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明報專訊】兒時玩伴鋒仔得了糖尿病,他的太太下了一道「戒飯令」,說因為鋒仔每餐飯後,血糖都會飈升。米飯是使血糖飈升的罪魁?以前有人說「女人未到80歲都唔好畀飽飯佢食」,怎麼到了我們這一輩,變成「男人一過60就連飯都無得食」!「Edward,吾老矣,尚能飯否?」實施多月的限聚令難得稍為放寬,由2人增至4人,晚間堂食可延至晚上10時。老同學鋒仔終於按捺不住,相約飯敘。我和太太欣然赴會,打算與鋒仔鋒嫂齊齊吃餐豐富晚飯。坐下不久,正要點菜,鋒仔申明:「我不食飯!已戒飯半年。」「吓!你不食飯?」 Read more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足部健康對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但卻常被患者忽略,若發現4個警號,則要提高警覺!因為腳上一個輕微傷口,已足以引起很多足部問題,如細菌感染及發炎,甚至導致爛腳、關節變形而可能要截肢。其實糖尿病未必一定會爛腳,關鍵是妥善控制血糖,加上適當護理雙腳,包括定期檢查足部,已可以預防糖尿足的併發症,留住雙腳無問題。 Read more

【糖尿病】疫境自保 拆解糖尿病診治與飲食方案

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都市病,大多數病人沒有病徵,並有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及腎病。隨新冠肺炎來襲,糖尿病人一旦受到感染,將會面對較嚴重的併發症及較高死亡風險。為了在疫境自保,betway体彩 及《 明報 》健康網特別安排醫生及營養師專訪,講解糖尿病的診治及飲食宜忌,共抗疫情及防範糖尿病。新冠肺炎對糖尿病人構成健康威脅,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醫生指出:「 根據內地資料顯示,糖尿病人患上新冠肺炎,病情會較一般人嚴重,多兩倍機會需要接 受深切治療,死亡率也比非糖尿病人高出三倍;病人有機會出現心臟病、心肌梗塞、心律 不齊或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因此,病人首要控制糖尿病病情,萬一感染新冠肺炎,能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或死亡率。 」如病人想減少到醫院覆診,降低受感染機會,楊醫生認為只要病人的血糖及血壓穩定,沒有腎衰竭及心臟病等問題,可與醫生溝通,增加配藥數量,減少到醫院覆診驗血。 Read more

【糖尿病醫療新趨勢網上講座】

初期糖尿病症狀並不明顯,大多成年人病發前,可能只會有輕微反應,例如疲倦、出汗、心慌等,若沒有細心留意,通常都較難察覺。隨着病情加劇,糖尿病為患者帶來的影響會愈趨嚴重,想知糖尿病有什麼徵兆?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案?事不宜遲,立即參加講座,於4月23日或之前留下你的問題,即有機會被我們選中,於節目內由糖尿科專科醫生和營養師親自解答,教你防患於未然。機會難逢,請踴躍提問! 節目將於5月內在《明報健康網》上載,敬請留意。 請點擊並提交問題! 節目主題: 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 – 糖尿病人疫境自保 – 糖尿病飲食宜忌 講者: 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 楊俊業醫生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 余思行 *如要查詢,可致電 : 2515 5437 Read more

【了解糖尿病】科技協助糖尿病人自行調節血糖

控制糖尿病漫漫長路,有賴病人時刻提高警覺,持之以恒。隨著科技發展,現時市面上有各式的糖尿病治療的最新發展,主要集中於藥物、注射胰島素的設備及血糖測試設備,它們都以方便病人自行調節血糖為本 (Patient Empowerment)。 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盧國榮醫生指,藥物治療方面,近年新式口服藥物推陳出新,醫生一般會安排病人提早注射胰島素及藥物組合治療 (Combination Therapy)。隨著病人年歲漸長,醫生或需按個別情況逐步加藥,旨在有效控制血糖之餘,又能減低胰臟的工作量,延緩衰退。劑量增加實屬自然,病人毋須擔心。 注射胰島素方面,現時使用注射的針日趨幼細,讓患者注射時更輕鬆自如。此外,新式的胰島素藥泵更可與新型血糖監測儀無綫聯繫,平日24小時輸藥,而新型血糖監測儀一旦量度血糖度數降至5.5,新式的胰島素藥泵便會配合自動停止供藥,有效避免患者血糖過低。此外,最近市面亦推出一儲藥容器,可貯存足夠份量的胰島素供一星期用,可置於腰間並用衣服遮蓋,每星期更換一次。使用時病人每按一次便可注射兩度胰島素,方便簡單,特別適合長者外出用膳時使用。 至於血糖測試設備方面,它必須求方便、準確,病人才願意定期監測血糖。近年新推出血糖感應器,一小塊如硬幣般大,附有一枝幼針。輕輕一拍將其置於上臂,再用閱讀器一掃,就會顯示血糖數字,快捷準確。感應器防水,洗澡時毋須除下。