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變種】XBD由BA.2.75.2及BF.5譜系混合 BQ.1.1屬Omicron BA.5分支 專家:變異病毒種類多 或已有本地個案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有Omicron新冠變異病毒株新亞系流入本港,10月18日首錄「XBD」本地個案和BF.7的輸入個案,19日再新增一宗XBD亞系個案;至於XBB個案已累計99宗案(19日);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資料(截至10月19日零時),衛生署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在本港的輸入個案當中,發現多宗XBB、XBD、BA.2.75.2、BA.4.6、BF.7、BQ.1.1亞系個案。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烈文稱,衛生防護中心不會為所有本地個案分析病毒株,不排除社區已有更多其他亞系的本地個案未被發現。世界衛生組織周三(19日)表示,正追蹤逾300種Omicron亞系變種病毒株,所有Omicron變種病毒株都展現出更強傳染力,以及能避開免疫系統的特性。而新冠疫情仍列最高警戒級別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注意: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自費/免費檢測措施(更新2022年10月18日) Omicron變異病毒株種類多 潘烈文:XBD由BA.2.75.2及BF.5譜系混合 或已有本地個案 首錄「XBD」個案的是23歲女患者曾接種3劑新冠疫苗,居於觀塘,出現喉嚨痛、頭痛和惡心病徵,為首宗本地感染的新亞系個案,惟衛生防護中心未有交代個案檢測陽性日期、感染途徑等。另一宗本地XBD亞系個案涉及一名58歲女子,居於東區,已接種3劑疫苗,沒有出現病徵。 對於本港社區首現新亞系個案,潘烈文向本報表示,XBD是由BA.2.75.2及BF.5譜系混合,料其致病性並無增加。他提醒市民應有心理準備,日後有愈來愈多不同變異病毒株在本地出現,由於衛生防護中心不會為每宗本地個案做全基因分析判斷其病毒株,加上並非所有染疫市民都呈報,他不排除其他新亞系已有本地個案,未被發現。 許樹昌:BQ.1.1屬Omicron BA.5分支 繁殖速度更快 政府專家顧問、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日前(15日)於商台《政經星期六》表示,現時本港新冠病毒即時繁殖率升至超過1,即感染者可將病毒傳染多於一人,加上有新變異病毒株亞系輸入,預料本港確診數字會「上少少」,但因接種現有新冠疫苗後的T細胞功能不會受變異影響,仍有效預防感染後出現重症的風險。 許樹昌稱,在輸入個案中發現的首宗BQ.1.1變異病毒株,為Omicron BA.5分支,繁殖速度會更快,他估計若BQ.1.1成為本港主流病毒,相信確診數字會上升。他又說,目前本港有8成市民已打3針,強調只要打齊3針,即使出現更多變異病毒株亦毋須擔心,相信感染個案為「輕症多、重症少」,醫療系統能足而應付。他預計,隨全球開始復常,變異病毒株的種類會愈來愈多,認為短時間內仍須繼續打針,但期望變異病毒會「愈變愈溫和」,變成類似感冒情況,或不需要打針。 美BQ.1及BQ.1.1佔新症一成 白宮顧問:或改疫情跌勢 Omicron各種新亞系在全球各地傳播,BQ.1和BQ.1.1在美國已佔新個案逾一成。美國白宮首席醫療顧問福奇(Anthony Fauci)警告,BQ.1及BQ.1.1有可能改變當地感染、入院和死亡個案下降的趨勢,促國民注意防疫,強調不可過早宣稱抗疫勝利。他相信針對Omicron的疫苗加強劑可提供保護。 另外,本港一名無接種的31個月大男嬰周一(17日)因發燒往伊利沙伯醫院求醫,其後檢測陽性並於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情况危殆。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向本報透露,懷疑男嬰出現急性壞死性腦炎,正等候磁力共振(MRI)檢查。他補充,男嬰曾須打強心針搶救並插喉,現需用6種藥物控制血壓和停止抽筋。他估計男嬰於就讀幼稚園受感染,強調染疫兒童重症需長時間復康,呼籲家長盡快帶同子女接種新冠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世衛:正追踨Omicron亞系逾300種變種病毒株 仍列最高警戒級別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周三(19日)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是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降低警戒級別言之過早。世衛緊急委員會上周開會並作出結論,新冠疫情仍列最高警戒級別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世衛在2020年1月宣布新冠疫情構成PHEIC。世衛正追蹤逾300種Omicron亞系變種病毒株。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稱,所有Omicron變種病毒株都展現出更強傳染力,以及能避開免疫系統的特性。(法新社/中央社)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肺炎】袁國勇研究團隊:新冠肺炎患者戴口罩較健康者戴口罩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及一些歐美國家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初,質疑無足夠證據顯示全民戴口罩對防疫有用。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以其建立的金黃敘利亞倉鼠模型證實,口罩可有效減低非接觸傳播,即呼吸道飛沫或空中飛沫傳播,感染率下降最少一半。 Read more

