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丨香港過敏協會料疫苗輔料PEG致過敏 有病史人士宜諮詢醫生 建議接種疫苗後待30分鐘觀察過敏反應

英國、美國等地都有人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後出現過敏反應。香港過敏協會執委、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李曦昨表示,疫苗過敏罕見,「百萬人才有一個」,相信過敏由疫苗中的輔料聚乙二醇(PEG)引致。香港過敏科醫學會主席、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稱,至於接種疫苗,他建議市民注射後等待30分鐘,如注射後有過敏反應,醫護有相關訓練應對。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Read more

【女性疾病】中大子宮肌瘤新療法 不用入院 半年後無症狀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屬常見婦女病,伴隨經血過多、腹痛等症狀。中大開發改良版高能聚焦超聲波(HIFU)治療子宮肌瘤,可不用入院並免卻全身麻醉或鎮靜程序,治療後6個月百分百無再現症狀,15個月後肌瘤容積縮小逾七成,24個月內毋須重複接受治療。 Read more

【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深喉唾液假陰性可達31% 準確度遜驗痰咽拭子 學者:易採集有存在價值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政府一直透過不同方式測試病毒。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深喉唾液檢測結果假陰性比率可能達31%,較「痰液」(約10%)及「鼻咽和咽喉拭子」(約20%)檢測為高。不過,有學者認為,市民可自行採集深喉唾液樣本,「有存在價值」。 Read more

研究: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沒確診 增手術後心血管風險

【明報專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普遍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上呼吸道在睡眠期間受阻,導致缺氧,多次覺醒,令患者難以進入深層睡眠及難獲足夠休息。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兼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此病的男性中年發病率為5%,女性則是2%至3%,肥胖、年長、下顎較短、有煙酒習慣等都是高危者。中大醫學院與香港及多間外國醫院合作研究,發現有嚴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者,若未獲識別,而接受非心臟手術後出現心血管問題的風險較非患病者高一倍,最嚴重者會因心臟病而死亡。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教授陳德威(右)建議病人在手術前,可以簡單問卷或圖中人形模型所戴的可攜式睡眠窒息症診斷儀,評估有否患睡眠窒息症。左為嚴重睡眠窒息症患者張先生,右二為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兼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 【明報讀者優惠價】COMFORT PLUS 舒適止鼻鼾/防磨牙牙托 – 改善鼻鼾及磨牙時發出嘈雜聲問題 提高睡眠質素 立即網上訂購 中大醫學院與港加星馬8醫院合作 追蹤1218人 有關上述研究,研究團隊與本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共8間醫院合作,追蹤1218名45歲以上、未確診睡眠窒息症並即將接受非心臟手術的人。當中約七成人經睡眠測試後,確診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一成多屬嚴重程度。 在術後30天內,近五分之一患者出現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肌梗塞、血栓形成,中風等;有嚴重睡眠窒息症者於術後出現心血管問題比率為30%,比沒有患該症的14%,高出約一倍。6名嚴重睡眠窒息症病人手術後因心臟病而死亡,非睡眠窒息症患者只有1人術後因心臟病死亡。 這是全球首個研究發現兩者關係。研究團隊建議所有病人做手術前接受睡眠窒息症評估,確保得到合適的術後治理,減低出現心血管問題的風險。研究已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發表。 手術麻醉藥、鎮靜劑抑制呼吸 令病人嚴重缺氧 64歲的張先生去年接受雙邊換膝手術前,以可攜式睡眠窒息症診斷儀評估,發現他一小時窒息次數達68,屬嚴重睡眠窒息症。他表示,3年前開始鼻鼾嚴重,睡覺時會突然停止呼吸,隨即馬上醒來,「感覺好可怕」,惟一直沒確診。手術前一周,張先生每晚戴正氣壓機以治療睡眠窒息症,手術後留在深切治療部的一晚,亦有戴該儀器,結果沒出現心血管問題。 許樹昌解釋,手術用的麻醉藥、鎮靜劑及止痛藥會令病人進入睡眠狀態,抑制呼吸,加重睡眠窒息症病情,病人會面臨更嚴重的缺氧情况,令血管收縮,引發心血管問題;部分人要接受氣管插管或術後肺通氣。 學者:倡病人接受術前篩查、評估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教授陳德威表示,病人若術前確診睡眠窒息症,並就此適當治療,可避免手術後的不必要治療,減輕患者及醫院負擔。他建議病人術前接受簡單問卷或可攜式睡眠窒息症診斷儀的篩查,令有睡眠窒息症的人獲額外監測和治療,「最擔心是病人手術後出院,才發生問題」,若能安排更長留院時間,或在麻醉藥未退去時為病人佩戴治療睡眠窒息症用的正氣壓機、特製牙托等,可降低出現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另外病人亦可按情况轉介接受長期的睡眠治療。他表示,現時不少公立醫院會為病人在手術前做有關評估。 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 【睡眠與疾病】睡眠窒息症患者 慎防青光眼來襲 【肥胖系列】肥胖由病起?減肥須及時 免增心腦血管、癌病風險 【兒童健康】睡眠窒息症 阻礙兒童身心發展 【肥胖系列】睡眠窒息症 嚴重鼻鼾、經常扎醒勿輕視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Read more

