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科學委員會倡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距第3針6個月 專家:港逾七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 把握時間接種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認為18至59歲未染疫人士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考慮風險和益處後,與第3針相距6個月後,可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此外,港大3名專家包括袁國勇估算本港社區在第五波疫情後,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再現第五波規模大爆發的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至於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電台節目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 科學委員會: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4針新冠疫苗 與第3針相距6個月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開會,今日(20日)更新暫擬共識建議,認為接種第四劑或能對較年輕的成年人提供短暫的額外保護,指未曾受感染的18至59歲的成人若有較高暴露風險,如安老或殘疾院舍員工,或個人需要如到海外升學等,經考慮對自身的風險和益處後,可選打第4針,惟須與第三劑相距最少6個月,而相同的做法可適用於同年齡組別的康復者。 專家強調,本地數據顯示接種三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高度有效,其保護力一般可於數個月內維持高水平。由於第五波疫情死亡個案中大多數為60歲或以上人士,專家上月已建議他們接種第四劑疫苗。 袁國勇及港大專家指港七至九成人具防重症屏障 提4緩解策略 此外,本港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新冠病毒個案膠着,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臨牀助理教授薛達今日在本報撰文,以接種及自然感染情况,粗略估算第五波後社區七至八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如包括無打針或未完成基本接種的自然感染者,應介乎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故再現第五波規模大型社區爆發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疫苗。 他們建議今夏分階段放寬防疫措施,提出四大緩解策略,包括取消熔斷機制並逐步放寬入境旅客檢疫、容許完成接種的緊密接觸者以連續7日抗原測試代替檢疫等(見表)。針對上述建議,食物及衛生局昨回應稱,政府會繼續留意最新疫情發展及Omicron特性,適時調整及檢視策略。 孔繁毅對疫情樂觀 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他續稱,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市民毋須太關注每日新增個案數,重症及死亡個案方能真實反映疫情嚴重性及醫療系統壓力。他說,瑪麗醫院現只有3名患者因新冠病毒入院,較高峰期的500人大減,反映疫情已「控制得好好」。 歐家榮昨稱,現難預料暑假疫情,屆時須視乎單日個案數、第三針接種率、本地會否出現新變種病毒、死亡個案等因素檢視防疫措施,但提醒市民現時在室內外均要佩戴貼面口罩。 何栢良:BA.4及BA.5與BA.2棘突蛋白僅2處差異 不算「太大變種」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19日)公布12宗輸入個案帶有非本地流行的Omicron亞系,包括1宗BA.4及10宗BA.2.12.1;本港至昨錄得9宗BA.4個案及35宗BA.2.12.1個案,全部均在機場或檢疫酒店發現,並無流入社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引述世衛資料表示,目前全球有20個國家或地區有BA.4個案,佔所有流行變異病毒株約0.5%,其中南非有九成個案涉相關病毒株;而美國有近50%個案屬BA.2.12.1。 何栢良在同一電台節目稱,相比第五波前,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情况大有改善,目前只要聚焦向長者推動接種疫苗能繼續復常。他另引新加坡及新西蘭為例,稱除非本港出現有「重大轉變」的新變種病毒株,否則即使染疫人數增加,重症比例都不會大升。他補充,BA.4或BA.5與本地流行的BA.2的棘突蛋白只有兩處差異,故不算「太大的變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流感疫苗|噴鼻式疫苗非人人適用? 哮喘、免疫系統受損、感冒發燒等8類人士要注意 何栢良籲兒童長者院舍院友優先接種

【明報專訊】為應對冬季流感季節,2020/21季度「疫苗資助計劃」已展開。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今(19日)在商台節目表示,政府已購買約83萬劑流感疫苗,建議優先讓高危者接種,包括65歲或以上長者、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院友,以及6個月以上至6歲以下兒童。至於市面上有傳統針劑流感疫苗及噴鼻式流感疫苗兩種,究竟兩者的藥效是否相同?哪類人士不適合噴鼻式流感疫苗呢?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有哮喘、氣喘、免疫系統受損、長期服用類固醇、正服用亞士匹靈的兒童和青少年、感冒發燒或吉巴氏綜合症等患者都不適合。 Read more

