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儲存糖分及分解毒素等重要功能,一旦肝功能出現問題,脂肪有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常見的「脂肪肝」問題;一旦患上脂肪肝,有機會引致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更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可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處理,並列舉四大護肝建議,以助提高逆轉病情的機會。 betway体彩 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透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等,有望逆轉脂肪肝。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脂肪肝沒明顯病徵 隨時無聲致糖尿病、肝硬化 betway体彩 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正常情况下,脂肪一般只佔肝臟重量的4%-5%,一旦佔比高於10%,可界定為脂肪肝;據統計,現時約有一成至三成港人患有此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接受超聲波肝臟掃描,才有機會意外發現,因此相對容易被忽略,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若果肝功能受損,肝臟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形成糖尿病;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纖維化,引致肝硬化,甚至最終演變為肝衰竭。 早發現並改善 助提高逆轉機會 余思行認為,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同時盡快按醫學建議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她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如能按營養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有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可見脂肪肝並非完全不能逆轉。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營養師四大建議 逆轉脂肪肝 余思行列出四大建議,提醒市民如何注意飲食,從而提高逆轉脂肪肝的機會。 1. 慎選健康脂肪 減脂肪攝取 除了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大眾亦應慎選食物,攝取更多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屬於健康脂肪,建議多選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等食物,都有助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至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則有損健康,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西餅及煎炸食物均含有這類脂肪,應少食為妙。 2. 減糖分攝取 一般食物中常見的蔗糖,當中有一半的成分是果糖,果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而這些脂肪不會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只會在肝臟積聚。此外,經常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和飲料,會引致肥胖,提高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常見的高糖分、高熱量飲食包括果汁、汽水、能量飲品、蛋糕及雪糕等。 至於新鮮水果,雖然含有果糖,惟只要每天限制於兩至三份,對健康人士而言一般沒有問題。 3. 避免酗酒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常人高3.6倍,這是因為酒精含有毒性,肝臟會率先將其處理分解,因此如過量攝取,會令其未能及時分解其他營養素,包括脂肪,間接令脂肪積聚;而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亦即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變相增加了脂肪攝取。酗酒人士長期攝取過量酒精,亦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如未能避免飲酒,男士應限制每日飲酒量為*一至兩份;女士則每日少於*一份。 *一份酒精等於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紅、白酒;或30毫升烈酒。 4. 控制體重防肥胖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這是源於中央肥胖會令脂肪代謝及儲存出現問題,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加,導致大量脂肪湧進肝臟,當肝臟未能及時分解,便會積聚,形成脂肪肝。 建議肥胖人士應積極減肥,因為有研究發現,減去5%至10%的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然而,減肥並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計劃地訂下減重目標,循序漸進。首先,肥胖人士應先了解自身的脂肪及肌肉比例,再訂下合適的減重目標,之後可按個人的飲食喜好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餐單,以提升新陳代謝率,減走多餘脂肪,長遠是維持標準體重。減肥人士需注意,提升新陳代謝率在減肥中尤為關鍵,因為它有助避免減肥進入平台期,有需要可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Read more

