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逐增 抗疫長期戰 防護可持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斷升溫,確診個案愈來愈多,而接受家居檢疫的人數亦不斷上升。究竟家居檢疫能否防疫?或是會危及周遭居民?同一單位、隔鄰單位的人,如何抗疫?經常用酒精搓手可以做到零病毒?買不到外科口罩,怎辦? Read more

【武漢肺炎】教幼童戴口罩 專家倡提問引導說明動機

全民戴口罩防疫,對幼童而言,要長時間戴住口罩或會不明所以,亦可能覺得不適。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曹宏業稱,要幼兒「戴好口罩」不是易事,據家長及老師觀察,幼兒可能會咬口罩,貪玩將口罩當眼罩「戴在眼」等。他引述有本地研究指出,小朋友缺乏動機做好戴口罩等衛生行為(hygiene behavior),因不明背後目的,他建議家長逐步提問,引導幼兒明白戴口罩是預防病毒和細菌入侵身體致病;又提醒家長切勿責備子女說「不戴口罩會死」、「不戴口罩無飯食」等負面說話。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今天是星期六,也是香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四周。由於今天沒有安排臨牀工作,加上響應防疫呼籲,所以我便留在家中休息。大清早起牀,才發覺一些日用品已所剩無幾,正打算到附近超市入貨,竟發現家中一個口罩也沒有! Read more

【武漢肺炎】何仲平:陳肇始稱可供3萬口罩予私家醫生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本港口罩供應緊張,醫學會會長何仲平今早(31日)接受港台節目訪問表示,很多私家醫生向他稱診所的口罩存貨只足夠一星期用量,何仲平認為未來兩星期是關鍵,須確保有足夠口罩,令診所可以繼續運作。 Read more

【武漢肺炎】袁國勇:倘無口罩要確保手部衛生避外出 防疫須保暖睡眠充足

本港連日有人為防疫在天寒地凍下大排長龍撲口罩,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向本報表示,公眾不必恐慌,若無口罩,必須確保手部衛生及避免外出;除了戴口罩,現時保護自己的方法還有保暖,且要有充足睡眠,保持身體健康,而並非去排隊。 Read more

【武漢肺炎】多區屈臣氏清晨現人龍 每分店售20盒口罩數百人搶購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襲港,口罩難求,屈臣氏宣布今日(30日)各分店只能提供每間約20盒外科口罩,大批市民清晨未開店已排隊。其中位於沙田置富第一城的分店,上午8時許門外已有數百人排隊等買口罩,人群迫滿整個商場中庭,有保安在場協助維持秩序。屈臣氏職員約於上午9時派20張籌予頭20名市民,有未獲籌市民起哄罵職員。 Read more

【新冠肺炎】濕疹患者戴口罩須注意保濕 護理專家:不宜戴超過6小時 選低致敏口罩

正值冬季流感高峰期,加上武漢肺炎襲港,不少市民外出都會戴口罩作防疫保護。濕疹患者佩戴口罩尤其要留意皮膚狀況,護理專家提醒,濕疹患者可選購低致敏口罩,以及將佩戴時間設定為上限6小時,讓皮膚吸一口新鮮空氣。 Read more

【武漢肺炎】業界:口罩兩周補貨 專家:布口罩不防病毒

武漢爆發不明肺炎後,本港掀起口罩搶購潮,有私家醫生組織稱醫生亦買不到口罩。有藥房商會稱目前口罩供應緊張,有供應商轉至其他地區如東南亞採購,料一至兩周後可補貨,呼籲市民毋須恐慌搶購。有護理學專家促巿民勿以為口罩萬能,坊間的布口罩不可防病毒,反予人虛假安全感。 Read more

【武漢肺炎】許樹昌:戴外科口罩足以阻隔飛沫防疫 長戴N95易不適頭痛

武漢不明肺炎引起港人關注,不少人外出都戴上口罩以防飛沫傳播受到感染。究竟大眾出入公共場所應該使用哪款口罩?需要用到N95口罩嗎?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接受必威进入 訪問表示,一般人現階段戴外科手術口罩已足夠。 Read more

【武漢肺炎】揀啱口罩 過濾烏煙瘴氣

【明報專訊】空氣污染物如隱形炸彈,吸入體內後,輕則引起些微不適,重則帶來致命疾病。香港空氣污染問題一直為人詬病,路邊污染經常超標,若不想吸入汽車廢氣,又或者地盤灰塵、花粉、細菌、病毒、刺激性化學物質等,便需要佩戴口罩。然而,不同種類口罩的過濾效能都不同,懂得選一個合適的口罩,才可以有效過濾污染物,確保健康。 相關資訊:【武漢肺炎】戴口罩常見三錯誤 如何令兒童唔抗拒戴口罩?護理專家話你知 不同防護用途的口罩,物料、設計及過濾效能也不同。如果長期暴露於污染物下卻佩戴保護力不足的口罩,會危害健康。研究納米纖維口罩技術多年、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創新產品與科技講座教授梁煥方提醒,「污染物粒子有不同大小,市民要知道防範的污染物種類,選擇合適的口罩」。 空氣中存在無數大大小小的粒子,人們不知不覺間吸入。談空氣污染時常聽到的PM2.5及PM10,PM是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質)簡稱,PM10是指直徑為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2.5則是直徑為2.5微米或以下的微細懸浮粒子。粒子愈小,威脅愈大。現實中,許多污染物細至0.1微米或以下(PM0.1)的納米級,嚴重威脅健康。 0.1微米以下粒子 增心腦病風險 10微米以上體積較大的粒子,吸入人體後多會被氣管的分泌物黏附着,能隨咳嗽吐出;10微米以下的,大部分會被吸入肺部,有機會引致呼吸道炎症或呼吸問題;「至於0.1微米或以下的納米粒子,更會隨血液進入循環系統,帶到不同器官,甚至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增加患慢性心血管、腦部疾病的風險。」梁煥方說,一些非吸煙人士患肺癌,可能是長期吸入納米粒子污染物所致,這類體積的粒子包括病毒、微塵及催淚煙。 近月警方在室外室內施放多枚催淚彈,催淚彈含多種刺激性化學物質,梁煥方表示:「其中一種成分CS氣體(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會刺激眼睛、皮膚、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對老年人、皮膚敏感及呼吸道疾病患者影響更為嚴重,應避免使用催淚彈。」催淚彈發放的催淚煙,主要是霧化(aerosolized)的細小粒子,部分小於0.1微米。「當催淚彈碰撞硬物後,會產生更多微小粒子,『殺傷力』更強。」 ● 今期專家:梁煥方 – 國際過濾協會(INDEFI)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創新產品與科技講座教授 文:李佩雯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