世衛:新型冠狀病毒或成風土病 張竹君:各地疫情嚴重 難斷尾

【明報專訊】各國相繼放寬限制和考慮重啟經濟活動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三(13日)警告,新型冠狀病毒或會成為風土病(endemic),可能像愛滋病毒(HIV)不會消失,即使疫苗面世,仍要付出「巨大努力」控制病毒傳播。世衛首席科學家預料可能需4至5年才能控制疫情。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承認各地疫情嚴重,難以斷尾,要有心理準備與病毒共存。 Read more

袁國勇:七成人有抗體 疫情始紓緩 現僅0.1%免疫 防護中心稱「持久戰」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表示,病毒擴散全球,多國未能截斷病毒傳播鏈,預料疫症不會完結,相信要大部分人感染後產生抗體,疫情才會紓緩。他說目前僅0.1%人免疫,直至七成人都染病後有抗體,病例便會很少。衛生防護中心認為按袁國勇所說,今次抗疫會是一場「持久戰」,市民從此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Read more

關鍵48小時 專家憂「全球大流行」 世衛:已停用2009年疫情分類系統

【明報專訊】中國大陸以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個案昨日已逾1700宗,伊朗、意大利、韓國等地疫情急速擴大,再掀疫情是否已到「全球大流行」(pandemic)階段的憂慮。有專家昨(24日)警告,過去48小時疫情出現重大變化,各國政府的抗疫策略需由遏止蔓延改為盡量減低損害。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上一次宣布「大流行」已是2009年豬流感疫情,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昨強調,目前「大流行」一詞並不符合事實,強調現時應集中火力圍堵,並為可能出現的大流行作好準備。他稱,意大利、韓國及伊朗確診個案大增令人深切關注。 Read more

【武漢肺炎】世衛列新型肺炎「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外交部:有信心打贏疫情防控戰

世界衛生組織周四(30日)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願與世衛及各國,共同維護全球和地區公共衛生安全。 Read more

【有片】快狠準 脫離癌痛苦海

抗癌路上,「癌痛」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一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50萬名末期癌症患者遭受中度至重度疼痛折磨。癌痛是否無得醫?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否上癮?一旦使用嗎啡是否等同「死刑」? Read more

