菌就會滋生引起異味。所以,學習放鬆心情有助減少排汗及體臭。經常吃辛辣、濃味食物,如咖喱、大蒜、麻辣火鍋等,濃烈氣味會從汗腺排出,亦是引起體臭元兇之一;多吃蔬果及多飲水都有效改善問題。另外穿著鬆身通爽衣物,加快汗液揮發,同樣有幫助。 陳:止汗劑含有氯化鋁(Aluminum Chloride),在未出汗前使用,可有效阻塞汗腺的分泌,減少汗量。 毛囊汗腺兩回事? 問:脫毛可以減輕汗臭? 陳:坊間有很多醫治多汗症及臭狐的謬誤,較常見的是指激光脫毛可以減汗除臭,其實汗腺與毛孔是兩個不同的組織,激光脫毛只是破壞毛囊細胞以阻礙毛髮生長,不能達到減汗除臭的作用。 「叮」死汗腺僅腋下適用? 問:多汗症及臭狐,可否根治? 陳:目前有3種醫治方法,分別是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手術切除汗腺及微波治療。 肉毒桿菌毒素 原理是利用肉毒桿菌毒素阻斷神經末梢的信息,減少排汗。每次療程需要在兩邊腋下注射約20至30針,效果可以維持半年至9個月,如要長期有效便要重複注射,對多汗症及臭狐有一定療效。副作用是注射帶來痛楚及瘀腫,但不會有長遠的後遺症。 切除汗腺手術 以微創手術在患者腋下開一個小切口,用剪刀切除大汗腺,具永久療效。手術需全身麻醉,康復期約1至2星期。切除汗腺後有可能出現代償性補汗,即大量汗水轉移至其他部位排出,因而令不少患者卻步。 微波能量治療 近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通過55℃至65℃的微波熱能「叮」死大小汗腺,從而減少排汗,具永久療效。患者需要接受行局部麻醉,在腋窩部分畫出汗腺範圍,再用儀器定點發射微波熱量,整個療程約需2小時。治療後,患者腋下會紅腫痛,但當天已可上班或洗澡。微波能量治療多汗症及臭狐的效果明顯,外國臨牀研究顯示,接受1至2次療程後可減少腋下82%排汗量。不過,微波能量治療有可能傷及神經線,目前只可用於腋下,無法用來治療神經線較密集的手掌及腳掌。而孕婦、腋下有炎症、有疤痕,及18歲以下人士都不適合。 以上3種治療方案各有利弊,價格亦不一樣。肉毒桿菌毒素每次療程約數千至1萬元,患者需重複注射才能維持效果;微波能量治療每次費用約3萬元,一般建議做1至2次;而切除汗腺手術費用相對較高,約6至7萬,一次性手術可根治多汗症及臭狐問題。選擇哪一種方案,最終還是要取決於患者意願。 文:吳敏霞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12歲女「狐仙」纏身 損社交生活 按穴打針止汗 爽手無尷尬 【濕疹】薑擦腋下KO臭狐? 無助止汗 反招濕疹 【中醫治療】養生帖:長歎冷氣寒氣內生 大汗定細汗 反映有無病?