【前列腺肥大】尿頻、排尿困難難啓齒?了解常用兩類藥物、3種微創手術治療方法

當男士步入中年,不少健康問題開始浮現,其中前列腺肥大屬其中之一,常見於年長男性,據統計50歲以上男士約有一半有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肥大有機會引致下泌尿道症狀,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可能導致如小便出血或尿道發炎等嚴重併發症。有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指出,男士若出現尿頻、尿速慢、排尿困難等情况,不要視作「常態」而忽視,應盡早求醫。現時良性前列腺肥大的治療方法分別有藥物及手術治療,醫生因應患者情况而對症下藥,以緩解這「男人之苦」。 前列腺肥大最常見的症狀是排尿和儲尿出現困難,如小便後仍感覺「排不清」,造成尿頻等,宜及早求醫正視問題。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前列腺肥大常見症狀:尿頻、排尿、儲尿困難 50歲以上男士注意 betway体彩 泌尿外科中心副主任陳偉希醫生指出,前列腺位於膀胱出口位,包圍着尿道。男士隨着年齡增長,前列腺不斷增生,是正常退化過程。據統計數字顯示,50歲以上的男士約有一半有前列腺肥大情况,70歲以上增至七成。 此情况雖然屬於良性,但當前列腺變大至壓迫尿道及膀胱,有機會引致不同程度的下泌尿道症狀。最常見是排尿和儲尿出現困難,如小便時斷斷續續、排尿流速減慢,每次小便完感覺「排不清」,造成尿頻,整天經常要上廁所。陳醫生指出,夜尿是其中最令患者困擾的症狀,影響其睡眠質素之餘,更造成重大心理壓力。 部分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甚至無法排尿,需要緊急送院插尿管。另外亦有病人出現小便出血、尿道發炎、腎結石等,更嚴重的併發症會影響到腎臟功能。 藥物紓緩前列腺肥大症狀 兩類藥物知多啲 陳醫生指出,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前列腺肥大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唯三分之二的患者情况會愈益變差。為控制病情,大部分的患者會先進行藥物治療,有部分病人則可能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或不希望長期服藥而選擇手術治療。若果病人的情况較嚴重,例如已出現腎功能受損、血尿、結石等併發症,要盡快以手術處理。 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 一、甲型交感神經受體抑制劑 (Alpha Adrenergic Receptor Antagonists) 用作放鬆膀胱頸和前列腺的肌肉,以減低膀胱壓力,令排尿更順暢。此藥物較快見效,服藥後數天徵狀便有改善,但當停藥後,小便不順暢的問題會再度出現,而且此藥物主要是放鬆肌肉,未能縮小前列腺。 二、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 (5-Alpha Reductase Inhibitors) 透過減低體內刺激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激素,有助縮小前列腺體積。一般服用此藥物3至6個月才見效,需要較長時間。 3種微創手術方式 按病人情况決定 至於治療前列腺肥大的手術,現時基本採用微創的方式進行,主要分為3種: 一、「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 醫生會以筆形的內窺鏡沿尿道口去到前列腺,找到阻塞尿道的地方,以激光或雙極電刀方法,把前列腺組織切除。 此手術已施行多年,相當安全。術後需住院3至5天。副作用方面,百分之二術後會有失禁情况,另有七至八成機會出現「逆行射精」情况,即精液向相反方向進入膀胱。 二、前列腺提拉術 (Urolift) 醫生會同樣利用筆形的內窺鏡沿尿道口到前列腺位置,以類似釘書機的形式,把前列腺受阻塞的部分向兩邊「釘」起固定,以回復尿道暢通。這手術時間較短,只需15至30分鐘便可完成。 一般病人在術後通常住院1日,即日可自行排尿。此手術由於並非切割處理,病人康復速度較快,亦較少機會影響性功能。術前需要排除病人並非患有前列腺癌,及其前列腺體積不能太大及過度突出膀胱,才適合施行此手術。 三、蒸氣治療 醫生經尿道放入內窺鏡,到達前列腺位置並注入水蒸氣,利用熱力令前列腺體積變小。 由於過程中毋須切割,所以術後影響失禁、射精功能的機會率也非常低,留院的時間也相對較短。此手術適合前列腺肥大情况較輕微,以及比較年輕、想保持射精功能的病人。醫生會為個別患者進行詳細的臨牀評估,再作診斷及選擇合適的藥物或手術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有片:男性健康】尿頻,點止前列腺阻路 膀胱、尿道、焦慮也可作怪 勿諱疾忌醫 少吃紅肉多吃蕃茄 陳醫生建議,男士應正視排尿及儲尿等問題,切勿諱疾忌醫;而女士若發現枕邊人或家中男士小便時間漸長,又或頻繁上廁所,可提醒他們盡快檢查。另外,維持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例如少吃紅肉、多吃蕃茄、黃豆等食物、多做帶氧運動,都對前列腺的健康有所幫助。 Read more

【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betway体彩 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睡眠窒息症可致短暫停止呼吸 港大引入新頜骨手術針對中至嚴重患者 六成治癒

【明報專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是指人在睡眠期間氣道阻塞,包括多次出現淺呼吸或短暫停止呼吸,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較嚴重者或有健康問題。港大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的研究團隊引入新頜骨手術概念,以治療中度至嚴重程度OSA患者,發現近六成患者的睡眠窒息迹象消除。 睡眠窒息症是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影響患者睡眠質素。 相關文章: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每小時15次或以上窒息或半窒息屬睡眠窒息症中至嚴重程度 港大新頜骨手術治癒六成患者 人睡眠時,窒息或半窒息的次數達每小時15次或以上,病情便屬中度至嚴重;患者若使用持續正壓呼吸機等非手術治療無效,就要考慮做手術擴大氣道。不過,目前的頜骨前移手術或會改變患者的面型和咬合功能,尤其東亞人的嘴唇相對前突。 手術拉直前頜推前下頜 擴舌底氣道 港大團隊提出的新頜骨手術概念,涉及切割和重塑下頜骨骼的多節段截骨術,手術拉直前頜骨,以創造空間並推前整個下頜;手術旨在顯著擴大舌頭底部的骨骼氣道,同時改善面部外觀和咬合功能。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六成患者術後沒出現睡眠窒息迹象 港大團隊研究了12名經轉介的中度至嚴重OSA患者,結果顯示,他們手術後睡眠窒息情况明顯改善,由手術前平均每小時42.4次窒息或半窒息,在術後一年大幅減至9次;其中7名(58%)患者手術治癒,術後更沒再出現睡眠窒息迹象。此外,參與研究患者的氣道容量於手術後平均增加2.8倍,使他們呼吸更佳。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雜誌》發表。 Read more

