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12歲以上第3針接種率逾83% 學者:混合免疫屏障5月已穩固

【明報專訊】截至昨(28日)晚8時,本港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3針接種率為83.2%,其中年滿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為63.53%,較上周六增0.11個百分點。醫衛局長盧寵茂曾稱疫苗通行證將是最後撤銷的措施之一,上周六(24日)他重申「一老一幼接種率仍低」,不適宜取消。事隔4日,政府以本港已「築起穩固防疫屏障」為由,全面撤銷實施逾10個月的疫苗通。有公共衛生學者質疑,不少專家和學者早於半年前提出本港具「混合免疫」保護,不見得免疫屏障過去數個月有何改變。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學者:混合免疫屏障5月已穩固 孔繁毅:應視感冒處理 隨着本港逐步放寬防疫,盧寵茂最近多次被問到維持疫苗通的理據,他本月中形容有關措施曾對推高疫苗接種率發揮效用,維持措施是為要繼續推動接種,以及保護未打針的長者和幼童進入高危場所,並質疑要求撤銷疫苗通者是「幫倒忙」。他最新一次回應維持疫苗通的理據是於上周六,當時稱一老一幼接種率仍低。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表示,本港混合免疫早於今年5月已非常穩固,一直以來重症比例很低,新冠早已在港成為風土病,應視為感冒般處理。 80歲以上長者63.53%打3針 3歲以下幼童逾22%打首針 截至昨晚8時,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3針接種率為83.2%,其中年滿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為63.53%,較上周六增0.11個百分點。至於疫苗通未涵蓋的半歲至3歲幼童,至昨晚第一針接種率僅22.94%,較上周六增加0.3個百分點。 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4名港大學者今年7月提出,本港應於今夏逐步放寬防疫,以產生由自然感染和疫苗注射構成的「混合免疫」屏障。盧寵茂當時反駁有關說法,指「純屬理論」,未能保護市民。昨記者會公布取消疫苗通時,盧寵茂引用已打3針者及已打兩針並曾感染者的「有效接種率」達94%為理據,形容「已建立穩固防疫屏障」,惟未有使用「混合免疫」字眼。 相關文章:【兒童健康】小朋友染疫發燒如何護理 4類常見傳染病家長要知道 小朋友眼敏感、鼻敏感怎辦?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學者:長幼接種率近月未變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認同,本港混合免疫屏障過去半年來都非常高,不見得現在有何轉變,包括長者和幼童接種率,質疑為何待今天才大幅放寬措施。 (新冠疫情) Read more

【內地疫情】感染Omicron死亡率降 鍾南山倡改稱新冠感冒 坊間「早點大家陽(感染)」稱想法不正確或出現新變異株

【明報專訊】呼吸疾病權威專家鍾南山昨(15日)在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開講,表示感染Omicron的死亡率已降低到相當於季節性流感,實際是新冠上呼吸道感染,簡單說應稱為「新冠感冒」。他又指出坊間有關「早也陽(感染)晚也陽,不如早點大家陽」的想法不正確,因為「大家陽」會影響工作、生活秩序,而且短時間大規模感染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他日前更指出,農曆新年快到了,強烈呼籲加強新冠疫苗接種。他進一步表示,用異種疫苗(溝針)加強免疫,效果明顯提高。 相關文章:醫學會料冬季流感高峰今年底出現 曾祈殷:參考澳洲或流行H3N2易重症死亡 鍾南山:Omicron死亡率相當季節性流感 稱「早點大家陽」或出現新變異株 鍾南山指出坊間有關「早也陽(感染)晚也陽,不如早點大家陽」的想法不正確,因為「大家陽」會影響工作、生活秩序,而且短時間大規模感染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 至於網上流傳Omicron變異株在中國「北強南弱」的說法,他表示廣州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等地主要是BF.7,總體來看兩種毒株沒有明顯差異。中醫權威專家張伯禮則指出,北京感染者數量比其他城市多,除了人口密度大,還因為BF.7毒株比其他變異株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北京為了應付大量發燒患者,已在各區體育館開設方艙發燒門診,繼前日西城區、朝陽區之後,石景山區、豐台區昨也分別啓用體育館發燒門診,東城區則在工人文化宮開診,為16至65歲發燒患者診症開藥。上海也加强發燒門診擴充,其中,龍華醫院騰出獨立樓棟,專門接受陽性發燒患者。 專家:感染Omicron後須接種疫苗 反覆感染有重症風險 另外,內地網上近日熱傳「最佳染疫時間表」,聲稱按照新冠感染後康復時間計算,某些時間點中招會錯過聖誕、元旦或農曆新年,並稱感染等於打了加强針,鼓吹「早陽(感染)早好」。對此專家提醒,感染新冠病毒並不能終生免疫,且反覆感染依然有一定重症風險。 對於「早陽早好」說法,中新社昨引述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稱,即使曾經感染Omicron,還是要做好防護,且感染後也有必要再接種疫苗。此外,Omicron更容易導致再感染,反覆感染依然有一定重症風險,也會傳染給身邊長者、長期病患。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北京少數人雙重感染新冠、流感 Omicron發熱一般2至3天 隨着冬季來臨加上防疫放寬,北京等地發燒門診患者近日激增。呼吸疾病權威專家鍾南山對此表示,近期出現發燒的原因不單純是感染新冠,也有不少是流感,「有少數人可能是雙重感染」。