Read more

【心理健康】有片:病徵非典型易被忽略 笑得食得 也可能抑鬱

【明報專訊】情緒低落,食慾不振,失眠,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就會懷疑患上抑鬱症。 偏偏有些抑鬱症患者情緒激動,煩躁易怒,甚至會大吃大喝,病情容易被忽略。醫生提醒,當一個人情緒走向負面,或經常投訴身體不適,身邊人就要注意。 問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曾:曾繁光(精神科專科醫生) 抑鬱症多屬遺傳? 問:抑鬱症徵狀,一定是不開心? 鄭:經傳媒廣泛報道,大眾對抑鬱症已有較深認識。抑鬱症可通過量表初步評估,量表分為兩部分,首先接受測試者必須持續兩星期以上情緒低落,或對身邊事情失去興趣;其次是食慾改變,經常疲倦,思想動作緩慢,集中力下降,有罪疚感或有自殺傾向等6項徵狀中出現4項,而以上徵狀並非因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失調、思覺失調或服食藥物所引起,並影響日常生活,便符合「1+4」的評估標準,可能患上抑鬱症。不過,當中還有「非典型抑鬱症」,患者未必有齊上述徵狀,所以應交由醫生詳細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曾:大部分抑鬱症都與先天遺傳有關,但長時間面對壓力、酗酒或濫用藥物,也有可能引發抑鬱症。發病年齡為15至60歲,但幾歲小朋友及八九十歲的長者也會患上。 行為突變要留神? 問:何謂非典型抑鬱症?徵狀有何分別? 鄭:非典型抑鬱症也是抑鬱症的一種,只是患者表現出來的徵狀未符合「1+4」的評估準則。其實非典型抑鬱症,只是在實證醫學下病症分類,方便醫生溝通或研究。臨牀上需要因應病人不同情况擬定治療方案。無論是典型或非典型,骨幹都是指一個人情緒走向負面。 曾:約兩成抑鬱症患者,表現未必是抑鬱徵狀,有些可能會好煩躁成日鬧人,甚至有些看起來很快樂,但實際上可能已在思考如何了結生命。有精神解剖學研究顯示,約五至七成自殺者生前已有證據顯示患有抑鬱症,但因未被發現徵狀,結果得不到治療而輕生。曾有個婆婆常說自己心口翳痛,腸胃不舒服,看了很多專科醫生也找不到問題所在,最後轉介來看精神科;陪同一起來的兒子說,婆婆從來沒有說不快樂,但會經常罵人。經詳細問症,發現原來她每晚失眠,常有便秘,體重在一年內減少了50磅,而且因為心口翳痛,間中會為此落淚,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最後確診患有抑鬱症,服用精神科藥物後,大大減輕了心口翳痛的感覺。由於病人沒有不開心或失去興趣等抑鬱徵狀,所以親友難以察覺。因此,最重要是留意日常行為的轉變,例如最近心情突然很差、暴飲暴食等,都可能是情緒問題。 躁鬱誤當抑鬱 食錯藥亂買樓? 問:既然是非典型,如何確診? 曾:無論是抑鬱症抑或非典型抑鬱症,都無法用儀器或驗血確診,需要靠醫生臨牀診斷。為何醫生有時會建議患者檢查身體,因為有其他疾病也會出現抑鬱症徵狀,例如曾有一個校長,突然有天拒絕洗澡及吃飯,情緒很低落,服用抗抑鬱藥後情况仍未見改善;便懷疑是大腦前額葉功能出現問題,接受磁力共振後發現腦內有一個4厘米腫瘤。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分泌過高或過低、感冒、肝炎,也可能出現抑鬱徵狀,所以為了排除其他疾病,有時也會建議患者接受檢查。 另外,醫生要分清楚患者是躁鬱症還是抑鬱症,由於兩者初期徵狀相似,醫生也有可能走漏眼。如果是躁鬱症患者,服用抗抑鬱藥後情緒會很亢奮,覺得自己好叻,曾有病人試過胡亂購物,走去買鑽石,甚至買了1個2000萬的物業。由於抗抑鬱藥在服用後4至8星期才出現效果,如患者用藥1星期後已表現異常,就要立即轉治療方向。 不吃藥可以嗎? 問:治療抑鬱症,一定要食藥? 鄭:自從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出現後,治療方面就簡單得多,因為藥效高,副作用較少,但仍未簡單到只靠一種藥或固定劑量就可治療。抑鬱症是長期病患,治療期一般4至6個月,醫生開藥前要先評估病情,例如是否有高度自殺傾向,如病情嚴重便要考慮院舍治療,同時亦可配合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曾: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療方法依然是抗抑鬱藥,藥物有新舊之分,新藥較少副作用;有研究顯示病人在服用新藥後情緒會好轉,不會感到難過,還會有開心感覺。