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了解糖尿病】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明報專訊】鄭:鄭嘉怡(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陳:陳敬安(外科專科醫生) ■問醫生 糖尿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10位,當中九成為二型糖尿病患者,部分因肥胖及出現胰島素抵抗致病,而注射胰島素又會加重肥胖問題,造成惡性循環。 對付上述頑固的糖尿病,如病人透過節食、運動和藥物等治療,血糖亦無改善,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胃水球、胃袖狀切除或胃繞道手術,或有望根治血糖問題。 ■點解減肥難過人? 問:糖尿病人減肥,總是比一般人困難,何解? 鄭:糖尿病患者的確較難減肥。臨牀最常見,糖尿病患者於首4至6個月內減掉4%至10%體重,之後停滯不前。很多人誤會是病人不夠勤力或不夠堅持,沒有做運動或不按餐單飲食。事實上,糖尿病人的體重不能繼續下降,是基於病理原因。當糖尿病控制欠佳時,血糖水平上升,糖分積聚體內,慢慢出現胰島素抵抗,病人打胰島素針補充,而胰島素又會致肥,造成惡性循環,體重難以下降。 另外,若病人長時間維持過重狀態,當嘗試減肥時,腦內的下視丘會令Ghrelin(飢餓素)及Leptin(瘦蛋白)兩種荷爾蒙失去平衡,減少飽肚感,變相想吃更多去維持原本的體重。加上糖尿病人有不少共病,例如關節炎、心臟病,因此不能像普通人般劇烈運動。糖尿病患者可能還有肥胖的問題,導致他們有睡眠窒息症,未必有精力定時運動。 不僅如此,藥物對糖尿病人的體重亦大有影響。部分傳統糖尿藥物可能增加病人體重,例如胰島素;而一些降血糖藥物,服後有可能導致血糖低,甚至危及生命;於是為了預防血糖低,很多病人會預先吃多一點,體重自然更難控制。 ■點先算肥? 問:我究竟算不算超重? 鄭:想知一個人是否過重或肥胖,就要計算體重指標(BMI)。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二次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標,亞洲人的體重指標超過23已屬超重;超過25就屬於肥胖。我們說的不單是皮下脂肪,其實內臟脂肪更值得關注。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引起很多身體毛病。 在香港,肥胖問題絕對不容忽視。衛生署2017年公布的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在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間,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中,約五成屬超重或肥胖;患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其中一種或以上的比率為59.2%,肥胖及體重過重問題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流行病。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上一代人約50多歲才出現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但近年問題趨向年輕化,有30多歲病人患有以上病症。這一切其實與肥胖息息相關。除了血壓高、糖尿病、膽固醇高,肥胖還可影響血管,導致心臟病、中風;此外亦會加重關節負擔,容易腰痠背痛,膝關節亦會提早退化。肥胖亦會影響腸胃,容易有膽石、「小腸氣」,甚至影響睡眠,誘發睡眠窒息症。 ■一個手術,減重兼醫糖尿? 問:減重手術用於治療肥胖,對醫治糖尿病又有什麼作用? 陳:一般人對減重手術的理解是醫治病態肥胖。直到5、6年前,有研究指出,對於患有嚴重的二型糖尿病及病態肥胖的患者,當節食、運動及藥物等方法都無法減重及控制糖尿,可考慮減重手術。根據2016年美國糖尿病協會有關醫治二型糖尿病的手術指引中,嚴重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指標達到30至39.9之間,已適合接受減重手術來控制病情,而亞洲人由於肌肉量較少,腹部脂肪較多,所以適合接受手術的體重指標較低,介乎27.5至32.4之間。 減重手術能減少二型糖尿病患者抗胰島素的情况,亦能增加腸促胰島素的分泌。腸促胰島素有助減少胃口及胰臟的負荷,改善腸胃吸收,在血糖控制方面大有幫助。手術後,病人的體重減輕,身體上的脂肪含量減少。由脂肪所產生的炎症、對胰島素藥物的需求都會相應減少。 ■點止得切胃? 問:減重手術是否一定要「切胃」? 陳:減重手術不止一種,有以下3種。 1.胃水球手術 醫生利用內窺鏡將水球置入胃內,手術入侵度較低,能減輕兩至三成額外體重。水球可放在胃內約半年 2.縮胃手術 屬於微創手術,過程需時約1.5小時,透過切除部分胃部,減少食物容量,可減少六至七成額外體重 3.胃繞道手術 目前最有效的手術治療,但相比之下風險較高。手術先將胃部縮減至30到40毫升的容量,再做一個繞道,令食物繞過大部分腸胃,大大降低吸收 ■BMI逾40做一種手術未必夠? 問:3種手術減肥效果不一,應如何選擇? 陳:健康的胃部,會排出飢餓荷爾蒙(hunger hormone),提醒人進食。但做了縮胃或胃繞道手術後,由於胃底部分已經切除,飢餓荷爾蒙分泌減少。