他建議發燒病人可先在家做新冠快測,「Omicron的發熱一般是2到3天,若沒什麼其他感覺居家就行,流感也是這樣」。 快測包賣斷市 藥監局再批3款 《南方都市報》報道,繼連花清瘟等藥物出現漲價、缺貨情况後,北京等地市面的抗原快測包也售罄,部分網店平台藥店漲價近兩倍。據國家藥監局網站,當局再批准3款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截至目前已有39款抗原試劑獲批。 此外,23名臨牀一線專家日前(10日)發布共識稱,「宣肺敗毒顆粒」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可縮短患者住院、核酸轉陰時間,紓緩發熱、咳嗽、乏力、腹瀉等症狀。中醫專家張伯禮表示,該藥在武漢抗疫期間曾發揮重要作用。 鍾南山:不能用兩年前方法看待Omicron 鍾南山(8日)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現在不能用兩年前的一些方法來看待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因為現在病毒傳染性極強,但是致病力大大減弱,「呼吸人」有責任為國家政策貢獻看法和力量,順應當前形勢,更好地優化防控政策。 鍾:「腦霧」非新冠後遺症 籲「溝針」加強免疫 另外,鍾南山(9日)接受央視訪問,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後遺症表示,醫學上對於後遺症有嚴格的定義,是指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一些新冠產生的症狀,包括記憶力不好、所謂的「腦霧」(思維遲緩、模糊)等情況,隨着時間進展,不斷改善健康狀態,它會慢慢消失,「我們不叫它後遺症。我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在9日上午舉行的「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22」視像會議中,鍾南山作了題為《新冠奧密克戎(Omicron)疫情動態及應對》的報告。他表示,感染新冠病毒Omicron變種株不可怕,99%感染者可在7至10天內完全恢復,重點應放在防控重症上。 鍾南山特別指出,農曆新年快到了,他強烈呼籲加強新冠疫苗接種。他進一步表示,用異種疫苗(溝針)加強免疫,效果明顯提高。(央視/人民日報) (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Read more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非單靠疫苗接種率等界定

【明報專訊】世衛2020年3月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pandemic)至今已近3年,如今世衛何時宣布結束新冠「大流行」成為全球焦點。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瑞士日內瓦世衛總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世衛原期望各國可於今年底結束緊急狀態,但現在未能達成,而宣布結束大流行的條件複雜,不可單靠新冠疫苗接種率及死亡率劃界線。她又說確診數字被低估,加上變種肆虐,無法預測新冠大流行何時結束。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明報記者 陳萃屏日內瓦報道)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范克爾克霍夫是來自美國的流行病學家,現時除了是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亦是世衛新興疾病及人畜共患傳染病部門負責人,是前年初到訪武漢調查新冠疫情爆發的世衛專家之一。本報記者本月6日到世衛日內瓦總部訪問范克爾克霍夫,她分析全球疫情時,稱現時專家已掌握病毒的傳播、可如何減低病毒影響等資訊。此外,世界各地藥廠亦已研發很多疫苗,形容是科學成就。 新冠長遠對心肺腦等有否影響 專家掌握資訊仍不足 不過,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 全球不少國家或地區去年起逐步解封,以歐洲為例,不少地方毋須戴口罩,入境亦毋須出示任何檢測證明。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月初表示,相信全球九成人口對新冠有一定抵抗力,距離可公布結束疫情大流行緊急階段再邁進一步,但時機未到(we are not there yet)。范克爾克霍夫向本報透露,相信疫情大流行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世衛正嘗試讓每個國家結束緊急狀態,曾期望所有國家可於今年底前達成,但現時仍未到此階段。 接種第一劑疫苗未達標 全球三成人未打針 緊急狀態持續 范克爾克霍夫解釋,世衛其中一個目標是令全球所有國家七成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當中所有高危人士及醫護人員須全數接種,惟現時仍未達標,全球仍有三成人完全未打針,因此緊急狀態未能結束。 她又說,本月初全球一周死亡人數仍達8000至1萬,形容不可接受。被問到是否只要將全球疫苗接種率提升及將死亡人數降至某水平,便可考慮結束大流行,她強調結束大流行條件複雜,無法單在死亡率或接種率上「劃線」,或達到某個目標便結束。她說世衛緊急委員會正討論結束緊急狀態的條件,但相關條件複雜。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抗疫疲勞 漸輕視疫情 憂低估確診數字 醫療受壓 范克爾克霍夫又指現時不論高收入或低收入地區的醫療系統均十分脆弱,因人們對疫情相當厭倦(exhausted),而對不少國家新冠疫情亦已不再是最重要、最緊急處理的事,有國家每周才呈報一次確診數字,以致世衛掌握疫情的資訊減少。 她相信新冠確診數字被低估,憂慮這些潛在的個案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她說全球都正與病毒共存,但不代表什麼也不做,期望各國政府可負責任,監測疫情確保醫療系統穩健。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留疫苗通鼓勵老幼打針 撤黃碼留核酸5天快測 調查:近三成外遊染疫 醫生籲出發14日前打二價疫苗

