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症】壓力大患驚恐 出現頭暈、心跳、冒汗病徵 如心臟病發(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數天前,陳小姐在巴士上突然喘不過氣來,無論怎樣吸氣也好像不足夠,不舒服感覺愈來愈強烈,出現頭暈、冒汗、心跳等病徵,她以為是心臟病發,感到十分害怕,馬上到了急症室求診。但所有檢查正常,醫生告知可能是情緒問題,所以來看我。細問之下,原來這些病徵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星期,使陳小姐對乘巴士也恐懼,甚至迴避乘搭巴士。這種恐慌十分可怕,使她常常擔心會不會再發作。 Read more

【精神健康】知多啲:看元朗打人報道 驚恐患者無法上班

【明報專訊】近日社會衝突愈演愈激烈,本身患有情緒病的人,病情容易反覆。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指,近日,很多病人要求提早覆診,說病情變差了,緊張、心跳加速、失眠不安的情况增加。他們大都沒有到過衝突現場,只是觀看有關資訊已受影響。一晚半晚失眠不太要緊,但長期失眠對健康的影響很大。最常見導致情緒病復發原因,除了病人突然停藥外,就是連續幾晚失眠,因此必須正視。 家庭醫生鄭志文亦指,有一名患有驚恐症的病人,害怕乘車,尤其過隧道,每次過隧道前都要下車,接受治療後逐漸康復中;但在看到「721」元朗西鐵站打人事件後,病情再次變得嚴重,完全無法到車站乘車上班,需夤夜找臨牀心理學家治療,可是情况並不理想,翌日還是不能出門上班,需要轉介專科醫生作進一步治療。 「你有壓力」好過「你有精神問題」 當身邊人情緒失控,如何「急救」?鄭志文指出,如果對方有傷害自己的行為,需要在安全情况下阻止對方。而另一個看似簡單,但其實需要技巧的就是聆聽,實際上專注地聆聽,為別人分擔情緒也十分有效。不過他提醒,做任何事也要先充實自己,情緒急救也是要經過訓練才可以實踐,首要條件是要在安全情况下進行。 而要說服情緒受困的人求醫也不容易。麥基恩教路,比直接指出當事人有精神問題,嘗試說他可能有壓力,對方較容易接受。因為「精神問題」會令人理解為他內在有問題,而「壓力問題」則是受外在因素影響,因此換個說法會令他們較願意去求助。 只看文字報道 減情緒影響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情緒病來襲前我們有沒有方法先下手為強?麥基恩指,要保持精神健康,要作息定時、有充足睡眠和恆常運動等,一些較靜態的運動,包括瑜伽、太極等,都對放鬆心情很有效。如果發現自己很容易受外界壓力影響,不時情緒緊張,就應停一停,不要逞強,亦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他指出,如看到新聞報道感到不安,可看少一點較容易牽動情緒、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和圖片,只看文字報道,減低對情緒的影響,或者可以請家人看完後說給你聽,以及等心情較好時才觀看。另外,亦應避免在睡前半小時觀看有關畫面,以免影響睡眠質素。 「不要自責太多。」鄭志文表示,有些人責任感很重,認為自己是社會一分子,一定要出一分力,不能接受在紛亂的局面中,還去看喜劇、做運動、娛樂,「這個想法未必正確,可能需要分配好時間,要幫到自己才能幫到別人和社會」。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明報專訊】老鼠、蟑螂、考試、演講,面對以上事物或處境時,你會感到害怕嗎?每個人心底裏都有害怕的人與事,面對一刻身心會出現極大反應,偏偏旁人卻未必明白箇中感受。要克服莫名的恐懼,靠的除了是決心,尋求協助正是關鍵的一步。 乘搭長途巴士是不少屯門人的日常生活,但對Irene(化名)而言,卻有種難以言喻的壓力。數年前,正讀高中的Irene每逢乘搭巴士都會出現莫名的恐懼:「由排隊開始我便緊張,一上巴士我就會心跳加快、手震,甚至肚痛,好想好想立刻下車。」