健康資訊:招募貝類過敏患者 研發新疫苗

2013年,港大曾發表食物過敏調查,指出在7393名14歲以下小童中,約有37.8%對貝類食物(包括蝦、蟹、貝殼類)過敏,屬最常見的致敏食物,比雞蛋及牛奶更高。香港中文大學正研究針對治療貝類食物過敏的DNA疫苗,早前在老鼠試驗,成效理想,研究即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細胞培養實驗,現招募貝類過敏患者抽血以供研究之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衛懿欣指出,現時貝類過敏未有根治方法,而患者出現的過敏反應大部分是由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引起,「患者進食或接觸貝類食物內的原肌球蛋白後,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從而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嘴唇紅腫及紅斑,嚴重的會過敏性休克及呼吸困難等」。 老鼠試驗成效理想 是次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和生命科學學院,以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研究的免疫療法,原理是把原肌球蛋白的氨基酸排序改變,成為低致敏性的貝類致敏原MEM49,「MEM49與原肌球蛋白成分相似,可重新誘導免疫細胞,認識原肌球蛋白並非有害物質。研發中的DNA疫苗可提高耐受性樹突狀細胞及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與功能,有助減少IgE水平和炎症細胞的出現,減少過敏。」另外,將MEM49放入仍屬實驗階段的DNA載體內,有助MEM49發揮免疫導向作用,同時載體有助提升疫苗穩定性,不易變壞。 研究團隊早前於有貝類過敏的老鼠身上注射3次疫苗後,牠們體內針對原肌球蛋白的IgE抗體水平降低了76%,「當MEM49進入體內,細胞會啟動機制,自行生產MEM49,故期望未來病人毋須長期服用」。但效力維持多久有待進一步研究,希望患者可以注射2至5次後,有機會擺脫貝類過敏,預期最少兩年後才可作人體臨牀研究。 衛懿欣說正招募25人參與細胞培養實驗研究計劃,對象為12至50歲,曾因食用海鮮,包括蝦、蟹、龍蝦或貝類後,出現過敏反應的中國籍人士。參與計劃人士需接受兩次抽血。首先是身體檢查,抽取約8毫升血作過敏血液測試及皮膚點刺測試,費用135元,之後可獲過敏的測試結果;一旦確診過敏,須再次抽取25毫升血液樣本,供研究團隊作細胞培養,測試DNA疫苗的效用。 查詢:3505 2829 文、圖:許朝茵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中大招百人驗眼 研篩查早期阿茲海默症

【明報專訊】眼睛被視為「靈魂之窗」,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可成為觀察腦部退化情况的「窗口」。中大醫學院正展開「早期阿兹海默症篩查研究」,盼兩年內為100名參加者做檢查,探討以「視網膜影像」作阿茲海默症篩查的準確度。若研究成功,將有助及早篩查出早期患者並及早介入治療。 認知障礙症有多種成因,當中五至六成病人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人認知障礙症」,病人腦部積聚不正常物質,即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認知能力退化。 參加者需50至80歲 中大醫學院的篩查研究,正招募100名年屆50至80歲的參加者,包括60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20名嚴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目標於兩年內完成,現已招募到4至5人。 學者:視網膜可反映腦退化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指出,視網膜可反映腦部退化情况,若視網膜有受損迹象,如出現白斑、血管減少及彎曲等,代表腦部的神經或血管受損。張表示,希望收集參加者的各項檢測數據及影像,找出及確認篩查華人獨有的阿茲海默症特徵。 中大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表示,澱粉狀蛋白或會積聚於腦部10至15年才導致病發,但六成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會於3年內病情由輕度變為嚴重,失去自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及早發現高危患者,並介入治療,以抑制澱粉狀蛋白,防止進一步退化。 黃又南父參與首人 藝人黃又南的父親患阿茲海默症,是篩查研究的首名參加者。黃又南表示,家人在父親確診時不知所措,他感謝中大團隊邀請父親參與研究,亦希望起帶頭作用,令市民能對此症有更多認識。 莫仲棠又指出,目前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澱粉狀蛋白—正電子腦掃描」不普及,收費近2萬元,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檢測法則具入侵性。若未來能使用無創的視網膜影像作篩查,可減低患者的不便。 參加者費用全免,市民可致電2635 2160向中大醫學院查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