【明報專訊】為鼓勵市民接種新冠疫苗、避免未打針的一老一幼進入高風險場所,醫衛局長盧寵茂表示,會繼續保留疫苗通安排,即市民進入需要除口罩飲食或活動的處所,例如食肆、健身中心等地方,仍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供處所負責人查核。他提醒安心出行與疫苗通並非「絕對掛鈎」,市民除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可用「智方便」、「醫健通」、手機截圖或紙本出示疫苗通。另會取消抵港者入境首3日的黃碼安排。此外,隨着本港放寬入境防疫措施,加上聖誕及新年假期將至,港人外遊意欲增加。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曾在疫情期間外遊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英國為「外遊染疫重災區」,達48%受訪者曾於該地區染疫。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計劃未來6個月外遊,但僅12%會在出發前接種加強劑疫苗。有醫生提醒市民,在外遊前應了解外遊地區的染疫風險及做足防疫措施,並建議在出發外遊前14日接種二價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調整5項防疫措施 留疫苗通鼓勵一老一幼打針 撤3天黃碼保留核酸快測 政府昨宣布因應疫情發展調整五大項防疫措施,市民即日起進入處所毋須再強制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疫苗通行證」要求則維持,即進入食肆等主動查核處所仍須出示疫苗接種紀錄。盧寵茂解釋保留疫苗通的科學理據時稱,是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保護未打針的長幼,而該措施在今年初曾大幅推高接種率。 特首李家超昨早在行會前見記者時率先宣布,在審視數據及分析風險後,市民今日開始毋須掃描安心出行,另會取消抵港者入境首3日的黃碼安排。他說,港府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現時輸入個案為本港帶來的風險較社區感染低,故認為取消黃碼亦不會增加社區感染風險。 盧寵茂昨午出席疫情記者會時公布調整措施詳情,提到近日陽性個案雖較8月和9月高,但公院服務有「比較大的進步」,現時疫情未對醫療服務造成大影響,故在醫療復常前提下,有空間增加民生經濟活動達至整體復常,決定調整5項措施,包括取消強制掃描安心出行、撤銷黃碼等(見表)。撤銷黃碼安排後,抵港者在機場接受核酸檢測後可進入各類處所,除染疫者仍會獲發紅碼,其他抵港者會獲發藍碼。 進入食肆、健身中心處所 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 盧寵茂說,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避免未打針的一老一幼進入高風險場所,會繼續保留疫苗通安排,即市民進入需要除口罩飲食或活動的處所,例如食肆、健身中心等地方,仍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供處所負責人查核。他提醒安心出行與疫苗通並非「絕對掛鈎」,市民除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可用「智方便」、「醫健通」、手機截圖或紙本出示疫苗通。 多名本港專家曾質疑維持疫苗通對推高疫苗接種率的成效。被問到港府有否檢視維持措施的作用,盧寵茂稱不能以近日數字去研判措施成效,現時疫苗接種率較年初大幅提升,形容疫苗通有「很大功勞」。他說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故疫苗通沒有所謂的「日落條款」。 至於政府已有一段時間沒使用安心出行作個案追蹤,現時放寬是否太遲,盧寵茂回應稱,局方一直有檢視相關措施,惟需考慮不同因素,形容沒有一個所謂「絕對理想」的取消時間,「你話太遲,亦都可以有人話太早」。(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調查:近三成受訪者外遊染疫 遊英近半中招 另外,隨着本港放寬入境防疫措施,加上聖誕及新年假期將至,港人外遊意欲增加。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曾在疫情期間外遊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英國為「外遊染疫重災區」,達48%受訪者曾於該地區染疫。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計劃未來6個月外遊,但僅12%會在出發前接種加強劑疫苗。有醫生提醒市民,在外遊前應了解外遊地區的染疫風險及做足防疫措施,並建議在出發外遊前14日接種二價疫苗。 曾祈殷:感染後免疫有效期或短至28日 康復者外遊有二次感染風險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本月1至4日,以網上問卷訪問654名18歲至50歲市民,調查顯示,75%受訪者或親友曾於疫情期間外遊,當中27%曾在外遊期間染疫,約25%於抵達外地7日內染疫。調查又發現,市民於英國外遊時受感染比率最高,達48%,其次為其他歐洲國家及加拿大,分別為23%和19%,有17%受訪者未能如期上機返港。 相關文章:【二次感染】社區新冠患者二次感染比率3% 院友高達三成 學者倡優先接種二價疫苗 醫生籲外遊14日前打二價疫苗 調查又發現,有75%受訪者表示已染疫逾3個月或以上,而已接種3劑疫苗的受訪者中,只有12%稱會在外遊前接種加強劑;有23%受訪者則表示會在外遊時「預咗中招」。