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明報專訊】本港約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會抑制患者免疫系統,需要定期覆診、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港大醫學院團隊正研發的針劑藥已完成第2B期試驗,發現約一成患者連續半年注射新藥後可達「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極少患者在現有技術下持續用藥近10年可達上述成效,形容藥物成效顯著,惟新藥仍需下一輪試驗,預料5年後方可面世。 相關文章:醫言有理:解讀乙肝血檢 港大新藥注射半年 減長期服藥及後遺症 料5年後面世 團隊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的患者中,約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載量持續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屬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並可抗擊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有份負責帶領研究的袁孟峰向本報稱,現時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終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藥,其中只有約3%人用藥8至10年後可達功能性治癒,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達同一效果,形容新藥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補充,仍需時試驗新藥療效及安全性,估計明年開展下一期試驗,其中會將停藥後的跟進時間進一步加長至近3年,目標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估計新藥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藥可令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減低其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死亡率,並減省他們到公立醫院覆診次數,認為長遠可減輕公立醫療系統負擔。 相關文章:【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Read more

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明報專訊】復必泰二價疫苗12月1日起可作為第4針接種,截至12月1日晚7時,網上系統累計接獲約3.39萬宗復必泰二價疫苗預約,較前一天增3700宗。衛生署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日通過暫擬共識建議,容許年滿18歲者可選擇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針,而已打4針或曾打3針的康復者,亦可於知情同意下,在上一針或康復至少6個月後,選擇接種兩款初代疫苗或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第5針」。至於早前復必泰藥廠公布第二及第三期臨牀研究數據,檢視早前已打3針者、接種二價疫苗作第4針加強劑一個月後的免疫反應。結果顯示,55歲以上者,接種原始疫苗後的中和抗體水平較打針前上升2.9倍,接種二價疫苗則較打針前上升13.2倍。藥廠表示,數據反映與原始疫苗相比,55歲以上者接種二價疫苗後的中和抗體滴度高約 4倍。 科學委會建議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針第5針 藥廠第4針中和抗體數據 衛生署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日(1日)通過暫擬共識建議: 1. 容許年滿18歲者可選擇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針。 2. 已接種4針或曾打3針的康復者,可於知情同意下,在上一針或康復至少6個月後,選擇接種兩款初代疫苗或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第5針」。 3. 18歲或以上免疫力弱者,委員會建議可於知情同意下選擇接種兩款初代疫苗或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第5針」,與上一針或康復應相隔至少3個月,同時維持建議首3針應繼續選用初代疫苗。 安老及殘疾院友已打4針或3針康復者 第5針須知情同意 近期安老院舍個案趨升,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稱,近一個月安老院舍個案中,32%屬二次感染,高於殘疾院舍的19%及社區的3.6%。