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戊型肝炎再現】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編者按) 本港昨(16日)錄今年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衛生防護中心稱,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有長期病患的28歲男子無接觸齧齒動物或鼠,潛伏期無外遊,暫未確定感染源頭及途徑,會繼續調查。連同此個案,本港去年至今錄得3宗人類大鼠戊肝個案。究竟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什麼呢?其傳播途徑、潛伏期、治療或預防方法又有何不同呢? Read more

乙肝帶菌者免疫力下降 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服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大流行,大家可能有些忽略了其他病毒。30、40歲以上香港人,有一成屬「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轉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當帶病毒者免疫能力下降,病毒即有可能轉趨活躍,破壞肝細胞,可導致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 相關文章:【肝炎與肝癌】乙肝帶菌者 定期覆診為上策 30、40歲港人一成屬乙肝帶菌者 免疫力下降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幼兒出生後,或會從帶病毒母親感染乙肝病毒,有兩成機率成為帶病毒者;愈年幼受感染,因免疫系統未成熟,成為帶病毒者的機率愈高。其餘八成感染因身體產生足夠免疫力,有效清除病毒。1990年代以後,香港所有嬰兒出生後皆接種乙肝疫苗,有效避免受到乙肝病毒感染。 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 驗血檢查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呈陽性反應,即屬帶病毒者。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呈陽性反應,代表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而乙肝病毒核心抗體(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呈陽性反應,則顯示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與乙肝病毒疫苗無關。 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HBsAb-,HBcAb+)有較大健康風險,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建議定期檢查,或需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entecavir)或替諾福韋(tenofovir),同時定期接受肝癌篩檢。如帶病毒者需要接受化療或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則必須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防止病毒量急升誘發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 乙肝病毒感染後康復(HBsAg-,HBsAb+,HBcAb+),肝臟細胞仍含乙肝病毒,患者接受某些標靶藥物如對付B淋巴癌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乙肝病毒仍有可能轉趨活躍,誘發急性肝炎;建議同時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抑制乙肝病毒繁殖。 骨髓移植 一箭雙鵰 40歲王先生乃乙肝病毒攜帶者,早前確診急性白血病,接受兄長的骨髓移植手術。哥哥對乙肝病毒有抵抗力,移植手術後免疫力移植給王先生,清除王先生體內的乙肝病毒,急性白血病同時受控,一箭雙鵰。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明報專訊】本港約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會抑制患者免疫系統,需要定期覆診、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港大醫學院團隊正研發的針劑藥已完成第2B期試驗,發現約一成患者連續半年注射新藥後可達「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極少患者在現有技術下持續用藥近10年可達上述成效,形容藥物成效顯著,惟新藥仍需下一輪試驗,預料5年後方可面世。 相關文章:醫言有理:解讀乙肝血檢 港大新藥注射半年 減長期服藥及後遺症 料5年後面世 團隊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的患者中,約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載量持續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屬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並可抗擊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有份負責帶領研究的袁孟峰向本報稱,現時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終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藥,其中只有約3%人用藥8至10年後可達功能性治癒,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達同一效果,形容新藥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補充,仍需時試驗新藥療效及安全性,估計明年開展下一期試驗,其中會將停藥後的跟進時間進一步加長至近3年,目標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估計新藥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藥可令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減低其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死亡率,並減省他們到公立醫院覆診次數,認為長遠可減輕公立醫療系統負擔。 相關文章:【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Read more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對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又有多少認識呢? 肝硬化是很棘手的疾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早處理,可引致肝衰竭,甚至肝癌。根據臨牀數據,每年約1%至3%肝硬化患者會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繼而造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因此,避免或減低病毒對肝臟損害是非常重要。一旦確診肝硬化,必須定期監察,必要時盡快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慢性丙肝不及早處理 增肝硬化風險 早期多無明顯病徵 肝硬化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也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這階段稱為「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出現腹水、食道出血和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肝臟喪失大部分功能,此階段稱為「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變得較為困難,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代償期」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2年以上,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只有2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現時有非常有效針對丙肝的藥物,只要依從醫生指示,盡早服藥,慢性丙肝絕對可根治。 全口服藥 療程短成效高 丙肝病毒經由血液傳播,高危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過往亦有由紋身、穿耳、輸血和洗腎而感染,但近年已少見。治療丙肝需要及早確診和用藥。傳統藥物面世近20年,採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來抑制病毒,療程約1年,成效約有五至六成;近年出現全口服抗病毒藥,能清除體內病毒,治療目標是完成療程12星期後體內檢測不到丙肝病毒。 全口服抗病毒藥療程約8至12星期,95%至99%患者可根治,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醫生選擇口服藥時,會因應病人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感染丙肝基因型和過往治療等作考慮。須注意,個別藥物不可用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即已出現併發症如黃疸、腹水、肝腦病變)的病人,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單學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肝炎】拆解甲型至戊型5大類病毒性肝炎 歐美兒童急性肝炎首錄死亡 病徵:肝酵素升黃疸腹痛嘔吐 多患者驗出腺病毒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上周五(15日)表示,正監察英國自4月5日起呈報的84個相關兒童急性肝炎病例。至23日世衛表示,截至4月21日歐美12國錄得最少169宗兒童感染源頭不明的嚴重急性肝炎,患者介乎一個月大至16歲,最少錄得一宗死亡個案,17人需要換肝。多名患者檢測到一種可引起感冒的腺病毒(adenovirus),但尚未確定是否致病原因。世衛警告「在確定成因和實施更具體控制預防措施之前,很可能錄得更多個案」。世衛報告指出,有關個案的病徵包括:肝臟發炎、肝酵素顯著升高和黃疸,繼而腹痛、腹瀉和嘔吐。黃疸、腹瀉、嘔吐和腹痛,大部分沒有發燒,而英國有些個案病情十分嚴重,其中6人已接受肝臟移植。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指出,腺病毒在港為常見於影響兒童的呼吸道病毒。世衛和歐美多國正在調查,對於外界質疑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關,歐洲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ECDC)指至今所有個案患者都沒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大鼠戊型肝炎】衛生防護中心:本港第12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 了解病徵、傳染途徑及預防方法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第12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患者是79歲長期病患男子,居於藍田邨,曾腹痛,9月1日到聯合醫院急症室,同日入院,留院期間曾現肝功能異常,目前情况穩定。究竟什麼是大鼠戊型肝炎?戊型肝炎如何傳染?怎樣預防傳染呢? Read more