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Omicron BA.4或BA.5更具免疫逃逸能力,感染後的免疫有效期或短至28日。曾祈殷稱,即使康復者外遊亦大機率受二次感染。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建議,市民在外遊出發前14日應接種二價疫苗,使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提高保護力。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提醒,家長在外遊時要多留意兒童的身體狀况,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高燒等徵狀,應盡快在當地求醫;他又建議,若市民外遊時在人口密集地方應戴口罩,出發前應準備足夠防疫物品及藥物,以及了解當地疫情及檢疫安排,並考慮購買適當的外遊保險。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陽性】數據:55%第6天快測呈陰性 醫衛局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縮檢疫隔離期

【明報專訊】本港早於今年2月調整隔離和檢疫日數,已打至少兩針新冠疫苗者最快可隔離或檢疫7天,只打一針或未打針則14天。醫衛局昨公布進一步縮短隔離和檢疫期(見表),不論有否打針均最快可於第5天完成。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引述數據稱,驗出染疫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曾否接種疫苗,最終均有逾九成人於檢疫第5天前檢測陽性(見表),相信縮短檢疫期是安全。而為確保政策一致,當局亦取消從台灣或海外地區抵港旅客的第6和7天快測,只要求每日快測至第5天,上述安排今(12月9日)起生效。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數據:55%患者第6、7天快測陰性 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本港昨宣布縮短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和檢疫期,不論有否接種疫苗均縮至最少5天,並取消抵港旅客第6及7天快測,惟未有透露中港通關有何進展。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歐家榮:Omicron潛伏期3天 快測5天呈陰即無受感染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引述數據稱,驗出染疫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曾否接種疫苗,最終均有逾九成人於檢疫第5天前檢測陽性,相信縮短檢疫期是安全。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補充,Omicron變異病毒株潛伏期中位數為3天,若連續5天快測陰性,足代表無受感染。 連續兩天快測陰性 病毒量低不具傳染性 至於縮短隔離期,歐家榮稱連續兩天快測陰性代表病毒量很低、不具傳染性,可讓相關患者提早恢復正常生活,惟數據顯示目前僅約55%患者可於第6和7天快測陰性,相信第4和第5天均陰性者更少。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相信,新安排有助增加病牀流轉效率,舉例目前約3200名留院病人中,逾2000人具傳染性,其中五分之一未完成接種疫苗,原需住院至第14天,相信新安排下可提早出院。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否認新安排與內地放寬有直接關係,強調比較兩地防疫政策並不中肯和全面。專門研究病毒治病原理的港大學者金冬雁認同,兩地政策不能直接比較,因本港防疫屏障遠高於內地,建議按自身步伐先推「0+0」,日後或更有助內地參考成效。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則對通關進度失望,冀農曆年前會有好消息。 李夏茵:成人接種率遠高於年初 被問到為何相隔大半年才再縮短隔離和檢疫日數,李夏茵解釋,目前成人接種率遠高於年初,加上新變異病毒株仍以Omicron為主,故當局把握空間放寬,若一老一幼接種率提升便有更大復常空間。 內地「新十條」涵蓋縮短密切接觸者家居隔離至5天,亦減少須掃健康碼的場所。李夏茵稱,本港以精準科學數據實踐防疫政策,新安排與內地放寬沒直接關係。至於能否仿效內地減少「掃碼」,她稱不能比較兩地防疫政策,因每地醫療系統承受壓力不同,防疫屏障亦不同,若無全盤考慮即下定論便不夠中肯和全面,惟認同內地措施具參考價值。 金冬雁:可參考內地減核酸檢測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同兩地政策不能直接比較,因本港再出現海嘯式爆疫的可能遠低於內地,近期個案上升對社區構成風險亦有限;但他認為可參考內地減少核酸檢測的方向,建議大廈強檢、高危場所如院舍的員工及抵港旅客可改為快速測試,甚至直接取消密切接觸者檢疫,改為連續3天快測。 至於內地大幅放寬防疫有否幫助中港通關,李夏茵稱如有新消息會公布,重申港府會選擇最便利兩地民眾方法,加快互聯互通。金冬雁則稱通關取決於內地,建議本港按自身步伐先推「0+0」,日後可讓內地參考成效,才對國家更有貢獻。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已優化(衛生處方)

