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科學委員會倡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距第3針6個月 專家:港逾七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 把握時間接種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認為18至59歲未染疫人士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考慮風險和益處後,與第3針相距6個月後,可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此外,港大3名專家包括袁國勇估算本港社區在第五波疫情後,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再現第五波規模大爆發的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至於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電台節目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 科學委員會: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4針新冠疫苗 與第3針相距6個月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開會,今日(20日)更新暫擬共識建議,認為接種第四劑或能對較年輕的成年人提供短暫的額外保護,指未曾受感染的18至59歲的成人若有較高暴露風險,如安老或殘疾院舍員工,或個人需要如到海外升學等,經考慮對自身的風險和益處後,可選打第4針,惟須與第三劑相距最少6個月,而相同的做法可適用於同年齡組別的康復者。 專家強調,本地數據顯示接種三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高度有效,其保護力一般可於數個月內維持高水平。由於第五波疫情死亡個案中大多數為60歲或以上人士,專家上月已建議他們接種第四劑疫苗。 袁國勇及港大專家指港七至九成人具防重症屏障 提4緩解策略 此外,本港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新冠病毒個案膠着,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臨牀助理教授薛達今日在本報撰文,以接種及自然感染情况,粗略估算第五波後社區七至八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如包括無打針或未完成基本接種的自然感染者,應介乎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故再現第五波規模大型社區爆發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疫苗。 他們建議今夏分階段放寬防疫措施,提出四大緩解策略,包括取消熔斷機制並逐步放寬入境旅客檢疫、容許完成接種的緊密接觸者以連續7日抗原測試代替檢疫等(見表)。針對上述建議,食物及衛生局昨回應稱,政府會繼續留意最新疫情發展及Omicron特性,適時調整及檢視策略。 孔繁毅對疫情樂觀 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他續稱,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市民毋須太關注每日新增個案數,重症及死亡個案方能真實反映疫情嚴重性及醫療系統壓力。他說,瑪麗醫院現只有3名患者因新冠病毒入院,較高峰期的500人大減,反映疫情已「控制得好好」。 歐家榮昨稱,現難預料暑假疫情,屆時須視乎單日個案數、第三針接種率、本地會否出現新變種病毒、死亡個案等因素檢視防疫措施,但提醒市民現時在室內外均要佩戴貼面口罩。 何栢良:BA.4及BA.5與BA.2棘突蛋白僅2處差異 不算「太大變種」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19日)公布12宗輸入個案帶有非本地流行的Omicron亞系,包括1宗BA.4及10宗BA.2.12.1;本港至昨錄得9宗BA.4個案及35宗BA.2.12.1個案,全部均在機場或檢疫酒店發現,並無流入社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引述世衛資料表示,目前全球有20個國家或地區有BA.4個案,佔所有流行變異病毒株約0.5%,其中南非有九成個案涉相關病毒株;而美國有近50%個案屬BA.2.12.1。 何栢良在同一電台節目稱,相比第五波前,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情况大有改善,目前只要聚焦向長者推動接種疫苗能繼續復常。他另引新加坡及新西蘭為例,稱除非本港出現有「重大轉變」的新變種病毒株,否則即使染疫人數增加,重症比例都不會大升。他補充,BA.4或BA.5與本地流行的BA.2的棘突蛋白只有兩處差異,故不算「太大的變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變種】港逾50宗Omicron個案回港第四日前發現 衛生防護中心:Omicron傳播快 社區爆發風險高 一點火花足以激發第五波疫情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Omicron變異株暫未在社區出現第二代傳播,但其傳播快,本港出現社區爆發風險非常高,「任何一點火花」都足以激發第五波疫情。聖誕節後本港急增3宗免檢疫機組人員在社區被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個案,且全部疑染Omicron變異株,其中有國泰機組人員疑四度帶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入社區,今日起由外地及台灣返港的貨機機組人員會由家居健康監察改為酒店檢疫3天。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最好應酒店檢疫5天,若酒店檢疫3天後居家監察,其間戴電子手環屬可接受,雖然仍有風險,但本港市民多戴口罩已有助減低風險。 Read more

新冠肺炎|瑪加烈醫院 1病人逗留5.5小時除口罩進食30分鐘 袁國勇料短距離空氣傳播4人 重申雙方戴口罩傳播風險由5%降至0.25%

【明報專訊】繼聯合醫院上月爆疫,瑪嘉烈醫院內科日間病房(E座地下)昨已累計3病人2醫護感染個案。爆疫源頭、居於深水埗「疫廈」的66歲骨髓瘤女病人(第8937宗),12月底到醫院注射補骨針,其間一度發燒,但沒被要求檢測,並在病房逗留5.5小時,曾除口罩進食約30分鐘,結果房內4人受感染,包括相距3米內的病人、沒接觸的醫生及曾為她吊針、遞飯的護士。港大專家袁國勇指源頭病人病毒量高,最大機率是因除口罩進食時而出現短距離空氣傳播,不排除有更多人感染,他解釋,如雙方均戴口罩,傳播風險會由5%降低至0.25%;若其中一方除口罩,「不說話、不咳嗽,單單呼吸病毒都會走出來」。他建議應為日間病人進行病毒檢測。 Read more