不過,雖然副作用較少,但在服藥初期會有反胃及作嘔的反應,通常一至兩星期後就會好轉。 此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月前批准一種含有艾氯胺酮(esketamine)成分的噴鼻劑,應用於治療重度抑鬱症,不過艾氯胺酮成分與俗稱「K仔」的氯胺酮(ketamine)相近,所以對成癮的爭議仍然很大。除了藥物,心理治療同樣有效,而腦磁力刺激治療或直流電刺激治療,對不適合服用藥物或重度抑鬱症病人亦非常有效。 運動曬太陽助預防? 問:如何預防抑鬱症? 曾:有病人說,抑鬱症既然是遺傳,沒法預防,好悲哀!但其實醫學界在病理上有新發現,其中有研究指出抑鬱症可能是腦內情緒迴環(Emotional Circuits)出現問題,導致神經單元樹突損毁無法傳遞神經信號。這些研究都有助了解問題所在,所以不用灰心。另外,亦有方法可減少病情復發和預防,例如隔日做中等強度運動,曬太陽,多食含奧米加3的魚類,多吃五色蔬菜等。另外,朋友支持及家人互信,都有助控制病情。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微電流激活快樂 醫6星期花10萬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中大最新研究 – 抑鬱藥治胃病 胃部如「小腦袋」 情緒壓抑可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心理健康】獨力湊仔拒援手 單親媽鬱爆

Read more

【有片: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醫柏金遜 點解變爛賭二? 了解副作用 按個性、年齡選藥

【明報專訊】緩慢、僵硬、震顫是柏金遜綜合症主要徵狀,最常見是原發性柏金遜病,估計香港有1.2萬人患病。 柏金遜病目前未能根治,主要靠藥物「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及「左旋多巴」紓緩病徵。長年服用左旋多巴會出現耐藥性,令身體不由自主郁動;而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17%可能出現強迫症行為,例如過量購物、沉迷賭博。因此醫生需評估病人個人狀况而選擇藥物,而病人用藥前亦應詳細了解藥物功效和副作用。 (Gearstd@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問醫生 陳:陳然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牀副教授)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行路死火腳黏地? 問:手震,是柏金遜病嗎? 鄭:電影《逃學威龍》中吳孟達飾演的達叔,為了扮柏金遜病人,經常手震。其實醫學界對柏金遜徵狀中的手震有很細緻的描述——靜止性顫抖(resting tremor),即手部沒有任何動作時手震,傳統描述就是pill-rolling tremor,拿着1粒藥丸時手指不由自主的轉動藥丸。要判斷手震是否柏金遜徵狀,也同時看求診者其他狀况,例如60歲以下一般較少患上柏金遜病,可能是因緊張手震;年輕女性可能跟甲狀腺問題有關,醫生須同時考慮其他因素。 陳:柏金遜徵狀大致有3個:僵硬、緩慢、手或腳震,一般來說有其中兩項就會懷疑是柏金遜病。患者行動特點是起步緩慢,步幅細及窒步,中途更會像汽車死火一樣停下來。不少病人說其中一隻腳好像黏着地面無法提起,而在出入門口及轉彎時,更會因平衡力差而較易跌倒。不過,有這些徵狀未必等於患有柏金遜病,醫生必須作其他診斷。 腦掃描無法確診? 問:如何診斷柏金遜病?是否要腦掃描? 鄭:醫學界只知道柏金遜病是腦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不足,影響神經傳導,從而出現各種柏金遜徵狀。不過,一般身體檢查如驗血不能測量多巴胺濃度;而磁力共振、電腦掃描亦無法看到,必須動用特殊掃描儀器才可檢查到腦內情况是否與柏金遜病有關。所以現時確診柏金遜病,主要靠醫生臨牀診斷。 陳:雖然一般腦掃描無法判斷受檢測人士是否患有柏金遜病,但由於其他病症如腦退化等都會出現僵硬、行動緩慢或手震等徵狀,所以病人仍可能需要接受腦部造影檢查,以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如中風、腦積水。