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Read more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第五波疫情令人心惶惶,身體稍有不適,如流鼻水、咳嗽、發燒等,都會讓人以為自己「中招」。近期Omicron在港持續爆發,更出現部分因有嘔吐病徵的求診個案,擔心自己究竟是否染疫。有醫生指出,最近不少嘔吐個案是間接因疫情引致,但未必由於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箇中原因原來是腸胃炎作怪。 Read more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疫情稍緩和,防疫措施也逐步放寬,自助餐、各式美食的推廣成為不少人的目標。其中刺身、海鮮會否都是不少港人的至愛,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各式肉類冀能嘗到最新鮮的味道?不過,醫生提醒這些食物可能本身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受污染,若未經徹底煮熟便進食,或有感染風險,甚至造成食物中毒。 Read more

【消委會雪糕】檢測:19款雪糕高糖(附名單)增壞膽固醇! 2款非預先包裝樣本大腸菌群量超標

炎炎夏日雪糕是大人細路的消暑甜品之一,不過要注意病從口入!消委會測試市面上29款預先包裝及非預先包裝的雪糕及冰凍甜點,結果樣本中19款屬「高糖」食物,另1款屬「高脂」食物,全部樣本均含可以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的飽和脂肪!另2款非預先包裝樣本:「阿波羅」薄荷朱古力特級雪糕、「KFC」特選牛乳朱古力曲奇新地,分別檢出總含菌量和大腸菌群含量超出法例上限,而麥當勞的朱古力脆皮草莓新地(底層士多啤梨醬)和「Sweets House CHA CHA」豪華版軟雪糕中含有防腐劑,雖然不會引致即時食物中毒,但樣本衛生情况便欠理想。 Read more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一名女子購買50至60粒炒白果並全數進食後,約1.5小時後感暈眩、頭痛及腹痛等,求醫後同日出院。部分蔬果可能含有害健康的天然毒素,食物安全中心網站列明7種含天然毒素的常見蔬果,並提醒市民減低中毒風險的方法。 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 1.白果 白果(又名銀杏),含有能主要影響神經系統的毒素,未成熟及未經煮熟的白果毒性更強。中銀杏毒者,通常在進食1至12小時後出現嘔吐、煩躁、持續或陣攣性抽搐等典型徵狀,嚴重中毒個案(即進食大量白果)有可能失去知覺,甚至死亡。 減低風險方法: · 限量進食白果,每日最多吃幾顆。 · 切勿生吃白果。 · 兒童尤其不可多吃及生吃白果。 2.豆類(四季豆、紅腰豆等) 豆類食物,例如四季豆、紅腰豆和白腰豆,含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的天然毒素。進食未經煮熟豆類者,可於短時間(1至3小時)內引致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小量未經烹煮的豆已可引致食物中毒。[營養師提醒:生吃四季豆會中毒] 減低風險方法: · 用清水浸透豆類,然後以沸水徹底煮熟。 · 切勿使用未經烹煮,或沒有煮熟的四季豆或其他豆類來配製沙律。 3.種子、果核(如北杏) 蘋果、杏、梨、李子(布冧)、梅、櫻桃、桃等水果的果肉不含毒素,但其種子和果核(如北杏)含氰甙(cyanogenic glycoside),咀嚼果核和種子時,內含的氰甙會變成有毒的氰化氫,倘若吞下數顆種子或果核,便有可能中氰化物毒。中毒症狀可在數分鐘內出現,包括喉道收窄、噁心、嘔吐、頭痛等,情況嚴重的個案曾導致中毒者死亡。 減低風險方法: · 進食蘋果、杏、梨等水果時,避免進食種子或果核。 · 北杏須徹底煮熟,並只可少量進食。 4.馬鈴薯 馬鈴薯含甙生物鹼(glycoalkaloids)的天然毒素,分量一般很低,不會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但當馬鈴薯出現綠色、正在發芽、已損壞或腐爛情況時,可能含有大量甙生物鹼,而大部分毒素存在於馬鈴薯的綠色部分、薯皮或薯皮以下部分;甙生物鹼如含量高會有苦味。中毒症狀可包括引致口腔有灼熱感覺或嚴重胃痛、噁心及嘔吐,煎炒煮炸也不能破壞甙生物鹼。 減低風險方法: · 馬鈴薯應存放在陰涼乾爽位置。 · 避免購買或進食已發綠、正發芽或腐爛的馬鈴薯。 5.木薯 木薯,指木薯類植物的可食用根部,含有天然毒素氰甙,苦木薯的毒素含量較甜木薯高。如進食未經烹煮或沒有煮熟的木薯,內含的毒素會轉化為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化學物,可能引致食物中毒。氰化物中毒症狀可在數分鐘內出現,包括喉道收窄、噁心、嘔吐、頭痛等;情況嚴重的個案曾導致中毒者死亡。 減低風險方法: · 木薯應去皮並用清水浸透,切成小塊,再用沸水徹底煮熟。 6.竹筍 新鮮竹筍含天然毒素氰甙,進食後可能會引致食物中毒。氰化物中毒症狀可在數分鐘內出現,包括喉道收窄、噁心、嘔吐、頭痛等;情況嚴重的個案曾導致中毒者死亡。 減低風險方法: · 竹筍應用清水浸透,然後切成薄片,以沸水徹底煮熟。 7.鮮金針 鮮金針是一種植物的花,在開花前收割,該植物的根部和花含有秋水仙鹼(colchicine)的天然毒素。食用未經清水浸透和徹底煮熟的鮮金針可能會中毒,中毒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如腹痛、嘔吐和腹瀉。秋水仙鹼在烹煮和處理過程中會受到破壞,因此經食品廠加工處理過的金針及乾金針是無毒的。 減低風險方法: · 鮮金針烹煮前必須用清水浸透,並徹底煮熟。 相關新聞:食50粒炒白果女子中毒 資料來源:食物安全中心、食物安全焦點 文:黃廷希 thwong02@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