雖然醫學進步,對某些器官衰竭病人來說,器官移植依然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礙於捐贈器官的來源供應有限,以致在香港每天都有超過2000名病者在等待器官移植,有不少病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便已離世。 為縮短病者等候的時間,使他們能及早重獲新生,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實在十分重要。為便利市民認識器官捐贈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衞生署已分別於今年4月及8月優化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中央名冊)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相關文章:知多啲:3器官衰竭 死亡率達七成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中央名冊於2008年設立,為市民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讓他們登記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中央名冊也提供一個可靠及有效的方法,讓醫院管理局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病人身故時,確定他們生前已表明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以便盡快聯絡家屬並取得他們的同意,捐出死者的器官來救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中央名冊系統優化後,市民除了以原有的方法(包括郵寄、傳真,或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手動方式填寫申請表格,並隨後以電話核實身分)登記外,亦可選擇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智方便」的自動填表功能進行登記或親身登記,並同時提供香港身分證作身分核實。新的登記方法可在申請過程中同時完成身分核實,而無需隨後進行電話核實,更方便快捷。不管使用哪一種申請方法,成功登記的申請人都會在提交申請的14日內收到登記結果通知。 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另外,衞生署亦已優化器官捐贈專題網站(www.organdonation.gov.hk)。優化後的網站採用了更現代化的外觀和更方便用家的功能,讓網站更清晰悅目和簡單易用。衞生署會持續更新網站內容,讓市民獲得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 器官捐贈日2022 今年11月12日是器官捐贈日,衞生署舉行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包括於「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 專頁舉辦有獎問答遊戲、於網上平台及公共交通工具展示廣告等,呼籲市民透過「器官捐贈3S」,把支持器官捐贈的信息傳遍社會每個角落︰ 登記意願 (Sign-up) 市民可於中央名冊網站(www.codr.gov.hk)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 告訴家人 (Speak-out) 當病人去世後,醫護團隊需要得到家人同意才能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因此,把你的意願告訴家人至為重要。你可以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例如看見有關器官捐贈的新聞或宣傳片時,與家人展開討論。 傳播希望(Spread-out) 鼓勵你身邊家人朋友支持器官捐贈,一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重燃別人的生命。 就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請瀏覽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www.organdonation.gov.hk 或「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支持器官捐贈,接種疫苗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續,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作為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應盡快安排長者及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病絕非一般傷風感冒,有機會併發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請為家人作出好決定,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香港即將進入冬季流感季節,家長應盡快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以及同時接種流感疫苗,以加強對兒童的保護。 撰文:楊芊芊醫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 Read more