另外,如懷疑病人患有柏金遜病,醫生有可能會讓病人服用低劑量柏金遜藥物,觀察其反應,如果柏金遜徵狀得以改善,就確診患上柏金遜病。 影響生活才用藥? 問:確診後就要立即食藥? 陳:藥物只能幫助病人改善生活質素,但無法阻止腦部退化。所以如柏金遜徵狀困擾病人生活,例如無法買餸煮飯,或職業司機影響駕駛安全,才會考慮處方柏金遜藥物,始終藥物會有一些副作用。如病人覺得徵狀對生活沒有太大影響,我會建議先觀察病情,毋須即時食藥。 蜜月期後周身郁? 問:治療柏金遜病的藥物有幾多種?有何副作用? 陳:現時用作紓緩柏金遜徵狀的藥物主要有兩類,分別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s)及「左旋多巴」(levodopa)。左旋多巴發展了很多年,副作用很少,只是剛開始服藥時較易出現頭暈及作嘔等副作用,而且藥物需透過胃酸吸收,與進餐時間太接近會影響藥物吸收,所以必須在飯前半小時服用。 不過,如病人年齡在60歲以下,會盡量處方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因為病人服用左旋多巴5至7年後,可能出現耐藥性,出現身體不由自主郁動(dyskinesia)的副作用,到時可能要手術治療,所以不建議過早開始使用。此外,如病人記性較差、夾雜其他腦退化症,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能令記性變得更差及出現幻覺,所以選擇藥物時主要視乎病情而定。 一般人較注重柏金遜病的活動障礙問題,其實非活動障礙問題也要留意,例如失眠、便秘等都會影響柏金遜藥物吸收,所以治療時要同時解決這些問題。 (鍾林枝攝) 手術是最後板斧? 問:柏金遜病可否施手術治療? 陳:手術治療主要針對出現藥物耐藥性的中晚期病人,他們在用藥最初5至7年內有良好反應,但過了這段蜜月期後發現藥效愈來愈差,多次增加劑量也無法紓緩病情。曾有一個病人每天要服用12次左旋多巴,未服藥時全身無法郁動,服藥後又會周身郁,身體狀况每天經歷12次高低起伏,非常辛苦。這時醫生才會考慮讓病人冒風險接受手術,其中一種常用手術為深腦刺激治療(deep brain stimulation),將兩條電極棒放入病人腦內灰質區,以電脈衝刺激,以減少服用藥物的次數。 其他正在研究的治療方法還有幹細胞移植、腦磁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超聲波照射等,創傷較小。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長者健康】柏金遜症可激發強迫症 沉迷食、色、買 健康血壓血糖 減腦退化風險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Read more

【有片】電子煙、「女人煙」無咁傷? 慢阻肺病照樣上門

【明報專訊】經常痰上頸,咳極唔斷尾,行平路都喘氣,不少煙民以為這是人到中年的「正常現象」。 不過,這些「正常現象」其實是慢阻肺病徵狀,而吸煙正是慢阻肺病主因,無論吸食傳統煙草抑或新型電子煙一樣會中招。 衛生署資料顯示,2017年有1223人死於慢阻肺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了2030年,此病會躍升成為全球第3號殺手。慢阻肺病無藥可醫,戒煙是預防和紓緩病情的最有效方法。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問醫生 林:林志良(香港胸肺學會會長、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煙民靠氧氣筒吊命? 問:吸煙會引起什麼疾病? 鄭:長期吸煙容易引起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當中慢阻肺病可算是吸煙及吸二手煙惹出來的頭號疾病,病人會長期氣喘、咳嗽及呼吸困難,重症者需要戴氧氣筒延長壽命。 煙草所含的有害物質亦令煙民易患各種奪命危疾,如心臟病、中風以及多種癌病,包括肺癌、口腔癌、食道癌、腸癌、胃癌、肝臟癌、血癌及子宮癌等。過往有研究發現吸煙亦會增加患白內障及糖尿病風險。吸煙亦影響儀容,令皮膚變乾及損害牙齒。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更禍及非吸煙者,令他們增加罹患上述惡疾的風險。 慢阻肺病似感冒? 問:什麼是慢阻肺病? 