【新冠肺炎】邊吸煙邊聊天 疑10分鐘感染新冠肺炎 張竹君:吸煙非常高危

【明報專訊】吸煙不但危害健康,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染疫者拉低口罩抽煙,更有傳播病毒風險。昨有28宗個案與之前的確診個案有關,其中一名74歲男子,在街上遇見早前確診的彬記粥麵美食食客,當時彬記食客無戴口罩吸煙,二人見面交談10多分鐘,之後74歲男子亦確診 Read more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新增9宗本地確診 坪石邨彬記粥麵美食食客感染 梁子超:或「第三波」警號 籲避免不戴口罩近距離接觸

【明報專訊】本港今日(7日)新增14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其中9宗屬本地個案,在本地個案中有5宗未找到源頭。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今日新增的本地個案中,其中一人是安老院舍院友,衛生防護中心、社署及醫管局已到場視察評估,發現有不少密切接觸者,因此會安排他們到位於薄扶林的香港傷健協會賽馬會傷健營進行檢疫。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表示,數日內接連出現診所護士、坪石邨、秀茂坪等個案,形容「密集情况相當高且令人擔心」,他表示,若未來一周繼續出現其他源頭不明個案或大型群集個案,就是本港迎來第三波爆發的明顯信息。他呼籲未來一段時間,市民應避免與家人以外的人在室內有不戴口罩的近距離接觸。 Read more

【新冠肺炎】23日「零本地感染紀錄」或斷纜 專家:反映社區有隱性傳播 抗疫繼續提高警覺加強個人衛生

昨傍晚有消息稱,荃灣梨木樹邨5座有六旬婦初步確診,她曾因發燒求診,近期無外遊,同住家人昨晚送往檢疫。若覆檢確診,本港連續23日「零本地感染紀錄」或會斷纜。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婦人病毒量高,有傳染風險。而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亦表示,此個案反映社區有隱性傳播,建議市民是時候再提高警覺和加強個人衛生。 Read more

增3確診 專家指社區爆發 何栢良:倘任由傳播 恐三成人染疫

【明報專訊】本港昨新增3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包括前日確診六旬漢的妻子和女兒,和一名需往深圳工作的五旬漢,總確診數增加至21宗,當中近四成即8宗屬於或可能屬於本地感染。特首林鄭月娥昨首次承認香港或已出現社區傳播,疫情進入另一嚴峻階段。有微生物學學者認為,社區有隱形病人和初期傳播鏈,本港已出現社區爆發,若病毒大規模傳播,推算會有兩三成市民感染。 本港兩日內新增6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令本港總確診人數增加至21宗。特首林鄭月娥昨召開記者會稱,前日新增的3宗個案病人在潛伏期內都無外遊,亦未能找到明顯病源,屬於本地感染個案令人憂慮,或顯示香港已出現了社區傳播,疫情發展進入另一個嚴峻階段,政府有需要採更嚴厲措施,進一步壓縮香港與內地跨境人流。 染疫六旬漢妻女確診 昨新增3宗個案包括與早前確診60歲男子同居的妻子及女兒,分別56及28歲,潛伏期內均無外遊。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感染及應急事務)莊慧敏指出,由於60歲男子早於1月22日發病,女兒1月30日開始不適,妻子前日發燒,估計她們由60歲男子感染。28歲女病人曾在新港中心第二座逗留。 另一人深圳工作 妻現病徵入院 第三宗個案是一名居於青衣灝景灣一座56歲男子,1月30日起發燒,咳嗽有痰及喉嚨痛,前日入院接受治療後確診。病人於深圳工作,最後一次是1月21日到過深圳,1月28日至2月1日期間到過日本東京,妻子現病徵入院。莊慧敏說,個案報稱不曾到濕街市或接觸過確診者。 衛生防護中心昨再公布前日一名25歲男病人的詳細資料,他無外遊紀錄,1月28日起發燒後求醫,2月3日再次求醫發現有肺炎後入院確診,病人妻子暫無病徵。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出,患者無外遊紀錄,若再增幾宗類似個案或不同家庭群體在不同的社區染病,會令人擔心或現社區爆發。 或四成個案屬本地感染 何:未來兩周關鍵 衛生防護中心分析,目前11宗為輸入個案、兩宗與輸入個案有密切接觸的個案、3宗可能本地感染個案、5宗本地感染個案。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出,已出現追蹤不到源頭的零星個案,顯示社區有隱形病人,屬有限度社區傳播,未來一兩周要留意會否出現商場和住宅等大組群爆發,若政府任由病毒像流感般傳播,推算全港會有兩三成市民受感染,以2%死亡率推算,死亡人數將會是「不敢想像」。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指出,社區隱形病人病徵輕微甚至已康復,難找到社區源頭,目前靠早識別、早確診、早隔離避免出現社區爆發。 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由於新肺炎並非香港的風土病,故即使本地感染個案看似不多,但若確定是本土感染,也可視為本地社區爆發。他解釋,爆發(Outbreak)的定義,乃某個疾病的數字比正常高,但無一個固定數字作為界線。對於一些罕見的疾病,例如瘋狗症在香港出現,即使只有一宗也算是爆發。 已確診病人中,莊慧敏說68歲女和64歲女病人昨日仍危殆,留醫深切治療部並要使用呼吸機,用蛋白酶抑制劑和利巴韋林治療,其餘患者情况穩定。醫護人員方面,莊稱共43名符合呈報準則的醫護人員接受化驗,37人結果對新冠狀病毒呈陰性,其餘6人仍待報告。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