聯合科學委員會昨日通過建議,容許安老及殘疾院友按現行接種時間表,選擇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第3針,亦建議已打4針院友或曾打3針的康復院友,可按個人需要接種二價疫苗作「第5針」,相關院友亦可於知情同意下選擇接種初代疫苗。 專家建議為符合資格的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院友盡快安排接種4劑疫苗,以減低死亡和重症的風險。專家認為已接種4劑疫苗(或已接種3劑並曾染疫)的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可按個人需要接種額外1劑二價疫苗以加強個人保護,而院友亦可在知情同意下選擇原始病毒株疫苗。此外,二價疫苗亦可作為第3或第4劑的另一選擇。 孔繁毅鼓勵院舍長者、免疫力弱人士 冬季前接種二價疫苗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昨(1日)於會後接受港台訪問,稱復必泰二價疫苗針對Omicron BA.4和BA.5變異病毒株研發,本港正流行BA.5,新亞系如BQ.1.1亦是BA.5分支,相信該款疫苗的保護力較初代疫苗優勝。 孔繁毅表示,社區或院舍長者、免疫力弱或長期病患者接種第3或第4針一段時間後,抗體水平會下降,故鼓勵他們於冬季前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他亦認為二價疫苗可在安老院舍大批接種,相信不存在技術問題。 公務員事務局發言人回覆稱,截至昨晚7時,網上系統累計接獲約3.39萬宗復必泰二價疫苗預約,較前一天增3700宗。 另外,「疫苗通行證」最新階段前日(周三)起實施,據醫衛局回覆所提供、截至周三的數據,計及已打兩針康復者及持康復碼者,全港約635萬名年滿12歲人士及34萬名5至11歲兒童符合最新要求,分別佔所屬組別人口的94%和86%。至於「過渡疫苗通行證」,局方稱截至周三共758人領取,當中286人已打一針、443人已打兩針。 復必泰二價疫苗 藥廠第4針數據: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 本港近日新冠確診個案反彈,政府憂冬季再現爆發,早前購入復必泰二價疫苗,12月1日起可接種。政府共採購190萬劑復必泰二價疫苗,其中77萬劑早前抵港,其餘今年內送抵。 醫衛局長已認可復必泰針對Omicron BA.4、BA.5研發的二價疫苗加強針在港緊急使用。復必泰藥廠早前的研究數據顯示,55歲以上人士接種二價疫苗作第4針後,中和抗體水平較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高近4倍。 復必泰二價疫苗的接種點包括: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社區疫苗接種站、公立醫院新冠疫苗接種站、醫院管理局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以及私家診所疫苗接種站。60歲或以上領取「即日籌」接種疫苗的合資格人士則可現場作出選擇。 預約接種:

Read more

乾眼症早期3大病徵 突然視力模糊流眼水?眼睛都有長新冠 專家教暖敷按摩清潔三部曲

【明報專訊】新冠康復後,原來眼睛都有「長新冠」!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於3月發表研究結果,發現每5名新冠康復者中就有1人出現乾眼症相關徵狀,而新冠康復者的瞼板腺功能亦較健康人士差。另外,疫情下大家經常佩戴口罩,但口罩尺寸不合適,亦會誘發乾眼症。究竟什麼是乾眼症?早期有哪些病徵?視力模糊?流眼水?不少人以為眼乾只要滴眼藥水就可「治癒」,其實治標不治本。專家教授簡易三部曲為眼皮做spa,令雙眸變得滋潤又明亮!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長新冠、口罩過大易誘發乾眼症 了解早期3大病徵 新冠康復後出現失眠、氣促、腦霧時有聽聞,原來眼睛都有「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眼科專科醫生莊金隆表示,「瞼板腺萎縮很多時與身體炎症有關,相信因新冠會引起全身的炎症反應,瞼板腺也因而受影響」。 另外,有外國研究顯示,佩戴尺寸過大的口罩,會增加患乾眼症風險。莊金隆解釋,如果口罩不合身,呼吸時會「漏風」,像有風扇吹着雙眼,刺激眼睛及促進淚液揮發,久而久之眼睛變得乾涸。 另外,有外國研究顯示,佩戴尺寸過大的口罩,會增加患乾眼症風險。莊金隆解釋,如果口罩不合身,呼吸時會「漏風」,像有風扇吹着雙眼,刺激眼睛及促進淚液揮發,久而久之眼睛變得乾涸。 天氣乾燥,眼睛也跟着乾澀痕癢,是否乾眼症?「大約每4個香港人就有1個有乾眼症。」專家指出,乾眼症非同小可,有患者要每5分鐘滴1次眼藥水,甚至睡覺時雙眼會「乾醒」,張開眼睛有撕裂感覺。 病徵:視力時清時矇 不少人以為眼乾只要滴眼藥水就可「治癒」,其實治標不治本。「很多人以為乾眼只是雙眼乾燥,滴眼藥水就會痊癒,但這是其中一種最難處理的慢性眼疾,往往難以根治,好像血壓高、糖尿病人般要長期鬥爭。」莊金隆指,乾眼症影響眼睛外觀及功能,患者日日夜夜都不舒服;因長期受眼睛不適困擾,有文獻指出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情緒問題。 「大約每4個人就有1人有乾眼症。」莊金隆稱,它的常見程度與近視不相伯仲,問題卻未得到重視,患者即使有病徵也未必會去求診,亦有人誤會眼睛不適是由其他眼疾,如老花、白內障、淚管閉塞等引致。