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是日小雪,天文台預測本港地區下午及今晚天氣顯著轉涼,今晚氣溫進一步下降,市區最低約16度,新界再低兩三度。天氣轉涼,除了要注意自身保暖外,更要特別留意身邊長者的體溫是否正常,萬一體溫過低至攝氏35度,則有機會引發低溫症(Hypothermia)。長者以外,其實嬰兒、新陳代謝較慢、血糖低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等人士,都會較為容易出現低溫症。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有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出現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等病徵,應立即為他們保暖和送院治理,以免嚴重者進入僵凍狀態……至於小朋友和嬰兒,若懷疑患低溫症,應如何處理? Read more

【新冠患者】9歲染疫童不治無上呼吸道病徵 專家疑新陳代謝問題或免疫風暴 注意5個「腦部不正常運作」警號及血糖變化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確診新增個案單日破1萬宗。昨亦公布第4名染疫離世兒童,一名患肌肉遺傳病、沒有打針的9歲男童昨突然昏迷,入院時已無心跳,前後約數小時不治。有病理學專家指新陳代謝問題或「免疫風暴」,或可令受病毒感染兒童短時間內死亡。若小孩突然出現不願進食、打機、「亂講嘢」等5個情况,可能已經是「腦部不正常運作」的警號,而新陳代謝的問題,則有可能出現血糖過低。另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引述醫管局分析指九成染疫童現上呼吸道感染,近一成發燒抽筋,但9歲童死前沒這些病徵。 Read more

「入五」人士注意:新陳代謝率減慢 身形發福 肌肉流失? 營養師教你增肌餐單+ 2 招簡易運動

【明報專訊】踏入50歲,字頭變,身形也變,脂肪在腰臀積聚,體重節節上升,肌肉卻不斷流失,人也愈見疲倦。一心以為節食減少熱量攝取可扭轉「劣勢」?營養師在此勸你三思! 賽馬會流金匯註冊營養師廖芷珊不時在營養講座上,接觸到「入五」人士,熱門話題之一,是他們感到新陳代謝率隨年齡增長而減慢,身形「發福」;有感於活動量減少,認為進食量毋須像年輕時吃那麼多,覺得一天兩餐已足夠。 Read more

50歲以上女性 過半骨質密度偏低 初老骨頭脆 「手」當其衝

特首林鄭班子中有兩位女性司局長——律政司長鄭若驊、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她們均生於1958年,2019年是61歲,在young old之齡仍肩負繁重工作。Young old繼續工作為社會貢獻,應要大力推崇。 Read more

減肥修身迎夏日 分辨不同類型水腫 營養師教你三招 輕鬆踢走水腫

夏日炎炎,又是減肥修身的時候。到底胖胖的位置是水腫或是肥胖?是否飲水過多都會水腫?即看營養師教你分辨不同類型的水腫,還有輕輕鬆鬆學會三招與水腫講拜拜! betway体彩 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人體的皮膚與血管之間存在一些空隙,而水腫正是指在這些地方積聚異常的組織液,而導致腫脹。(網上圖片) 水腫兩大類:全身性與局部性 betway体彩 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人體的皮膚與血管之間存在一些空隙,而水腫正是指在這些地方積聚異常的組織液,而導致腫脹。 水腫有分為全身性及局部性兩類,全身性主要與疾病、藥物副作用或營養不良有關,而局部性則再分為淋巴水腫、靜脈阻塞及體質性水腫三大類。 局部性水腫分三類 部分與疾病有關 其中,淋巴水腫通常與疾病相關;靜脈阻塞是靜脈血管中出現血栓,令血液不能順利地回流到心臟,導致下肢水腫,而腫脹通常在黃昏及晚上時間最為嚴重;至於體質性水腫則是源於血液循環不良,血液及水分回流速度緩慢,引致水分積聚,這種情况在孕婦與運動不足的人士中較為常見。 飲食攝取過多鈉質積聚、身體缺水致水腫 鄭智俐指出,如水腫的原因並非病理性引致,大多是因為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若平日較多外出吃飯或喜愛濃味食物的人士,容易攝取過多鹽分,而多餘的鈉質會積聚在細胞的空隙位置,令組織液積聚而水腫;而身體需要有足夠水分才運作正常,若水分不足,身體會減少排尿,從而減少排走體內的鈉質。 久坐活動量不足 影響血液循環 另外,如果日常生活長時間坐着或站立,活動量又不足,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變差,更易導致水腫。 注意飲食、運動量 三招去水腫 針對上述原因,鄭智俐建議以下三個妙招,助你輕輕鬆鬆去水腫: 1. 減少吸收鈉質/增加排走鈉質:平日飲食避免太鹹或濃味、進食高鉀質食物,有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鈉質,如吃香蕉、奇異果,或將紅豆和薏米一同煮熟後連渣一同進食; 2. 補充足夠水分:每天要飲用八至十杯水,有助平衡身體鈉質水平; 3. 恆常運動: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減少水分積聚。 相關文章: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營養要識】台日韓泰歐美 營食攻略 【營養要識】食大咗,點算好? Read more