從前每逢周六,Irene會與家人一同乘巴士前往親友家中吃晚飯,但自從對巴士產生恐懼後,Irene無法再乘巴士,唯有與家人分開出門,自行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MangoStar_@iStockphoto、James Wong@iStockphoto /明報製圖,圖中模特兒跟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影響日常生活——當對一些事物感到莫名的焦慮,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工作,就要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莫名恐懼 瞞着家人 有一次,Irene嘗試自行克服難關,惟結果未如理想:「家人對於我無法搭巴士,感到很奇怪,我唯有瞞着他們,故意推遲出門時間,試試一個人搭巴士。結果,我一上車便感到非常驚慌,到了市中心已經忍不住跳下車,急着尋找廁所,也沒有心情吃飯了。」 雖然因不能搭巴士而受到困擾,但Irene日常生活仍可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故她一度將問題擱置;直至兩年前大學畢業在即,Irene想到日後投身社會,工作上很難完全避免乘搭巴士,故主動踏出第一步,尋求解決的方法。 Irene參加新生精神康復會旗下「賽馬會心導遊計劃」——情緒GPS服務,接受單對單的指導式自助治療,與心理健康主任面談,並展開練習:將乘搭巴士劃分作不同難度級別,由中等難度開始嘗試。「我嘗試一個人在屯門區內搭車,在熟悉的地方上車及下車,那些地方都是我清楚知道,連等車在內整個過程約30分鐘,目標是不要下車就好。」 知多啲:4%港人患驚恐症 練習基礎是:當焦慮去到高點時,人的本能反應是離開現場,以致日後每次重返相同環境時都會繼續感到緊張。其實,焦慮會隨着時間慢慢下降,只要練習留在現場,直至焦慮由最高點降至一半時才離開;日後重返現場時,當事人便能體會到焦慮會慢慢下降,久而久之便不會再害怕。 雖然過程緊張,但Irene堅持嘗試,花了接近半年終於克服難關。最成功的一次,她更由屯門乘巴士到達旺角與心理健康主任會面,車程長達一小時。「我覺得很開心,這對我幫助很大,現在我真的能夠搭巴士,是人生很大的改變。」已經投身社會的Irene,現在每天乘坐巴士上班,惟下班時如遇上塞車,仍然會令她緊張,但已經學懂如何處理情緒。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Irene的喜悅不僅是方便上班,更在於讓她重新擁有選擇的自由。「從前我去旅行,只能選有鐵路的地點,但早前我選擇了沒有鐵路的日本沖繩,算是對自己的挑戰。最近,我又去了台北旅行,特意選擇乘巴士往返台中及台北,車程長達3小時我都做到了,我真的感到很自豪!」 回想當初,恐懼忽然來襲,到鼓起勇氣求變,Irene直言過程雖然漫長,但一切都值得:「我的驚慌很真實,如果有人認同我的感受、相信我的感受不是虛構,我已經會感到很溫暖。不過,我覺得別人不明白不緊要,重要是自己去嘗試。」Irene的親身經驗讓她明白辦法總比困難多,寄語同路人不要難於啟齒,積極面對內心的恐懼。 文:楊翠兒(新生精神康復會 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陳淑安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4%港人患驚恐症

【明報專訊】根據統計,現時約有4%香港人受驚恐症(Panic Disorder)困擾。他們會無緣無故重複經歷恐慌突襲,即突然而短暫的強烈恐懼與不適感,大約持續10至30分鐘。驚恐症會對當事人造成很大困擾,影響他們的工作及生活規律。其中,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是常見的驚恐症,患者因害怕恐慌突襲而避開人多擠迫(如:港鐵)、難以即時逃離(如:長途巴士)或陌生的地方。 ▲人多擠迫——有廣場恐懼症的人,害怕人多擠迫、難以即時逃離的地方,例如巴士、港鐵、升降機。(資料圖片) 成因或涉遺傳 心理學界和醫學界普遍認為,驚恐症及廣場恐懼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互相影響引起,其中遺傳是驚恐症較為重要的成因,其他相關因素包括腦部化學物質失調(生理)、思想謬誤(心理)及童年經歷(環境)。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