乾眼症除了眼睛痕癢外,常見早期病徵有: 突然視力模糊,但眨眼幾次就變回清晰,很大可能是乾眼症;而白內障、近視度數變深等,視力模糊情况固定,不會因眨眼而變回清晰。 病徵:流眼水 屬刺激性流眼水,眼睛為了紓緩乾澀不適,在自我保護機制下不停分泌眼水。 病徵:眼紅、「煙熏」感 眼白變紅,眼皮常感沉重、疲乏,不願睜開眼;時常有似被煙熏的不適感覺 莊金隆指,病情嚴重時,角膜或會乾到破損(俗稱眼表㿺㿭),未有妥善處理會引致感染、潰瘍,甚至溶穿,「千萬不要輕視乾眼症,嚴重可以影響視力,甚至令視力永久受損」。 相關文章:白內障5個徵狀 視力模糊、鬼影、近視加深 延遲治療增患青光眼風險 眼藥水紓緩 治標不治本 紓緩乾眼,立即想到眼藥水。「這個概念正確,不過治標不治本。」莊金隆表示,多種疾病都會導致淚水分泌不足,需要對症下藥。另外,不少人以為淚水成分只有水,其實由淚腺分泌的水分只佔90%,眼睛表面與空氣接觸的一層,是由瞼板腺分泌的油分,能減少淚水揮發;最底還有黏液層,幫助淚水緊貼眼球表面,只要其中一個元素分泌或分佈有問題,便會造成乾眼症。可大致分3個類型: 1. 水分不足引致缺水型 2. 油脂分泌不足或分佈不好引致揮發型 3. 混合型 「中國人的乾眼症,八成以上都是因瞼板腺功能障礙引致。當瞼板腺堵塞,未能分泌油脂,就會出現揮發型乾眼症。」莊金隆表示,只要培養暖敷、按摩、清潔眼瞼邊緣的習慣,有機會令本身功能較弱或已萎縮的瞼板腺恢復功能,「就像幫眼皮做spa,打通瞼板腺,油分就會自行分泌」。即使沒有患乾眼症,也應該養成這個習慣,保養眼睛,減低患病風險。 暖敷、按摩、清潔三部曲 1. 清潔雙手,以42至45℃電子恆溫產品、自動發熱眼膜或暖毛巾,暖敷眼睛10至15分鐘 2. 按摩瞼板腺,用手指按摩上下眼瞼,再將油脂推向睫毛根方向(圖A) 3. 用眼部清潔專用濕紙巾清潔睫毛根部(圖B) 雙眼痕癢 改用冷敷 「溫度、時間和方法次序都很重要。」莊金隆提醒,溫度、時間足夠才能令油脂由固體變成液體,而電子暖敷產品有恆溫功能,暖敷效果較理想,亦可減低灼傷風險。「感到眼乾,第一時間不是滴眼藥水,而是做暖敷、按摩、清潔。」他指每日做3至4次作日常保健,如果眼睛分泌物多可增至6至8次,只要注意衛生、安全,這就像深呼吸或伸展一樣,是個很好的保健辦法。可是,雙眼痕癢時就不應暖敷,「如果眼腫或痕癢,很想揉眼睛,可以冷敷,既可止痕又可去腫」。 不同眼疾或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乾眼症,如過敏症、甲狀腺眼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症等;一些治療也會引起乾眼問題,如長期使用青光眼藥水、服食情緒病藥物、接受頭頸腫瘤電療等。另外,接受激光矯視、年紀增長、患糖尿病等都增加患乾眼症風險。 環境等因素也會誘發乾眼症,如天氣乾燥、濕度低、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等。莊金隆建議患者盡量避開風險因素,如減少逗留在大風乾燥的極端環境,避免長期看電子產品而不休息,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減低患乾眼症風險。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人工淚液潤眼 先試低濃度 眼睛是珍貴又脆弱的器官,如有不適,求醫處理就最安心。當排除嚴重疾病,可以人工淚液紓緩乾眼徵狀。坊間產品有不同配方,如透明質酸、維他命、薄荷。選購時有什麼要留意? 眼科專科醫生莊金隆表示,眼藥水分為有藥性及無藥性,前者用以醫治眼疾,例子包括含抗生素、抗炎、類固醇藥水;無藥性屬人工淚液,可滋潤眼睛,紓緩乾燥不適。他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因長期使用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能產生敏感反應。 華人乾眼症主要是油分不足引致。莊金隆指,含有透明質酸的人工淚液,有鎖水功效,濃度愈高功效愈強,但若徵狀不太嚴重,可先試用較低的濃度,「因為人工淚液太濃稠、黏,而清潔做得不好時,反而容易生眼瘡」。另外,有些配方會加入維他命,有實驗證明維他命A有助促進眼睛健康,但維他命B、E等則未有足夠醫學根據證明有效。 密封放雪櫃 達冰涼效果 至於含薄荷成分的人工淚液,會否刺激眼睛?莊金隆稱,暫時未有數據顯示薄荷對眼睛的影響,「如果想有冰涼感覺,其實毋須薄荷,將人工淚液放在雪櫃後使用,會有很好效果」,但緊記要把藥水放在密封盒內保存,以免被雪櫃內的食物污染。 使用人工淚液後,眼乾未有改善,應及早求醫。醫生可處方適合眼藥水、潤眼啫喱、藥膏,亦可考慮脈衝和彩光治療乾眼症。 相關文章:白內障丨手術無風險?如何選擇人工晶體? 了解白內障手術的 5個問題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專訊】出門去旅行,有人喜歡參觀名勝,有人主力shopping,有人偏愛行山遠足。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路線,行足一天後雙腳肯定疲累不堪,隨時出現小腿痛、腳跟痛,甚至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如何紓緩?物理治療師和中醫教預防及紓緩腳痛貼士,出發前、旅程中都合用!