知多啲:肝炎靠驗血確診分類

【明報專訊】香港常見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及戊型肝炎;而丁型及庚型肝炎則較罕見。 醫生根據臨牀徵狀和病歷,如懷疑病人患上肝炎,會抽血檢查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標記,找出屬甲、乙、丙或其他類型的肝炎。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沛然指出,大鼠戊型肝炎要在特別化驗室才可化驗,因為以往很少醫生會懷疑病人感染這種病毒。 為何需要進階檢查? 既然驗血可以確診肝炎,為何要病人接受其他檢查? 家庭醫生鄭志文解釋,醫生如對病情有所懷疑,可能需要安排病人接受其他檢查,以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醫生可能建議做超聲波、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目的是檢查清楚肝臟有沒有特別情况,如脂肪肝、肝硬化、膽石、膽管阻塞,甚至腫瘤等」。 提及驗血,鄭志文說一般市民有很多誤解,以為抽小量血就可清楚驗出有否肝炎、腎炎,甚至自己所屬血型,「我常以茶樓點心紙作比喻,必須剔選點心,點心才會送來」。驗血亦一樣,化驗針對不同項目,例如懷疑是病毒性肝炎,會檢驗肝酵素SGPT、SGOT,如屬於病毒性肝炎,這些數值可以比正常高100倍;亦會檢查病人是否>貧血、肝功能蛋白質有否偏低,有時還要驗溶血指標,因為嚴重肝炎會影響凝血功能,「化驗項目總共超過2萬項,每驗1個項目也需要一定的血液,所以即使你有足夠的錢,也不會有充足的血液去驗齊所有項目」。 去年9月香港大學發現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個案,全球至今共發現6宗案例,而香港就佔了5宗。雖然仍未能確定感染源頭及途徑,但醫生相信跟接觸鼠隻或其排泄物有關。出外用餐後,回家作嘔作悶、肚瀉、肚痛,甚至皮膚、眼白變黃,是否中招? 相關文章 食物沾鼠糞 屙嘔肚痛 免疫力弱 提防大鼠戊肝偷襲 Read more