放置胃水球某程度上亦可減少荷爾蒙分泌,但效果不及切除胃部,而且水球不可存放在胃內超過半年,減重效果有限。除了胃水球,外國還有一種較新的胃氣球,暫時未引入香港。原理與胃水球差不多,都是降低胃容量令病人減少進食量,但由於會受氣壓等因素影響,現階段相對不及胃水球穩定。 選擇哪一種手術,其實有許多考慮因素。首先要了解病人除了病態肥胖,還有否患上二型糖尿病,以及其他共病,包括睡眠窒息症,以及嚴重心臟、血糖或關節問題等。此外亦要考慮患者性別,有沒有家庭計劃,例如有沒有懷孕的打算。還要考慮病人適合一種或兩種手術,視乎病人的BMI及病况。 以糖尿病人來說,大多一種手術便可以。但若病人的BMI達40以上,一種手術效果未必達標,可能需要兩種手術。最後,當然要視乎病人個人選擇。 文:高嘉莉 圖:劉焌陶、g-istockstudio@iStockphoto 插畫:杜思頴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新分類法 精準拆解糖尿病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全球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發病率近年急升,亦有年輕化的趨勢。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到了2030年,香港的糖尿病人數將激增至92萬人(即超過百分之十三人口患病),主要原因是跟港人的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有莫大關係。 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崔綺玲醫生解釋,糖尿病是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內分泌疾病。人體裏有一種從胰臟分泌出來負責控制血糖的荷爾蒙「胰島素」,功效是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輸送至身體各細胞。若胰島素未能正常運作,葡萄糖便無法進入細胞,滯留在血液之中,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上升,過多的「糖」便會從小便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確診糖尿病,可以透過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又俗稱「飲糖水測試」)來檢定。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檢查人士在禁食12小時後,先接受空腹血糖測試,然後喝一杯含有75克葡萄糖之溶液,等待2小時後進行第2次抽血檢查。正常空腹血糖水平應低於5.6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低於7.8mmol/L。如空腹血糖≧7mmol/L或飲糖水後2小時的血糖水平高於11.1mmol/L,便可確診為糖尿病。如空腹血糖介乎5.6至6.9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2小時的血糖值介乎7.8 至11 mmol/L,便可界定為空腹血糖受損(IFG)或血糖耐量受損(IGT),即「糖尿病前期」。 【Power Up推介】關注血糖人士請入:由廚具入手,智能多功能低醣電飯煲助你食得健康! 崔綺玲醫生提醒,當血液中的糖分長期超標,身體多個器官都會受到侵害。一般來說,糖尿病的併發症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併發症由最初醞釀到有臨床症狀只需要很短時間(數分鐘至數天),例如低血糖或高血糖昏迷症;慢性併發症的醞釀一般需時數年至十多年(例如心臟病或中風),時間長短取決於糖尿病和其他相聯繫疾病(即高血壓、高血脂及是否有吸煙習慣等)的控制情?,過程中並無明顯徵兆,一旦發病,可能令器官功能永久受損。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主要影響動脈血管及微血管。當血液中的糖分過高,會導致動脈硬化,繼而引起栓塞,影響器官功能及令神經線受損,有可能令眼睛、腎臟、心臟、神經及周邊血管,以及男性的性功能出現問題。 雖然目前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惟適當的治療能控制病情,令糖尿病患者將血糖維持適水平,大大減低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另外,一般人未必能察覺自己已患上糖尿病併發症,如能在症狀尚未出現時及早驗出和處理,就能有效防止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故此定期針對性的併發症檢查,至為重要。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新分類法 精準拆解糖尿病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糖尿病】新分類法 精準拆解糖尿病