(附:揀鞋貼士和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相關文章:【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旅行行山常見小腿痛 活動量突增易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紓緩腳痛3貼士 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日坐8小時,出行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患處紅腫熱痛 或拉傷肌肉快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一、揀鞋貼士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著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揀選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行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運動鞋宜透氣輕身 毛靴要散熱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鞋形腳形匹配 後側板固定腳跟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二、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三、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見「簡易3招 伸展強肌」),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簡易3招 伸展強肌 .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伸展 左腳前,右腳後,作弓箭步姿勢,右膝保持挺直伸展腓腸肌;右膝微屈伸展比目魚肌,換邊再做 .足底筋膜伸展 用手將前腳掌向上屈,換邊再做 .小腿三頭肌強化 雙腳與肩同寬,慢慢抬起腳跟,再緩緩放下,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重複8至12次為1組,初訓練時做1組,待肌肉力量提升後可加至3組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紓緩貼士:急性炎症冰敷忌按摩 鎮痛貼小心成分 「長征」一整天,怎樣紓緩腳部壓力和疼痛?按摩、足貼有效嗎? 郭:郭志恒(物理治療師) 嚴:嚴耀堅(註冊中醫) 郭志恒(受訪者提供) 嚴耀堅(受訪者提供) 問:按摩有效嗎?要不要用按摩膏? 郭:研究顯示按摩對於處理遲發性肌肉疼痛有少許益處,建議出行後肌肉不適,排除嚴重情况,可按摩痛處,有助改善。定點按摩不需要按摩膏,但若想促進整個腿部血液循環或紓緩大面積肌肉不適,可配合按摩膏來增加潤滑作用,減少摩擦受損。但若出現急性炎症徵狀,不宜按摩,否則可能加重損傷;如徵狀輕微,可冰敷患處紓緩疼痛和消炎。 問:按摩膏選熱感還是凍感? 郭:未有研究顯示哪種按摩膏較有效,因此取決於個人喜好。發熱產品一般含辣椒成分,冷凍則有薄荷成分;讓皮膚感到灼熱或冰冷,可分散痠痛感覺。但這些成分未能滲透深層組織,對於改善深層肌肉血液循環的效果並不顯著。 問:鎮痛貼有用嗎? 郭:使用含有消炎藥成分(如水楊酸)的鎮痛貼要小心,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問:足貼有用嗎? 郭:暫時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實足貼有助改善身體不適。 嚴:有些足貼聲稱祛濕排毒,但效果未必顯著。因為腳底會排汗,環境中也有濕氣,而足貼內的成分通常遇水或溫度變化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變黑。因此,足貼變黑不一定是因為體內濕氣及毒素。另外,肌肉疲勞導致腳痛不一定與濕氣有關。 而一些傳統膏藥貼或足貼,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當歸、薄荷等),則有助緩解疲倦、過勞引起的不適。 紓緩貼士:暖水泡腳按穴鬆一鬆 去旅行浸溫泉,一身「鬆晒」!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乾腳部。另外,按摩以下穴位(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相關文章: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腦中風可口齒不清肢體癱瘓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研究:每10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約增4.8人患面癱 打疫苗效益仍高於風險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過渡疫苗通行證」料5萬人適用 持「免針紙」已開始打針人士 有效期至下一針 附申領地點