【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明報專訊】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合作研發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近日獲內地藥監局同意緊急使用,萬泰目標於未來6個月生產2億劑疫苗,並稱有關疫苗能否於本港使用,視乎港府會否批准。帶領研發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強調該款疫苗現時亦有效對抗Omicron。噴鼻式疫苗跟現時本港可供應的兩款新冠疫苗科興和復必泰有什麼分別?萬泰生物早前稱,疫苗在3個月內對無免疫史者的防住院、重症保護力為55%,有免疫史者接種半年內的保護力則達82%。袁國勇稱,相比肌肉注射的針劑疫苗,噴鼻式疫苗透過黏膜免疫系統更能阻截新冠病毒進入體內,惟試驗中僅小量安慰組別參與者屬重症個案,故暫難評論疫苗防住院及重症的實際保護力。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港大噴鼻式疫苗 國家批准使用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港大(5日)透過新聞稿公布,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合作研發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同意緊急使用。袁國勇相信,該款疫苗為世界首款獲批准使用的「港產」新冠疫苗,惟暫未知萬泰有否向港府申請認可。 萬泰目標於未來6個月生產2億劑疫苗,並稱有關疫苗能否於本港使用,視乎港府會否批准。袁國勇向本報表示,相信「衛活苗一號」為世界首款香港研發的新冠疫苗獲批准使用,希望本港能早日使用,「始終香港大學研發,香港都無得用好似唔係幾好」,惟未知萬泰有否向港府申請認可。他稱該款疫苗可於鼻腔及咽喉黏膜產生保護,阻礙病毒透過鼻咽入侵人體,而注射式疫苗則只能在血液產生中和抗體和T細胞反應。 袁國勇補充,研究團隊將以Omicron變異病毒株等更新噴鼻疫苗成分,惟強調該款疫苗現時亦有效對抗Omicron。 噴鼻式疫苗「衛活苗一號」三期臨牀:3個月內對無打針及無染疫者防住院重症保護力55% 「衛活苗一號」為減活疫苗(即已弱化的病毒),噴鼻後病毒會在上呼吸道系統繁殖,並產生鼻咽黏膜T細胞免疫反應,但受溫度限制,病毒不會進入肺內或在體內大量繁殖。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合作研發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近日完成三期臨牀試驗的中期主要數據分析。「萬泰生物稱,疫苗在3個月內對無免疫史者的防住院、重症保護力為55%,有免疫史者接種半年內的保護力則達82%。 相關文章:流感疫苗|擔心新冠疫情及流感夾擊? 流感疫苗知多啲:噴鼻式vs.針劑效用?自保良方? 袁國勇:相比針劑疫苗更能阻截新冠病毒進入體內 暫難評論防住院重症實際效力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相比肌肉注射的針劑疫苗,噴鼻式疫苗透過黏膜免疫系統更能阻截新冠病毒進入體內,惟試驗中僅小量安慰組別參與者屬重症個案,故暫難評論疫苗防住院及重症的實際保護力,亦未知本港何時可引入,籲市民不要等待,盡快完成疫苗接種。 萬泰生物指對Omicron變種有效 萬泰生物在公告稱,截至分析當日,共有約3.1萬名18歲或以上成年人參與試驗,當中一半接種噴鼻式疫苗,餘下接種安慰劑。結果顯示,有240人接種噴鼻式疫苗後仍染疫,當中無人需住院或轉重症,公告稱結果反映疫苗防住院重症的有效性為100%。另一方面,打針後感染Omicron BA.2、BA.4及BA.5亦無人入院,反映疫苗對上述病毒株仍有效。 帶領港大團隊的袁國勇向本報稱,由於住院個案均為安慰組參與者,且數量不多,難以評論疫苗防住院、重症的實際保護力。本港現時可接種的新冠疫苗均屬肌肉注射,翻查資料,首兩劑科興或復必泰疫苗須約兩周方有足夠保護力,袁表示,噴鼻式疫苗可在數小時內發揮效用。至於針劑、噴鼻式疫苗的有效性具體有何分別,他指出需在同一臨牀試驗直接比較,才能得知兩種疫苗差異,故暫無足夠數據作定論。 相關文章:XBB.1亞系變種傳播速度快 暫未見致更多重症 許樹昌:二價疫苗可擴闊保護 盡快為高風險者接種 試驗中無人出現嚴重副作用 至於試驗中的疫苗組及安慰劑組均有約12%人有不良反應,袁國勇指出,當中無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出現不良反應比率與接種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相若。此外,一般噴鼻式疫苗只適用於2至49歲者,是次研究包含60歲或以上,袁解釋,團隊剔除噴鼻式疫苗的「NS1」基因,令長者也可接種,惟需更多研究才知道年幼、高風險者能否接種「衛活苗一號」。袁另估計,藥廠將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審批,其後才向特區政府申請。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患者】不同年齡層陽性個案變化 一老一幼染疫人數按周增幅逾3成 學者:注意兒童炎症徵狀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今日(1日)公布,本港新增10137宗新冠陽性個案,屬今年9月9日以來,本港新冠病毒個案再度破萬宗,另有幼童因感染新冠入院。本報日前分析11月18至24日各年齡層新冠陽性個案數字,發現「一老一幼」染疫人數增幅最多(見表),80歲或以上及3至11歲的感染個案按周增逾3成,高於約兩成半的整體升幅。同時過去一周錄得5至6名康復幼兒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IS-C),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臨牀名譽副教授關日華表示,其徵狀包括持續發燒4至5天、眼膜炎、「士多啤梨舌」等,一般於新冠康復後2至8周出現。他認為這顯示兒童組群出現爆發,形容兒童接種率低得不可接受。他呼籲家長勿掉以輕心,盡快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另外,政府關注今年冬季或受新冠及流感夾擊。