林:慢阻肺病,全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屬十分普遍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即是較多人熟知的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主要成因是長期吸煙。由於煙草中含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破壞了氣管及肺部組織,令患者肺部出現慢性炎症,氣管持續收窄,肺功能下跌速度比常人快3至4倍,因而出現長期咳嗽、痰多及氣促的病徵。 由於慢阻肺病發病初期病徵似感冒,有患者甚至誤以為是年老所致,不加理會而延誤就診。當病情惡化,體能及活動能力明顯減退,連行平路都會氣喘。大多數人斷症時,病情已到中期甚至晚期,由於肺部組織及功能永久受損,無法恢復,最終患者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九成患者曾吸煙? 問:慢阻肺病與哮喘病徵相似,同樣有咳嗽和氣促,如何區分? 林:兩病成因完全不同,超過九成的慢阻肺病患者都是長期吸煙或曾吸煙者,通常煙齡超過10年,年紀偏大。而哮喘則屬過敏體質導致氣管發炎,與吸煙無關,患者較年輕。 兩者病因不同,我們勸喻哮喘病人切勿吸煙,因為無論傳統煙草或電子煙產生的有害物質,一樣會刺激氣管發炎,增加哮喘發作的風險。 要精準診斷病人是否患有慢阻肺病,我們通常先要病人做評估問卷,了解其病歷、入院次數、氣喘及咳嗽程度。下一步安排肺活量測試,患者對電腦儀器大力吹氣,測出呼氣速度及流量,量度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1秒鐘用力呼氣的容積)及FVC(Forced Vital Capacity,最大肺活量),慢阻肺病患者的FEV1和FVC都比常人低。 (黃志東攝) 立即戒煙 死亡率大降? 問:慢阻肺病無得醫? 林:慢阻肺病是一種沒法根治的慢性疾病,目前只能透過紓緩藥物及氧氣治療等方法來紓緩病情,減慢肺功能的退化速度。 常用藥物主要是吸入式氣管舒張劑,針對中度至重症病人,我們建議使用長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來放鬆及紓緩氣管,效用可長達12至24小時,有效預防病發;而短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主要用作應付突發氣喘徵狀,讓氣管即時放鬆。對於嚴重缺氧的重症病人,需接受長時間的氧氣治療。 戒煙是最有效減慢病情惡化及降低死亡率的唯一方案;研究顯示,患者若能愈早戒煙,肺功能衰竭速度會明顯減慢,而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濾嘴只屬宣傳花招? 問:吸煙不吸入肺或加上濾嘴,對身體傷害會否較少? 林:不少人對吸煙存有種種錯誤想法,有人以為吸煙不吸入肺,或輕輕吸一小口馬上噴出,就不會傷身。其實煙草所含有害物質會殘留在口腔黏膜中,即使不吸入肺,都會經口腔黏膜進入體內,同樣致癌,包括引起頭頸、口腔、食道癌的風險。 而近年流行的「女人煙」,煙身設計特別幼細,不少煙民以為可以吸少一點;亦有標榜特別濾嘴設計的煙,聲稱可將有害物質減至最少。其實這些都是宣傳伎倆,研究發現,這些所謂特別設計的煙支或濾嘴有微型小孔,使吸煙時喉嚨刺激變弱,而煙民為了吸入更多尼古丁,每一次都會大力吸,因而吸得更深、吸得更多。 文:吳敏霞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明報專訊】夢境成真是好事? (明報製圖) 如果在夢中正遭人追打,而你出手還擊,或嘗試跳海逃生……夢境一旦「成真」,你不止會打傷枕邊人,還可能碌落牀撞傷自己;俗稱「發夢期夢遊」的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更被視為柏金遜症一個重要的臨牀前期徵狀。 問醫生 (鄧宗弘攝) 榮:榮潤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夢醒時分 決定有無記憶? 問:什麼是睡眠周期?為何有些夢境特別清晰,有些卻無法想起? 鄭:人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睡眠,家庭醫生常常遇到病人詢問有關睡眠的問題,例如明明睡了為何卻像沒有休息過?為何有些夢的印象特別深?其實這與睡眠周期關係密切。