【明報專訊】由11月30日起12歲或以上人士在「疫苗通行證」下的接種要求為打3劑新冠疫苗,而5至11歲人士的接種要求則為已接種兩劑疫苗方可進入食肆等處所。醫衛局昨公布 11月22日(下周二)起已開始接種新冠疫苗的持「免針紙」者可在未符合疫苗通要求期間獲發「過渡疫苗通行證」(詳見表),繼續進入處所,料約5萬人受惠,有效期為下一劑建議的疫苗接種日期。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亦公布縮短被列密切接觸者的院友檢疫日數,由7天縮短至5天,若於檢疫第4天核酸檢測及第5天快速測試均呈陰性,即可提早完成檢疫,以加快騰空檢疫設施牀位。 「過渡疫苗通行證」適用人士:已開始接種新冠疫苗、持「免針紙」等人士可獲發 醫衛局上月初回覆本報時首次透露,有意為持「免針紙」者提供過渡安排,給予足夠時間打齊3針。事隔逾一個月,醫衛局副局長李夏茵昨公布將推出過渡疫苗通,稱得悉部分人因醫學原因未能打針,其後經醫生評估後認為適合接種,惟從第1針起要等「頗長時間」才符疫苗通要求,故推出有關安排。 於11月22日前已接種第1或第2劑疫苗但尚未到期接種下一劑的醫學豁免證明書持有人,可由11月22日起帶同其印有加密二維碼的醫學豁免證明書(包括仍有效、已屆滿,或已失效的證明書)及接種紀錄,前往下列地點申領「過渡疫苗通行證」。 「過渡疫苗通行證」有效期: 「過渡疫苗通行證」的有效期,會由上一劑疫苗(即第1劑或第2劑,以較後者為準)接種日期開始,直至下一劑疫苗的建議接種日期。申領地點: 接種上一劑疫苗的地點/途徑 申領「過渡疫苗通行證」的地點 – 私家診所– 私家診所新冠疫苗接種站–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社區疫苗接種站– 公立醫院新冠疫苗接種站– 透過外展計劃接種疫苗 任何一間:–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不包括私家診所新冠疫苗接種站); – 社區疫苗接種站;或– 公立醫院新冠疫苗接種站 衞生署轄下指定診所 同一間衞生署轄下指定診所 醫管局轄下的選定普通科門診診所 同一間醫管局轄下的選定普通科門診診所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公告)  相關文章:【疫苗通行證】兒童、青少年、康復者需符合哪些要求?醫衛局料5萬5至11歲未符疫苗通要求(更新9月30日) 持免針紙人士:最快明年1月打齊3針 上月初接受本報訪問、因甲狀腺功能亢進獲發「免針紙」的黃小姐(化名),早前按醫生評估接種首針,卻因此未符疫苗通要求,而她最快明年1月初才能打第3針,即本來本月底起將有逾一個月被禁入食肆等處所。黃小姐昨向本報稱,上月出現司法覆核案等爭議,以為當局已忘記過渡安排,現在「終於等到」,可與家人到酒店慶祝父母結婚周年,亦可外出吃冬至飯。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質疑太遲推出,稱當局連番強調部分人只會短時間內不適合打針,「正常邏輯推論」下應能預視會有人趕不及打針。他亦關注受影響者須往指定地點領取過渡疫苗通,質疑為何不能用電子方式如「安心出行」下載,冀當局便利安排。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現時才推出過渡安排,反映制定疫苗通時未全盤考慮影響,「有諗過就唔會畀人JR(司法覆核)啦」。他續說,雖然過渡疫苗通能便利部分人,但整套疫苗通政策已帶來很多不便,對防疫成效亦不明所以;又說持涉濫發免針紙的市民寧花大筆金錢亦不願打針,代表疫苗通無助鼓勵打針,更令市民憂慮「係咪要第4針、第5針一路打落去?」 院舍密切接觸者縮檢疫期至5天 第4及5天核酸檢測需呈陰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17日)公布,縮短院舍密切接觸者的檢疫期,有關人士若於檢疫第4天核酸檢測及第5天快速測試均呈陰性,即可提早完成檢疫,以加快騰空檢疫設施牀位。據社署回覆提供數據,亞博館臨時檢疫中心現提供1080張牀,過去一周日均734人入住,截至17日早9時則有799人正入住,使用率約74%。 本身有營運院舍的李輝憂慮,長者須5天內搬出搬入,送往檢疫中心尚未習慣便要送返院舍,影響身心健康,院友和家屬亦很反對。她稱院舍第1針接種率突破九成,第3針亦逾八成,加上大部分院舍曾爆發,現具自然免疫力,即有雙重免疫屏障,相信原址檢疫5天完全無問題。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免費檢測明起只採咽喉拭子 自費兩級制安排 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更新11月7日) 金冬雁: Omicron潛伏期短 倡5天檢疫擴至全港 現時已打兩針的一般市民被列密切接觸者仍須檢疫7天。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建議,5天檢疫安排可擴展至所有市民,稱Omicron變異病毒株潛伏期短,繼續維持7天檢疫太保守。 被問會否考慮縮短所有密切接觸者檢疫日數,歐家榮沒有正面回應,僅稱在家檢疫只能透過快速測試監察,當中約兩成最終驗出陽性;而院友被列密切接觸者後於檢疫設施有較密切監察,亦可安排靈敏度較高的核酸檢測,相信新安排可確保院友沒受感染。 (新冠疫情) Read more