醫管局新界東聯網部門主管(家庭醫學)梁堃華憂慮,近期外地流感個案趨升,市民外遊後或將病毒帶回本港,加上過去兩年流感活躍程度低,市民抵抗力較弱,或加劇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不同年齡層新冠陽性個案變化 染疫老幼按周增3成 防疫措施近月逐步鬆綁,單日新冠個案趨升。本報分析最近各年齡層個案數字增幅,發現過去一周(11月18至24日)整體個案較前一周增加24.4%,其中80歲或以上個案按周增加34.1%,3至11歲兒童個案則增31.6%,兩者升幅是各年齡層中最高。 一周6宗發炎綜合症 徵狀持續發燒、眼膜炎、「士多啤梨舌」 關日華11月25日於港台《千禧年代》稱,早前疫情回落無再錄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個案,惟最近一周已再錄得5至6宗,擔心死灰復燃。他其後向本報稱,自上周起陸續於不同公立及私家醫院發現懷疑個案,呼籲業界提高警覺,為懷疑個案安排抽血、心電圖、肝臟超聲波等一系列檢查,盡早斷症和治療。 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徵狀包括持續發燒4至5天、眼膜炎、「士多啤梨舌」等,一般於新冠康復後2至8周出現。關日華透露,第五波至今共錄逾70宗個案,均涉3歲或以下幼兒,平均住院一至兩周,過半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若獲適切治療最終均能康復。 相關文章:【冬季流感】保護自己及身邊人 及早接種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衛生處方) 二價暫建議高危者優先 關日華表示,全部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患者均只打了一針或未打針,顯示完成接種有助減低風險,他說幼兒接種率低得不可接受,呼籲家長趁冬季前盡快帶子女打針。 另外,本港早前採購復必泰二價疫苗,料下月初可作為第4針接種。身兼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的關日華於節目稱,由於有關疫苗作為第4針,故暫建議年滿50歲長者、長期病患和有較高暴露風險優先接種,確保善用資源,不排除日後或會擴闊接種範圍。但他認為,年輕市民身體一般較強壯,接種3針初代疫苗已足夠,毋須打二價疫苗。(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第4針數據 藥廠: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1月28日) 外地流感趨升 憂外遊者加劇傳播 另外,本港過去兩年未爆發流感,近期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政府關注今年冬季或受新冠及流感夾擊。醫管局今年向各聯網分配逾7.9億元撥款應對冬季服務高峰期,較去年逾7億元預算稍增,額外普通科門診名額則減至1.8萬個,較去年少四分之一。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黃立己(11月30日)稱,由於部分門診轉作新冠指定診所,導致名額不及去年水平,而若疫情進一步升溫或須再調配人手,最終能否提供1.8萬個名額仍存變數。 本港入境限制和防疫措施逐步放寬,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實驗室採集上呼吸道樣本驗出流感病毒比率,最新於今年第47周為0.95%(見表),較去年同期增0.61個百分點,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醫管局新界東聯網部門主管(家庭醫學)梁堃華憂慮,近期外地流感個案趨升,市民外遊後或將病毒帶回本港,加上過去兩年流感活躍程度低,市民抵抗力較弱,或加劇傳播。 黃立己表示,疫情前冬季流感高峰期平均每日逾6000人於急症室求醫,日均新入住內科人數亦逾1000,過去兩年則明顯下跌。他預料若今年寒冷日數多、新冠及流感個案增,服務需求或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並透露近期急症室求診人數已攀升至每日約5000人。 相關文章:【兒童健康】小朋友染疫發燒如何護理 4類常見傳染病家長要知道 小朋友眼敏感、鼻敏感怎辦?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Read more

【二次感染】社區新冠患者二次感染比率3% 院友高達三成 學者倡優先接種二價疫苗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表示,雖然近期安老院舍個案佔整體個案少於10%,惟院友二次感染比率達兩至三成,遠高於社區患者的約3%。張竹君相信,安老院今年初爆疫距今已一段時間,院友保護力隨時間下降,導致二次感染較多,惟暫見死亡率未如今年初般高,相信與高接種和感染率有關。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為,長者本來免疫力較弱,二次感染比率高並不出奇。但他稱院舍一向是防疫脆弱一環,建議政府優先讓院友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院友二次感染達三成 社區患者3% 學者倡院友優先打二價疫苗 本港新冠個案數字反彈,安老院舍患者趨升。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最近一周(11月16至22日)共79間安老院舍出現個案,涉116名院友和11名工作人員,較前一周的55間安老院舍共90名院友和10名員工染疫明顯上升。醫管局亦公布,上周入院新冠病人中18%來自安老院舍,較前一周16%增加。 金冬雁:長者免疫力較弱 加強快測盡早提供新冠口服藥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為,長者本來免疫力較弱,二次感染比率高並不出奇。但他稱院舍一向是防疫脆弱一環,建議繼續頻密為院友快速測試,盡早找出患者並提供口服藥,亦建議政府優先讓院友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 對於需否收緊院舍防疫,張竹君稱得悉勞福局有會議檢視院舍疫情狀况,包括需否更改措施等,相信如有變更將會公布。