肺腑之言﹕吸煙害肺 你知幾多?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每年的5月31日設定為「世界無煙日」。今年衛生署控煙酒辦公室除了在5月30日舉行傳媒分享會,亦在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儀式中獲得WHO頒發「世界無煙日獎」,以肯定衛生署過去30年的控煙工作和成績,令香港的吸煙率多年來持續下降。控煙酒辦與香港胸肺基金會藉着當天的分享會,向市民大衆闡述吸煙對肺部的禍害。 電子煙(資料圖片) 孕婦吸一口煙 胎兒也傷肺 從婦女懷孕後吸的第一口煙開始,胎兒的早期肺部發育就受到影響,損害長大後的結構和功能,增加日後患上肺部疾病的風險。此外,由於肺部發育在孩童和青少年期間仍然會繼續,如果他們在這段時間接觸二手煙甚至吸煙,上述禍害便會累積。 大家可能對吸煙會導致肺癌耳熟能詳,煙草含有超過的7000種化學物質裏,大概有70種致癌物。從衛生署的數據中,可以見到香港肺癌的發病和死亡率在最近30年呈下降趨勢。由於吸煙一向是肺癌頭號原因,這些數字可能與本地多年來的吸煙率下降有關。然而,肺癌仍然是本地第二最常見的癌症和頭號癌症殺手,因此預防工夫一定不能鬆懈。 各位亦可能對吸煙可引致慢阻肺病(COPD)有所聽聞,煙草燃燒時產生的刺激和氧化物質,可以損壞支氣管壁和黏膜,引致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令患者痰多咳嗽;亦可以破壞肺氣泡組織,產生肺氣腫(emphysema),令患者氣喘和呼吸衰竭。由於現時還沒有根治慢阻肺病的方法,所以除了利用藥物紓緩病情和改善肺功能外,立即戒煙以停止傷害肺功能十分重要。 肺部感染風險增 招惹死神 大家又是否知道,吸煙會增加肺部受到細菌和肺癆菌感染的風險呢?不單如此,有外國文獻亦指出吸煙可能增加因患上肺炎而導致死亡的機率。作為肺部感染的一個例子,肺結核(tuberculosis)在本地每年有超過4000宗新症個案。吸煙可增加受感染者患上肺結核病和其後復發的風險,亦會影響藥物治療此病的效果,甚至增加病者因肺結核病而死亡的風險。 我相信各位一定聽過哮喘(asthma)這個常見的呼吸病,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吸煙會增加青少年患上哮喘的風險呢?吸煙會令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加劇和增加急性哮喘發作的風險。由於吸煙亦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戒煙已經是各大國際治療哮喘指引不可或缺的一環。 儘管香港在控煙的成績超卓,但是由於吸煙對身體的禍害深遠,再加上電子煙和加熱煙等潮流產品已經在歐美大為流行,而且潛在「用家」多為年輕一輩,因此針對傳統煙草和新一代相關產品的工作一定不可以鬆懈。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肺腑之言:「個人化」治療愈趨普及 肺腑之言:全面禁電子煙有理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吸煙易出現鼻竇炎、慢阻肺病 增肺癌風險10倍以上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電子煙含有害物 致病兼安全性成疑 【有片】電子煙、「女人煙」無咁傷? 慢阻肺病照樣上門 Read more