譚談健康:大鼠戊型肝炎vs.戊型肝炎

【明報專訊】大鼠戊型肝炎病毒(Rat Hepatitis E virus),初聽起來真是讓人有點摸不着頭腦。對於很多人來說,戊型肝炎應該是引起肝炎的病毒,為什麼又有大鼠戊型肝炎呢?原來,這種肝炎病毒和普通的戊型肝炎病毒是有關係,但又不盡相同,且聽我娓娓道來。 2010年首次被人類發現 原來大鼠戊型肝炎病毒,是在2010年才首次被人類發現,主要在老鼠中出現。昔日,我們都不知道這病毒是否對人有威脅,直至去年,香港大學的專家們才首次確定為會感染人類。 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和平日人們會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是同一類。戊型肝炎病毒大約可分為4種,一種是時常在人體中引起肝炎,另外一些是在動物身上出現的,如雞、老鼠、鼬鼠、蝙蝠等。這些病毒平常是很少會在人類身上產生疾病。 正常人染上戊型肝炎病毒,一般會有輕微發燒,肝功能異常,如果平日身體健康,多數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身體虛弱或長期病患者,或自身免疫系統不良的病人染上戊型肝炎病毒,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一般測試難發現大鼠戊型肝炎 又因為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和人類的戊型肝炎病毒很不一樣,所以我們一般戊型肝炎菌的測試,未必能發現這種特別病毒的存在。 近期,香港接二連三發現有病人患上這病毒種大鼠戊型肝炎,由於這種病毒大多在老鼠身上出現,很有可能代表香港的鼠患非常猖獗。香港政府現在進行大型的清潔運動和滅鼠運動,希望把鼠患減低,從而減少人們染上大鼠戊型肝炎的風險。 事實上,鼠患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在大約100多年前,香港的鼠患十分嚴重,當時流行鼠疫,患上鼠疫而死亡的人數非常之多。1894年,一名外國專家在香港的病人身上發現引起鼠疫的病菌,醫學界才揭開了鼠疫的神祕面紗,到後來找到了治療的方法。 當然,大鼠戊型肝炎和鼠疫並不能相提並論,前者是過濾性病毒,鼠疫則是細菌,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鼠患猖獗,當局必須找出應對方法。 相關文章: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譚談健康:我不是藥神 譚談健康:改變胚胎基因 禍及後代 譚談健康:登革熱會斷骨? 作者簡介:腎科專家,關心健康,關心社會 文:譚國權 Read more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明報專訊】免疫治療被捧為抗癌新星:療效高、副作用低,甚至可以消滅癌細胞!但陳亮祖直言:「不要過分神化免疫治療。」 胰臟癌細胞(網上圖片) 3%至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雖然針對部分癌症,免疫治療效果較佳,也沒有像化療的副作用,令人疲勞、反胃、口腔潰爛、脫髮等;但免疫治療具一定風險,死亡率達1%。陳亮祖表示,約3%至5%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白血球不但攻擊癌細胞,也攻擊正常細胞,導致嚴重副作用,如肝炎、腦炎、心肌炎等,或需要送往深切治療。 陳亮祖又說,醫生不能預測什麼病人會出現副作用,以及何時出現,有病人甚至停藥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副作用。一名肺癌患者接受兩個月免疫治療,在停止治療3至4個月後才出現嚴重氣喘,雖然嘗試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減低免疫反應,但病人最終死亡。 即使醫生用好強的抗免疫反應藥物都不能救治,所以免疫治療不是神奇子彈,是有代價、有死亡風險 免疫治療除了具一定風險,療效亦非人人顯現,例如上述的黑色素瘤,只有五分之一病人有效。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據過往研究,免疫治療只對二至四成患者有效,因癌細胞生長時,牽涉多項基因物質,即使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癌細胞亦可繼續生長,令免疫治療無法控制病情。 陳穎樂又引述研究指出,約一至兩成已服用其他藥物的末期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能控制病情;但醫生提供治療前會先評估患者存活時間,若預計少於1至2個月,一般不會建議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因病情嚴重,治療亦難以產生效果。 嚴重氣喘——免疫治療可引致嚴重副作用,包括肝炎、腦炎、嚴重氣喘等。(Toa55@iStockphoto,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用藥經驗淺 或難分「真假惡化」 另外,接受免疫治療後,病人的腫瘤會出現「真假惡化」的情况。陳穎樂解釋,「真惡化」是病人用藥後癌細胞擴散,需要停藥;而約5%病人會出現「假惡化」,即用藥後活化的免疫細胞聚集於腫瘤表面或內部,讓腫瘤在短期內增大;但期後治療奏效,腫瘤漸漸縮細。她說在這情况下,病人可續用免疫治療,但須定期檢查腫瘤有否縮小,觀察期可長至半年。 免疫治療面世不足10年,陳亮祖強調,醫生用藥經驗尚淺,未必輕易分辨出真假惡化,而藥物長遠效果和副作用仍屬未知之數。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受訪者提供) Read more

知多啲:肝炎可互捐器官

【明報專訊】既然愛滋病帶菌者可互捐器官,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帶菌者之間又可否捐贈器官? ▲(圖:sakramir@iStockphoto) 李威廉指出,乙型肝炎帶菌者可捐贈器官予乙型肝炎帶菌者,丙型肝炎亦一樣。一般來說,沒有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的捐贈器官,會分配給非乙、丙型肝炎帶菌者。由於丙型肝炎捐贈者數目不多,故丙型肝炎受贈者也可接受非乙、非丙肝炎捐贈者器官。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