產熱飲品減肥 減極有限 僅影響10%人體能量消耗

【明報專訊】減肥產品向來有市場,近期不少標榜有「產熱」功效的產品,價錢高至數百元一瓶藥丸,低至十數元一罐飲品,聲稱可以加速新陳代謝、燃燒更多熱量。聽起來功效多多,每日一罐,豈非可以輕鬆瘦身?孰真孰假,由營養師拆解。 市面上出售的產熱飲品,成分主要是咖啡因、綠茶及不同草本濃縮物;聲稱可以誘發「產熱效應」(Thermogenesis,又稱「生熱作用」),加速新陳代謝率,消耗更多熱量。 何為產熱效應?註冊營養師劉惠汶表示,要認識產熱效應,先要了解身體消耗熱量的3種途徑: 1. 基礎代謝率:佔整體熱量消耗約70%。人在靜止狀態下消耗的最低能量,是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熱量,包括呼吸、心跳、氧氣運送及細胞的功能等; 2. 運動量:佔整體熱量消耗約20%。每日活動所需熱量; 3. 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DIT):佔整體熱量消耗約10%。進食後,身體用於消化、吸收及代謝食物所消耗的熱量。 產熱產品屬輔助性質 「理論上,提升攝食產熱效應的功效,可增加熱量消耗,但事實上,此部分只佔整體消耗約10%,瘦身效果未必明顯;反而透過運動、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去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新陳代謝率,才是有效的長遠瘦身方法」。劉惠汶又說,產熱產品大多屬於輔助性質,必須配合運動及控制飲食,「用後以為提升了新陳代謝和增加熱量燃燒,因而大吃大喝,反而有增磅危機」。 蛋白質助提升產熱效應 想提升產熱效應,亦未必要靠產熱產品,可從日常飲食達到目的。劉惠汶解釋:「所有食物飲品進入體內,都需要經過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中均會有產熱效應。但不同種類食物的產熱效應有分別,以蛋白質為例,產熱效應比起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為高,所以多吃蛋白質有助提升產熱效應。」成年人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需0.8至1克蛋白質,例如體重60公斤的人,便需要48至60克蛋白質,可透過肉類、豆腐及海鮮等吸收,舉例1隻雞蛋、4隻中蝦、4隻帶子或半塊豬扒(煮熟計),每份各含約7克蛋白質,只要食物配搭得宜,不難從日常飲食中吸收到足夠蛋白質。 產熱產品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和綠茶。先講咖啡因,劉惠汶說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資料,攝取咖啡因15至30分鐘後,可刺激中樞神經,有助減低疲倦感覺,提升運動表現及持久力。而成年人約每4至5小時可分解50%咖啡因,所以效力可維持數小時,但亦要視乎年齡、體重及肝功能而定。香港體育學院高級運動營養主任、註冊營養師蕭沛霖則指出,現時有不少研究證明運動員在賽前1小時服用咖啡因產品,有助提升消脂功能、增強耐力,從而提升運動表現。「每克脂肪有9千卡熱量,較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熱量(各4千卡)高。如消脂效率高,有助加快提供熱量,提升運動表現。」 咖啡因日攝取量 勿超400毫克 既然咖啡因有助提升運動表現,多飲有助鍛煉身體?劉惠汶表示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成年人每日咖啡因的安全攝取量不可多於400毫克。 平常飲的一般咖啡,一杯約含110至380毫克咖啡因,一支產熱飲品則有200毫克咖啡因。蕭沛霖提醒,飲用產熱飲品後,要留意當日咖啡因攝取量,減少飲茶、咖啡及含咖啡因的汽水等。另外,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最好於飲用後兩三小時才進食高鈣食物,避免影響吸收。 長期攝取咖啡因 或有耐受性 蕭沛霖補充,突然攝取高劑量咖啡因,如身體承受不了便有可能出現副作用,例如心跳、焦慮、嘔吐、惡心,影響睡眠等。而長期攝取咖啡因,身體可能出現耐受性,降低提升新陳代謝率的效果,所以建議在有需要時例如比賽前才飲用。「其實想提升運動表現或促進新陳代謝,黑咖啡也有類似功效,不過這類咖啡因產品大多標明咖啡因含量,可清楚知道自己的攝取量,但日常飲用始終有可能飲過量,引致不適。」蕭沛霖強調想控制體重,倒不如認真做運動;如想每日飲用這類飲品,最好先問營養師,避免吸收過量咖啡因。 至於另一成分綠茶,劉惠汶說,內含兒茶素(EGCG),有文獻指有助提升熱量消耗,「不過要達300毫克才有效,坊間出售的產熱飲品沒有顯示兒茶素劑量,未知是否具有上述功能」。 文:許朝茵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