【明報專訊】據衛生署數字,糖尿病在本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排第10位,2016年便有498人死亡。隨着人口老化及肥胖人數上升,預計患者人數會增加。 現時糖尿病分有一型及二型,一型患者約佔3%,逾九成患者屬於二型。不過,早前有外國科學家建議,糖尿病按病情及病因應細分成5類,這種分類法跟現時常用的分類有什麼分別? 【有片】糖尿病人「識飲識食」 美食當前食得開心又放心 現主要分兩類 逾九成患者屬二型 糖尿病是與胰島素有關的慢性疾病,胰島素是胰臟分泌出來的荷爾蒙,負責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若分泌不足,就會令葡萄糖積聚血液中,導致血糖過高。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周振中指出,現時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型糖尿病 患者因遺傳或免疫系統問題,導致體內出現胰島素抗體,破壞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令身體嚴重缺乏胰島素,血糖嚴重超標,有可能引發急性酮酸中毒,若不及時治療,會有死亡風險,他們需終生注射胰島素。 二型糖尿病 成因主要有二,一、胰島素分泌不足,成因或是遺傳或是年老導致胰臟退化;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出現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需要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水平。舉例正常人可用一粒胰島素開啟細胞讓一粒糖進入,但有胰島素抵抗的患者可能需用10粒胰島素才做到,減慢轉化葡萄糖的功能。早期患者可通過飲食及運動控制病情。 【明報讀者優惠價】原大地 稀有糖 – 專為「關注血糖」及「控制體重」人士研製 立即網上訂購 優惠至2020年3月30日 周振中指,即使身體出現胰島素抵抗,胰臟會因應血糖調整,較一般人分泌出更多胰島素,抵消胰島素抵抗,「但分泌不能無限增加,久而久之胰臟功能會變差,若到某個階段無法抵消,便會出現糖尿病」。中央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猶如雙生兒,但肥人未必一定有胰島素抵抗。 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識計數食得開懷 分拆5類 治療方案更準確 早前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及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發表報告,指應該將現時的糖尿病分類,由2分拆為5類。周振中講解: 第1類「自身免疫嚴重糖尿病」 Severe autoimmune diabetes(SAID) 多在年輕時發病,與現時一型糖尿病患者相似,患者大致上健康,體重正常至偏瘦,因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無法分泌胰島素。 周:此類與一型糖尿病相似,估計香港糖尿病患者數字較少,可能低過3%,只得1%至2%。 第2類「胰島素缺乏嚴重糖尿病」 Severe insulin-deficient diabetes(SIDD) 與第1類SAID相似,患者屬年輕,體重正常至偏瘦,免疫系統沒有問題,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出現糖尿病,常出現與糖尿病相關的眼疾。 周:這類病人是體型偏瘦的糖尿病患者,佔本港患者約10%至15%。 第3類「胰島素抵抗嚴重糖尿病」 Severe insulin-resistant diabetes(SIRD) 患者可分泌胰島素,但有胰島素抵抗,身體肥胖,較大可能出現腎病。 周:此類患者有代謝綜合症,估計本港患者約15%至20%。 第4類「肥胖有關輕度糖尿病」 Mild obesity-related diabetes(MOD) 患者肥胖,沒有代謝綜合症,沒有胰島素抵抗。 周:這些患者雖然肥胖,但沒有代謝綜合症,不過應有非常小量的胰島素抵抗。此類患者佔本港患者20%。同樣是糖尿病及肥胖患者,有否高血壓、血脂紊亂及蛋白尿等問題,主要視乎個人的遺傳因素。 第5類「年齡有關輕度糖尿病」 Mild age-related diabetes(MARD) 較年長時發病,徵狀較輕微。 周:年輕時沒有徵狀,直到60至70歲時才慢慢出現糖尿病,主要因老化,胰臟β-細胞數目下跌,胰島素分泌功能下降,漸漸應付不到身體需要,發病過程是緩慢,佔本港患者40%。不少長者患者生活習慣已很好,未必可進一步改善,建議應用藥物,但未必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水平,治療目標可較寬鬆。 周振中表示,第4類的MOD及第5類的MARD大多屬於糖尿病前期,病情相對較輕及發展較慢。「其實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在治療時,已知現時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情况,不能劃一治療,例如SIDD及SIRD就屬於兩個極端病理。是次研究結果有更明確的病理分析,例如治療時對SIDD及SIRD病人要採用較進取的療法,其他如MOD或MARD因病情較輕微,併發症風險較低,治療方案可溫和些。