【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明報專訊】治療膝關節炎,近年流行膝關節注射,將藥物直接注射於關節內,達到止痛甚至減慢退化。目前主要有3種膝關節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究竟有何分別?其功效和副作用又如何?是否適用於所有膝關節退化病人?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膝關節退化、膝痛令人困擾 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助紓緩? 隨年紀增長,膝關節軟骨磨蝕缺損,引起疼痛,困擾不少長者。除了疼痛外,更會影響日常生活。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改善生活習慣和服食止痛藥,再配合適當物理治療及膝關節護膝,以緩減痛楚與不適。除以上方法外,有病人會考慮關節內注射,如類固醇、透明質酸及高濃度血小板,以減低膝關節退化症之徵狀。 1.類固醇:急性發炎適用 長遠或招軟骨磨損 類固醇是一種消炎藥,可以減低關節退化徵狀。早於1950年,類固醇注射已普及地使用於治療關節退化症。最近有研究顯示,患者接受類固醇注射後1個月,疼痛量表(VAS pain score)可減低3分(1為最低,10為最高)。除了減低痛感外,注射類固醇亦有助提升關節活動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 然而,關節類固醇注射有其副作用,重複注射可能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磨損及退化,加劇痛楚及關節損壞程度,令膝關節加速退化。另有研究顯示,關節類固醇注射只適合短時間使用,長時間注射未必能改善關節功能或紓緩痛楚。所以,關節類固醇注射只適用於急性關節發炎,作短期治療痛症使用。 2.透明質酸:減痛達半年 減輕退化未必明顯 透明質酸主要功效是滋潤關節,於關節活動時有吸震作用,亦令關節液濃度增加。 有研究結果指出,使用透明質酸後8至24星期,減痛效果尤其顯著。有研究指,透明質酸對於較輕微及初段關節退化症狀的成效較好。另有研究顯示,透明質酸是安全有效的膝關節退化治療方法,有效減輕關節炎所引起的痛楚,減痛效果長達24星期。若患者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仍未見好轉,可轉用透明質酸注射以減緩痛楚及病情。 然而,美國骨科學會則不建議使用透明質酸以治療關節退化,因為於大型研究中,未能發現注射透明質酸對於減輕膝關節退化有很明顯的幫助。 3. 高濃度血小板:刺激軟組織復修 療法未標準化 顧名思義,高濃度血小板的血小板濃度相對較高,含有大量生長因子,可以刺激軟組織康復及復修。對於膝關節退化症患者來說,高濃度血小板能減慢軟骨磨蝕及退化,亦能保持軟骨厚度。最近有研究指出,高濃度血小板注射後的12個月內,患者痛楚減輕,而關節功能亦有所提升。 然而,高濃度血小板的最大限制是製備技術、注射頻率及血小板濃度,目前尚未標準化。醫學界尚待更多相關標準推出,好讓注射高濃度血小板的療法更普及化。所以,雖然有醫生推薦以它作為膝關節退化症之首選注射療法,但至今仍存在不同意見,骨科醫生仍未達成共識。 總括而言,關節內注射的確能用於治療膝關節退化。如病人患上急性關節退化症,有劇烈疼痛,可用類固醇注射作治療;但不建議長時間使用,以免出現關節軟骨磨蝕的副作用。透明質酸可以配合類固醇注射使用,除可減輕膝關節退化外,效用亦維持較長時間。至於高濃度血小板,不少研究指出可以減輕膝關節疼痛,但其原理上如何令關節退化減緩,則有待更多研究及證據支持。 換膝關節前3個月不宜打針 還有一點要注意,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接受關節內注射與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相距少於3個月,會增加術後感染風險,所以不建議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前3個月接受膝關節內注射。上述3種注射治療方法均能減輕短期或中期之疼痛不適,但仍未有足夠研究能證明有助延遲關節置換手術之時間。 相關文章: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近日完成6項研究發現,實行社交距離措施及暫停面授課下,學童各項生活質素均呈負面趨勢。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亦有研究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研究認為政府應針對支援最受疫情衝擊者,特別是向SEN兒童家庭提供適切幫助。 中小學生男女超重肥胖比率飈 帶氧運動量遠低世衛60分鐘建議 港大的6項研究深入訪問逾3萬名中小學生、300名嬰幼兒、400名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以及其家庭成員。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團隊記錄中小學生7天的運動及睡眠數據,發現整體日均帶氧運動時間分別為15及30分鐘,遠低於世衛建議的60分鐘;入睡時間推遲,但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則增加。 團隊亦訪問233個家庭,結果顯示,對家庭滿意度不高的兒童,其情緒在疫情期間比較容易受家長壓力影響。