【有片】電子煙、「女人煙」無咁傷? 慢阻肺病照樣上門

【明報專訊】經常痰上頸,咳極唔斷尾,行平路都喘氣,不少煙民以為這是人到中年的「正常現象」。 不過,這些「正常現象」其實是慢阻肺病徵狀,而吸煙正是慢阻肺病主因,無論吸食傳統煙草抑或新型電子煙一樣會中招。 衛生署資料顯示,2017年有1223人死於慢阻肺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了2030年,此病會躍升成為全球第3號殺手。慢阻肺病無藥可醫,戒煙是預防和紓緩病情的最有效方法。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問醫生 林:林志良(香港胸肺學會會長、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煙民靠氧氣筒吊命? 問:吸煙會引起什麼疾病? 鄭:長期吸煙容易引起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當中慢阻肺病可算是吸煙及吸二手煙惹出來的頭號疾病,病人會長期氣喘、咳嗽及呼吸困難,重症者需要戴氧氣筒延長壽命。 煙草所含的有害物質亦令煙民易患各種奪命危疾,如心臟病、中風以及多種癌病,包括肺癌、口腔癌、食道癌、腸癌、胃癌、肝臟癌、血癌及子宮癌等。過往有研究發現吸煙亦會增加患白內障及糖尿病風險。吸煙亦影響儀容,令皮膚變乾及損害牙齒。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更禍及非吸煙者,令他們增加罹患上述惡疾的風險。 慢阻肺病似感冒? 問:什麼是慢阻肺病? 林:慢阻肺病,全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屬十分普遍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即是較多人熟知的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主要成因是長期吸煙。由於煙草中含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破壞了氣管及肺部組織,令患者肺部出現慢性炎症,氣管持續收窄,肺功能下跌速度比常人快3至4倍,因而出現長期咳嗽、痰多及氣促的病徵。 由於慢阻肺病發病初期病徵似感冒,有患者甚至誤以為是年老所致,不加理會而延誤就診。當病情惡化,體能及活動能力明顯減退,連行平路都會氣喘。大多數人斷症時,病情已到中期甚至晚期,由於肺部組織及功能永久受損,無法恢復,最終患者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九成患者曾吸煙? 問:慢阻肺病與哮喘病徵相似,同樣有咳嗽和氣促,如何區分? 林:兩病成因完全不同,超過九成的慢阻肺病患者都是長期吸煙或曾吸煙者,通常煙齡超過10年,年紀偏大。而哮喘則屬過敏體質導致氣管發炎,與吸煙無關,患者較年輕。 兩者病因不同,我們勸喻哮喘病人切勿吸煙,因為無論傳統煙草或電子煙產生的有害物質,一樣會刺激氣管發炎,增加哮喘發作的風險。 要精準診斷病人是否患有慢阻肺病,我們通常先要病人做評估問卷,了解其病歷、入院次數、氣喘及咳嗽程度。下一步安排肺活量測試,患者對電腦儀器大力吹氣,測出呼氣速度及流量,量度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1秒鐘用力呼氣的容積)及FVC(Forced Vital Capacity,最大肺活量),慢阻肺病患者的FEV1和FVC都比常人低。 (黃志東攝) 立即戒煙 死亡率大降? 問:慢阻肺病無得醫? 林:慢阻肺病是一種沒法根治的慢性疾病,目前只能透過紓緩藥物及氧氣治療等方法來紓緩病情,減慢肺功能的退化速度。 常用藥物主要是吸入式氣管舒張劑,針對中度至重症病人,我們建議使用長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來放鬆及紓緩氣管,效用可長達12至24小時,有效預防病發;而短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主要用作應付突發氣喘徵狀,讓氣管即時放鬆。對於嚴重缺氧的重症病人,需接受長時間的氧氣治療。 戒煙是最有效減慢病情惡化及降低死亡率的唯一方案;研究顯示,患者若能愈早戒煙,肺功能衰竭速度會明顯減慢,而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濾嘴只屬宣傳花招? 問:吸煙不吸入肺或加上濾嘴,對身體傷害會否較少? 林:不少人對吸煙存有種種錯誤想法,有人以為吸煙不吸入肺,或輕輕吸一小口馬上噴出,就不會傷身。其實煙草所含有害物質會殘留在口腔黏膜中,即使不吸入肺,都會經口腔黏膜進入體內,同樣致癌,包括引起頭頸、口腔、食道癌的風險。 而近年流行的「女人煙」,煙身設計特別幼細,不少煙民以為可以吸少一點;亦有標榜特別濾嘴設計的煙,聲稱可將有害物質減至最少。其實這些都是宣傳伎倆,研究發現,這些所謂特別設計的煙支或濾嘴有微型小孔,使吸煙時喉嚨刺激變弱,而煙民為了吸入更多尼古丁,每一次都會大力吸,因而吸得更深、吸得更多。 文:吳敏霞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世衛: 車速高1% 致命率增4%

全球每年有135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更是5至29歲兒童及年輕人主要死因。本月6至12日為聯合國全球道路安全周,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交通意外引致的傷亡可以預防,大多是人為錯誤導致: (蔡方山攝) 超速:車速每提高1%,致命風險增加4% 酒精或其他精神物質影響:司機血液酒精濃度高於0.04g/d,交通碰撞風險顯著增加 沒有頭盔、安全帶:扣好安全帶,或可令司機和前座乘客的死亡風險減低45%至50% 分心駕駛:司機行車時使用手機,引致反應變慢;即使用免提裝置也並不安全 另外,駕駛不安全車輛、事故後醫護不足及交通執法不足都會增加死亡風險。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