【新冠肺炎】陳肇始料500萬人自願驗病毒 自行撩喉4800樣本零陽性 梁子超:採集咽拭子方式不當 影響敏感度

陳肇始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表示,預計有500萬人參加「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以高危群組檢測的確診比例0.04%推算,計劃會驗出約1500名隱性患者。她說,醫管局已增加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相信可容納計劃驗出的確診者,但採樣方式未定。至於檢測流程,她說創新及科技局會幫忙設計登記系統。至於民政總署日前開始在黃大仙、觀塘、屯門和油尖旺等高危大廈派咽拭子樣本派發套裝。署方昨回覆稱,至8月9日共派發15,400採樣套裝,收回約12,000個樣本,檢測公司已完成化驗約4800個,未有陽性個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稱,若自行採集咽拭子方式不妥當,會影響樣本敏感度。 Read more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倘惡化 袁國勇、許樹昌同倡「禁足令」 梁子超:市民每次外出應想清楚 為自己、家庭及社區帶來一分風險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今日(21日)新增61宗確診個案,58宗為本地個案,其中25宗本地個案源頭不明;其餘3宗為輸入個案。兩名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袁國勇和許樹昌先後稱倘疫情再惡化要實行「禁足令」。不過,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今日在港台節目表示,不認為「封城」可減緩疫情,最重要是斬斷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傳播鏈,最有效方法是巿民留在家,若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難以控制疫情,「市民每次外出應該想清楚是否一定要出去,因每一次外出也為自己、家庭及社區帶來一分風險,阻礙撲火工作」。 Read more

【新冠肺炎】本港新增34宗本地新冠肺炎感染個案 港泰護老院群組增23個案 大部分無病徵 何栢良:籲減外出用膳

本港今日(9日)新增42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其中34宗屬本地感染,其餘8宗為輸入個案。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港泰護老中心有限公司群組的23名確診者當中,大部分人無病徵,數人則有輕微發燒、咳嗽。至於坪石邨彬記粥麵美食、佐敦新發茶餐廳與的士司機群組,今日新增6宗個案,當中3人是的士司機;今日另有兩宗本地個案源頭未明。至今本港累計1365宗確診及一宗疑似個案。 Read more

何栢良:祿泉樓出現傳播鏈預期之內 不排除有延伸個案

【明報專訊】沙田瀝源邨祿泉樓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確診至昨日已4天,現仍有66戶居民未交深喉唾液樣本驗病毒,推算約涉194人。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港台節目表示,祿泉樓最先確診的夫婦病毒量相當高,且發病後一段時間才入院隔離,其間曾在家附近活動,故祿泉樓出現傳播鏈是預期之內。他又說,前日確診的4宗祿泉樓個案入院前曾外出和上班,「不排除會再有延伸個案」。 Read more

何栢良預期:本港1/3年輕新冠患者無病徵 繼續高度戒備保持社交距離

3月中起大批人回港避疫引發第二波爆發,有專家指出,當中四分之一新冠患者無病徵,20歲以下患者中,每3人就有一個沒有病徵,預期本港年輕患者每3人就有一個屬「隱形感染」,呼籲市民繼續高度戒備,外出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Read more

MIT研究:咳嗽飛沫可傳8米 何栢良籲勿堂食

【明報專訊】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突破700宗,政府日前推出措施增加市民社交距離,包括規定食肆枱與枱之間要有1.5米距離。不過,有研究指出,咳嗽時飛沫可傳播7至8米遠。有本港專家認為,食肆內不通風,且近日天氣潮濕,飛沫或傳播得更遠,食肆內的枱即使有1.5米距離,仍可能傳播飛沫,呼籲市民盡量外賣、不要堂食,即使在食肆內用餐,亦不應該說話。 Read more

檢測新型冠狀病毒 弱陽性:樣本病毒數量少

【明報專訊】目港本前採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方式檢測新型冠狀病毒。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解釋,這種基因測試是檢測樣本中是否有該種特定病毒一段特定的基因排序,弱陽性代表初步看到樣本有該段特定基因,但不夠肯定。梁說一般而言基因特異性高,因此,樣本不含病毒卻出現弱陽性的可能(又稱假陽性)小。 Read more

【武漢肺炎】教幼童戴口罩 專家倡提問引導說明動機

全民戴口罩防疫,對幼童而言,要長時間戴住口罩或會不明所以,亦可能覺得不適。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曹宏業稱,要幼兒「戴好口罩」不是易事,據家長及老師觀察,幼兒可能會咬口罩,貪玩將口罩當眼罩「戴在眼」等。他引述有本地研究指出,小朋友缺乏動機做好戴口罩等衛生行為(hygiene behavior),因不明背後目的,他建議家長逐步提問,引導幼兒明白戴口罩是預防病毒和細菌入侵身體致病;又提醒家長切勿責備子女說「不戴口罩會死」、「不戴口罩無飯食」等負面說話。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