這些分類可讓一般醫護人員對糖尿病有更深入的認識,有助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但毋須因此改變糖尿病定義,對普羅大眾來說,分兩型已足夠。」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糖尿病】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明報專訊】雖然糖尿病例普遍,但仍有不少人對糖尿病存在很多誤解。 問:瘦人不會患上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人是遺傳及自身免疫力出現問題,與體型無關,瘦人也可患上;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除遺傳因素,還可能是出世不足磅或不足月,影響胰臟成長。這類患者的血糖指數可以很高,但身形反而偏瘦,出現如口乾、體重下跌、疲倦等徵狀。治療方法主要是胰島素,其他方案不太有用。 不同成因糖尿病 未必要用胰島素 問:一旦確診糖尿病,便一定要用胰島素治療,別無他選? 因人而異,要先了解患者病理。一型病人及部分胰島素分泌低的二型患者,治療方案確實是以補充胰島素為主,同時也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其他二型患者伴隨中央肥胖,大多是由於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過高。曾有患者不斷補充胰島素,以為可抵消胰島素抵抗問題,結果無效用外,患者反而愈來愈肥,因胰島素會刺激胃口,添增肥胖風險。這類患者主要透過減肥及減少胰島素抵抗的治療方法。若病人肥胖但沒有代謝綜合症徵狀例如三高,病情又輕微的話,可先由生活習慣入手,改善飲食,多做運動有助降低胰島素抵抗,雙管齊下,如有改善,便毋須用藥。 如病人有代謝綜合症,便需要謹慎處理,不止要嚴控血糖水平,更要全方位改善,包括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近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血壓及低密度膽固醇。此類患者大多需要用藥治療,可服用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有助促進葡萄糖從小便排出,降低血糖影響,兼改善血壓、減少蛋白尿,連隨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一類藥物GLP-1 RA(GLP-1 receptor agonist)促效劑,10多年前已有口服藥,現在還發展成針劑,效果也加強;主要作用是增加腸道一種激素,輔助胰臟控制餐後血糖,有助患者減體重,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病風險及死亡率。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不同藥物,有些病人可能要針劑加口服藥。如以上兩種藥沒有效用,就只能採用胰島素治療。 各類型患者 併發症不一 問:一旦患上糖尿病便後患無窮,一定引發肝、腎及眼疾? 每個患者的併發症及病情發展並不一樣,糖尿病會影響肝、腎及眼,但不同類型患者的患病風險也不一樣。 一型、二型瘦人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風險較大,如視網膜病變、腎小球腎炎最終可引致腎衰竭,四肢的微細血管及神經線病變可引致手腳麻痺等,主要是微血管受影響,截肢風險相對較低。惟微血管病變並非一朝一夕,可能要10多年時間演變。 對於有代謝綜合症的患者,病理上主要是出現胰島素抵抗,伴隨高血壓、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過低、血脂紊亂、高血壓損害腎臟出現蛋白尿,患者有較高的大血管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及足部大血管病變,較易出現感染、潰爛及壞疽,嚴重更需要截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了解糖尿病】知多啲:佗B忌狂食 嚴控體重

【明報專訊】肥胖與糖尿息息相關,控制體重,十分重要。「女性每天需要攝取多少熱量?懷孕女性又需要攝取多少熱量?」鄭志文問。 肥胖與糖尿息息相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一般女性,以每公斤計算,需要25至30千卡。舉個例子﹕一個體重50公斤的女性,一天需要攝取大約1500千卡。」吳文玉補充,當然也視乎身體的活動和運動程度;如果運動量大,需要的熱量也較高。「至於孕婦,到了妊娠第2期(14至26周),1天需要增加285千卡。妊娠第3期(27至40周),1天增加475千卡。如果生產過後餵哺母乳,媽媽則需1天增加500千卡。」 懷孕初期不需要額外熱量 鄭志文提醒,懷孕初期(0至13周),不需要額外攝取熱量。到了懷孕中期和晚期,也是適量增加。「舉些例子:一條香蕉約100千卡,一碗白飯約250千卡、一個即食麵約500千卡;因此,孕婦切忌過量進食,避免增加肥胖和糖尿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