研究認為長久的居家隔離增加家長壓力,減低兒童對家庭的滿意度,或導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學童近視發病率是疫情前2.5倍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研究亦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 相關文章:近視、散光不斷加深要留神 錐形角膜20至40歲易病發 眼敏感患者少捽眼為妙 嬰幼兒維他命D水平跌逾一成 影響鈣質吸收 其中一項研究於疫情初期問卷訪問約2.9萬名2至12歲學生及家長,發現兒童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較疫情前嚴重,包括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與同儕關係較差等,整體生活質素亦下降,包括心理及社交健康。另一研究調查逾300名嬰幼兒,發現整體平均維他命D水平疫情後下降13.6%。 港大臨牀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缺乏維他命D或影響嬰幼兒吸收鈣質,甚至減低免疫功能。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SEN童體罰比率升 團隊籲支援 團隊又於2020年4月訪問417名SEN兒童及其家長,結果顯示整體生活質量明顯較差,遭受父母體罰及精神暴力的比率上升,當中23.5%兒童受身體虐待,包括摑面、頭或耳朵,1.9%遭毆打或箍頸;28.8%曾遭忽視,如獨留在家;有66%的SEN兒童康復計劃被打亂;52%被取消醫療預約。據2021年5月跟進調查,SEN兒童在康復治療受阻情况減30%,受虐減少15%,但精神暴力及忽視比例無明顯變化。 (新冠疫情) Read more

【兒童疫苗】接種幼兒版復必泰疫苗需打3針 關於6個月至17歲接種新冠疫苗的7個問題(更新11月9日)

【明報專訊】今日(9日)起6個月至4歲幼童可接種幼兒版復必泰。負責疫苗接種計劃的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於港台節目表示,計劃在聖誕節或農曆新年帶同子女外遊的家長,應盡快帶子女最少接種兩針,指兒童一旦在海外染疫,治療時會很麻煩。她相信推出幼兒版復必泰後,幼童接種率會提升,期望幼童「願打盡打」。醫衛局副局長李夏茵早前提醒,6個月至5歲以下幼童接種相關版本的復必泰需打3針,首兩針要相隔8周,第二及第三針要相隔90日。另附兒童及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的7個問題,如接種劑量、溝針、間距、12或13歲曾接種成人部分劑量的兒童在接種第2針時應注意什麼……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專家不建議兒童溝針 不宜等幼童復必泰 須接種最少兩針疫苗方可防重症 接種復必泰幼兒版新冠疫苗須打3針 首兩針相隔8周 政府今年8月批准下調新冠疫苗接種年齡門檻至6個月,近3個月半歲至4歲的兒童只可接種科興疫苗;5 至 17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可接種 BioNTech復必泰疫苗或科興疫苗。 11月9日起6個月至4歲幼童可接種幼兒版復必泰,楊何蓓茵(9日)表示,周一至五預約接種人數不多,周六則稍多,但情况仍不理想,她稱3歲以下嬰幼兒接種率不足19%,令人憂慮,呼籲家長盡快帶子女接種。 楊何蓓茵表示,計劃在聖誕節或農曆新年帶同子女外遊的家長,應盡快帶子女最少接種兩針,指兒童一旦在海外染疫,治療時會很麻煩。她相信推出幼兒版復必泰後,幼童接種率會提升,但她稱不會設指標,期望幼童「願打盡打」。對於政府早前表示,因幼童版復必泰需特別的稀釋程序,只有4間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提供,楊何蓓茵稱一直考慮增加接種點,但為了避免混亂及「打錯針」,不希望幼童與成人於同一中心接種。她又指,中心不設即日籌,家長須提前網上預約,但目前仍未滿額,可即日預約。 李夏茵早前在疫情記者會形容,疫苗接種屬防疫政策「最重要一環」,為對外開放、對內復常製造空間。她提醒,半歲至5歲以下幼童接種相關版本的復必泰需打3針,首兩針要相隔8周,第二及第三針要相隔90日。 4間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不設「即日籌」家長須網上預約 香港兒童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地址:九龍灣承昌道1號香港兒童醫院臨床服務大樓(B座)地下 香港大學駐港怡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逢星期二及日)地址:黃竹坑南風徑1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逢星期二、四及六)地址:沙田澤祥街9號 林士德體育館地址:葵涌興芳路176號 關於兒童及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的7個問題 問1:6 個月至 17 歲人士接種的新冠疫苗成分和劑量和成人的有分別嗎 ? 科興疫苗: 6個月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劑所接種的劑量和成分,均與成人所接種的相同。 復必泰疫苗: 12 至 17 歲的青少年每劑所接種的劑量和成分,均與成人相同,即每劑含有 30 微克劑量。至於 5 至 11 歲則每劑所接種的劑量是 10 微克,其主要成份與成人所接種的是相同的;視乎疫苗供應,疫苗接種地點會提供每劑含有 10 微克劑量的兒童配方「復必泰」疫苗或成人「復必泰」疫苗的部分劑量 (即三分之一劑量)。 