安老事務委員會執委李輝向本報稱,暫未收到任何收緊防疫措施的通知,亦無任何進一步放寬。她說業界對於院舍個案上升未感憂慮,期望當局不要在探訪或外出安排有任何收緊,強調長者對外出郊遊親親大自然期待已久,不希望他們再次失望。 相關文章:【二價疫苗】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復必泰二價 藥廠: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 死亡入院污水院舍疫情呈升勢 另外,本港昨公布新增9219宗新冠陽性個案,包括8500宗本地感染,創9月中以來新高。政府10月初起每兩周放寬社交措施,惟昨宣布因應近期疫情「全線上升」,將凍結下一輪社交措施。醫衛局副局長李夏茵昨於記者會解釋,「碎步」式放寬措施是必須,市民要理解放寬後疫情不會直線下降,而是會反反覆覆,最近陽性個案、死亡數字、入院人數、污水監察、院舍和學校疫情均呈升勢。 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過去一周(11月18至24日)本地和輸入個案分別增25.6%和21.5%。醫管局公布近日維持逾2500名新冠病人留醫,較10月初增逾四成,留院重症人數則突破100,須使用呼吸機和氧氣病人數目亦增。張竹君稱難以概括反彈原因,或涉輸入個案增加、市民防疫意識鬆懈、活動更頻密等。 下周天氣轉冷 醫衛局憂新冠、冬季流感夾擊 留醫新冠病人數至昨凌晨為2576,與9月中水平相若,當時醫管局須削減約三成非緊急服務。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昨稱,現時非緊急服務仍未需調整,暫時主要將門診配額撥至指定診所。李夏茵則憂慮冬季流感夾擊,下周天氣轉冷,「冬天一到、天氣一冷,急症室就會好爆,老人家自然就會嚟」。 被問到日後需否再次收緊措施,李夏茵稱現時「好唔想好唔想好唔想」走回頭路,但若疫情引致整個醫療系統癱瘓,令新冠或非新冠病人均得不到治療,便或需再次收緊防疫措施。她亦相信今次疫情未見頂,暫難料升勢,呼籲市民毋須氣餒或驚慌,應調節心情和做好個人防護,包括戴好口罩等。 相關文章:【冬季流感】保護自己及身邊人 及早接種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衛生處方) 高本恩:每年冬季入院增 毋須憂慮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向本報稱,不理解是誰驚慌,本港每年冬季均面對因上呼吸道疾病而入院人數增加,加上現時仍維持口罩令等,相信毋須憂慮。他認為現仍有條件取消不必要防疫措施,例如強制檢測等,以免浪費資源。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亦認為無必要暫停放寬措施,重申不應再注重個案數字,只需留意重症和死亡情况。但他提醒院舍始終是隱憂,建議加強相關防疫如繼續提升疫苗接種率。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第五波女童確診高燒併發腦炎抽搐需插喉呼吸 康復後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肆虐,加上冬季流感高峰期將至,兩種病毒夾擊下,若染疫後更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現時兩歲的欣欣(圖)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高峰期確診新冠,當時沒接種疫苗的她曾持續高燒至40℃,更併發腦炎而抽搐發作,一度不能自主呼吸,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半個月,幸最終康復。欣欣父親說首次面對女兒如此病况,「極度驚慌」,直言「(此情况)可一不可再」,決定讓新冠康復後的女兒接種新冠疫苗,以免二次感染再引發重症。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16個月女童確診高燒不退抽搐需插喉 康復後決心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今年3月初只有16個月大的欣欣確診,當時高燒不退,家人為她沖冷水降溫後,她開始抽筋,其父李先生即送她到博愛醫院求診,因情况嚴重而轉介到屯門醫院急症室。當時欣欣已不省人事,身體抽搐不停,須即時插喉接駁呼吸機,送到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首周不能自主呼吸,以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及托珠單抗等治療,以避免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攻擊正常身體細胞,遏止腦炎引發的抽筋。 父親:憂幼女嚴重 不理會藥物副作用 先救人 李父憶述,當日看到幼女情况嚴重,即使藥物或有強勁的副作用,當下也果斷回應醫生「不理會(副作用)了 ,先救人」,最終漸漸康復。他8月中詢問醫生意見後,決定帶欣欣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 屯院11重症入ICU 9人屬10歲以下 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表示,新冠病毒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甚至死亡率達三成的壞死性腦炎,兒童感染更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他指入冬是流感高峰期,流感同樣能引發嘶哮症和腦炎,如加上新冠併發症,病情「更為可怕」。袁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新冠疫情)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