簡單說,睡眠周期可分為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及非快速眼動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 NREM)兩個階段,每個周期約持續90分鐘。 榮:根據科學研究,人之所以要睡眠,除了因為身體需要休息,還有助腦部排走新陳代謝下的廢物,以及鞏固腦部記憶。在NREM階段,身體機能減慢,呼吸變淺,心率變慢,血壓下降,肌肉鬆弛,腦部亦進入休息期,眼球會停止轉動。當進入REM階段,腦部則開始活躍,發夢期開始,如果在這階段中醒來,夢境會比較印象深刻。 「畀鬼壓」念經可驅鬼? 問:從噩夢驚醒,發現全身無法動彈,是否「畀鬼壓」? 鄭:大部分人應該都曾經歷過,從睡夢中醒來後,身體卻無法動彈,而且通常發生在噩夢之後。 正常的睡眠周期,當進入REM階段,腦袋變得活躍並開始發夢,這時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會令身體肌肉失去活動能力,以防身體按着夢境郁動而受傷,只餘下眼球、聽覺及呼吸系統保持運作。如在這期間突然醒過來,身體有可能未反應過來而無法活動,不過這情况很短暫。所以有人指念經有幫助,其實只是因為念經需時數分鐘,身體慢慢可重新郁動。 榮:「畀鬼壓」較常見於青少年身上,因為他們處於發育階段,腦部功能未成熟。不過,如果問題經常出現,例如每星期都會發生,就有可能是由其他問題引起,包括情緒病、睡眠障礙或藥物問題等,最好盡快找醫生診斷。 鬼壓牀——若在REM階段突然醒過來,身體可能未反應過來而無法活動,出現「畀鬼壓」。(Piyapong Thongcharoe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夢遊忘盡所作所為? 問:何謂夢遊? 鄭:夢遊一般是指病人在睡眠狀態中起牀活動的行為,大部分可以自行回到牀上;夢遊當刻,病人腦部活動是處於休息狀態的NREM階段,所以醒來後對做過的事不會有記憶。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病人在「夢遊」活動時,處於腦部高度活躍的REM階段,所以醒來後會清晰記起夢境內容,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榮:在REM階段,腦部雖然活躍,但肌肉處於鬆弛狀態;患上RBD,病人卻可以如實做出夢中的行為,令到「夢境成真」。由於這些病人的夢境一般都是被人追或跟人打架,反映在動作上便會大聲叫、手舞足蹈,甚至有病人會在牀上跳起,很易傷害到自己或枕邊人。根據統計,八成病人會打到自己或伴侶,當中一成出現骨折,所以一定要接受治療。 弄醒病人 動口不動手? 問:患上RBD,如何治療?病人在睡覺時應否綁着他,限制他的行動? 榮:60歲以上長者約1%至2%患有RBD,控制病情可大大減低他們的受傷風險。曾聽過有病人為免在睡夢中失控,在睡覺前會綁着自己,或訂做如「棺材」的牀,限制自己的行動。其實這樣反而增加病人的窒息風險,我建議由改變家居環境着手,牀附近不要擺放可郁動的東西,例如鐘、刀、電視機、電話;牀上多放軟枕,又或選擇較矮的牀架,以防在睡夢中跌下牀。針對RBD的徵狀,可以從藥物入手,例如使用安眠藥、褪黑激素等,大約六至八成機會可減少病人郁手郁腳的情况。 另外,有人曾問如家屬患有RBD,應否在發作時立即叫醒他?我建議最好不要強行搖醒病人,因為他有可能將你當成夢中的敵人而施襲。較保險的方法是即時開燈,然後大聲叫醒他,不用擔心有什麼後遺症。 拍片無助確診? 問:如何確診RBD?用手機拍下病人「夢遊」過程是否有用? 榮:確診RBD的黃金標準,是讓病人留院接受睡眠檢驗。因為在某些情况例如睡眠窒息、飲用過量酒精下,當事人也有可能出現大叫或郁手郁腳的行為。即使用手機拍到當事人在睡眠中的異常表現,醫生也無法分辨病人處於哪個睡眠階段。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儀器偵測當事人的腦電波及肌電圖,即使病人沒有郁動,但如發現當事人在REM階段肌肉仍保持張力,就可確診RBD。 相關文章: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睡眠與疾病】老友記睡眠習慣改變 宜日間多活動 夜晚睡得好 【肥胖系列】睡眠窒息症 嚴重鼻鼾、經常扎醒勿輕視 【睡眠與疾病】失眠?扎醒?教你7個改善睡眠貼士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