問2:有關12、13歲接種復必泰疫苗或曾接種部分成人劑量人士,在接種第2或3針時要注意什麼? 。若曾經接種成人「復必泰」疫苗的部分劑量的兒童,可以接續接種兒童配方「復必泰」疫苗以完成疫苗接種。 。如兒童第1劑/第2劑接種每劑 10 微克劑量的復必泰疫苗,並在接種第2劑/第3劑時已年滿 12 歲(但不足 13 歲),其父母/監護人可以選擇第2劑/第3劑繼續接種每劑 10 微克劑量的復必泰疫苗或接種成人劑量的復必泰疫苗。 。已年滿 13 歲人士,選擇復必泰疫苗為第2劑或第3劑,則應接種成人劑量。 問3:兒童接種首針或第2針新冠疫苗後可以「溝針」嗎? 。在可能的情况下應盡量以同一款疫苗完成首兩劑接種。 。如因首劑出現嚴重副作用而需要接種另一款疫苗的人士,請向主診醫生或家庭醫生取得相關醫生證明信(當中包括建議改為接種另一款疫苗的醫學原因),到疫苗接種地點。醫護人員會考慮個別情況,安排接種。 。接種首兩劑疫苗後,如建議接種額外劑數,可選擇同款或另一款疫苗。 問4: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間距? 。新的數據顯示,延長接種第1劑和第2劑復必泰疫苗的間距能產生較佳的免疫反應,而出現心肌炎和/或心包炎 的風險亦較低。 聯合科學委員會聯同專家顧問團建議 5 至 17 歲兒童和青少年接種首兩劑復必泰疫苗的間距為8星期(即 56 天)。 。 兒童及青少年在知情同意下並考慮個人風險和好處後,如有個人需要可選擇提前在第21日後接種第2劑復必泰疫苗,接種疫苗當日必須攜同已簽妥的家長/ 監護人同意書,並由家長或監護人親自陪同前往接種中心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疫苗通行證】兒童、青少年、康復者需符合哪些要求?醫衛局料5萬5至11歲未符疫苗通要求(更新9月30日) 問5:建議兒童接種疫苗的位置? 。專家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於大腿前外側中段部位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種復必泰疫苗,但尊重選擇在上臂注射的個人意願;接種科興疫苗時,建議兒童和青少年在上臂進行肌肉注射,醫護人員會為有需要的幼童安排於大腿注射。 。接種疫苗當日,接種人士可穿著寬鬆、易於捲起或其他合適的衣物以便接種。 資料來源及其他詳情: 衛生防護中心 問6:接種新冠疫苗有可能出現哪些副作用? 科興疫苗 常見副作用 不常見副作用 3 至 17 歲 。最常見:注射部位疼痛。常見:注射部位硬結及腫脹、發熱、皮膚和黏膜異常、食慾減退、噁心、頭痛、咳嗽、疲乏、流鼻水和喉嚨痛 注射部位痕癢及紅斑、過敏反應、腹瀉、嘔吐、肌肉痛、咽喉痛、咽部紅斑、上呼吸道感染、腹痛、上腹痛、腹脹、頭暈、淋巴結炎、胸口不適和眼皮炎 復必泰疫苗 常見副作用 不常見副作用 6 個月至 15 歲及16 歲或以上 。非常常見:鬧情緒(6 個月至少於 2 歲)、注射部位疼痛和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痛、寒顫、關節痛、腹瀉和發燒(12-15 歲出現上述副作用的機會可能會較成年人略高)。常見:注射部位發紅(“非常常見”於 6 個月至 11 歲兒童)、噁心和嘔吐 。淋巴結腫大(接種第 3 劑後較為常見)、感覺不適、手臂疼痛、失眠、注射部位發癢、過敏反應(如皮疹「常見」於 6 個月至少於 2歲)或瘙癢)、感到虛弱或乏力/困倦、食慾下降(「非常常見」於 6個月至少於 2 歲)、過度出汗和夜間盜汗心肌炎和心包炎是復必泰疫苗的已知異常反應,主要發生於青少年接種第2劑後。。青少年在接種復必泰疫苗後一星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 問7:6 個月至 17 歲兒童及青少年早前或即將接種其他疫苗,是否可以接種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包括減活疫苗)同時接種,或在接種其他疫苗之前或之後的任何時間接種。如果接種人士或其家長欲分開時間接種新冠疫苗和減活疫苗(例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 減活噴鼻式流感疫苗),相隔 14 日即可。 資料來源及其他詳情: 衛生防護中心

Read more

【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免費檢測明起只採咽喉拭子 自費兩級制安排 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更新11月7日)

本港Omicron、Delta變種病毒個案續擴散。因應強制檢測公告而須進行強制檢測的人士必須到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或認可本地醫療檢測機構進行專業拭子採樣檢測,以符合強制檢測的要求,而幼童則可繼續以糞便樣本進行檢測。流動採樣站和社區檢測中心等的服務對象為沒有病徵的人士,如有病徵,應立即求醫,按照醫護人員的指示接受檢測,不應前往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提供預約及即場登記服務,更為須接受強制檢測的人士提供免費服務。市民只需在24小時預約系統(www.communitytest.gov.hk)提供簡單的個人資料,便可選擇合適地點和時段進行檢測。有關詳情如下: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