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明報專訊】皮膚㿺㿭、掹掹緊、周身痕,甚至龜裂、流血。這些都是皮膚缺水發出的求救信號!長期忽視警號,可併發皮膚炎症,嚴重可演變成濕疹。想皮膚好好過冬,最重要是保濕。保濕,有人推介雪花膏,有人出動豬油膏,也有人視凡士林為救星。究竟應該怎樣選擇潤膚產品呢?不如先由了解3種潤膚產品的成分、補水、鎖水等特性入手。 (設計圖片,RyanKing999、xamtiw@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皮膚缺水呈網狀紋失光澤 忽視㿺㿭可引發炎症、濕疹 皮膚是否缺水,單憑肉眼也可判斷。「如果皮膚細胞不夠水分,會呈現網狀乾紋,亦會失去光澤,膚色變得暗啞。」明德國際醫院皮膚科名譽顧問、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指,當皮膚缺水至甩皮、龜裂,就已是㿺㿭了。 他說,輕微㿺㿭不難處理,只要頻密地塗潤膚膏,為皮膚補水即可,「但要揀選不含刺激物的皮膚護理產品,磨砂、果酸就盡量少用,避免皮膚更乾燥。可使用針對乾燥皮膚,更多保濕成分的潤膚膏,加強潤膚效果」。 然而,㿺㿭並非小事,長期忽視,有可能引發炎症,甚至演變成濕疹。陳湧解釋,當皮膚乾裂、脫皮,皮膚細胞不再緊緊黏在一起,而是呈現空隙,這時便容易遭到致敏原、細菌病毒入侵,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出紅疹、搔癢等濕疹病徵。 誘發濕疹成因多 刺激物易走入皮膚加劇發炎 中文大學醫院顧問醫生、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補充,誘發濕疹原因很多,但天氣乾燥、濕度低肯定是其中一個元兇,他以「主婦手」為例,「『主婦手』是接觸性皮炎,即手部濕疹,是長期接觸水和清潔劑所導致,但很多時,冬天情况會特別差。這是由於患者皮膚已經裂開,皮膚水分不斷流失,遇上冬天濕度低,雙手更是乾上加乾、裂上加裂,外來刺激物就更加容易走入皮膚內,加劇發炎」。 濕疹併發其他感染 腫痛流膿 他強調,濕疹患者平日除要注意皮膚保濕,更要盡快尋求治療,否則形成惡性循環,手尾更長。「醫生一般會處方消炎藥膏,包括外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膏,控制發炎情况。假如濕疹爆發嚴重,併發其他感染,例如感染金黃葡萄球菌,患者皮膚不單痕癢、出紅疹,甚至會腫脹、疼痛或流膿,這時就可能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 知多啲:解構3種潤膚產品特性 冷霜補水好惟添加防腐劑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冷霜、豬油膏和凡士林各有特性(見下表)。三者之中,以冷霜含水分最多,補水效果最好,但也有缺點,「冷霜往往需要添加防腐劑,可能對皮膚敏感的人士,帶來刺激」。 凡士林阻擋外來致敏原 無補水作用 凡士林則是一種密封型潤膚產品,「就好像幫皮膚蓋上保鮮紙一樣」,它可以幫助皮膚阻擋外來致敏原、鎖緊皮膚水分,但缺點是它不含水,因此無補水作用。 豬油膏兼有水份和油分 潤膚膏忌太香 至於豬油膏,陳湧形容它介乎冷霜與凡士林之間,「同時有水分和油分,所以也集結了兩者的好處和缺點」。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則認為,潤膚膏質地稀薄或濃稠,純屬個人喜好,無分好壞,重點是不要選用有過多香味、防腐劑的產品。「我較建議用油分高些的潤膚膏,因油本身可抑制細菌,產品就不用添加防腐劑。例如凡士林,主要成分是石蠟,所以沒有防腐劑。」 皮膚洗手沐浴後未乾透 塗潤膚膏最佳 另要懂得正確使用潤膚膏,才可發揮作用,「趁皮膚沾水後未乾透時,例如洗手或沐浴後,立即塗潤膚膏,效果是最好,尤其是凡士林,因它本身沒有補水作用,功效只是鎖水,所以在皮膚『乾爭爭』時去塗,是沒有意思」。 相關文章:【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明報專訊】怎様抵禦呼呼北風、冷風?保暖內衣以前由全羊毛製成,但隨新物料研發和紡織技術發展,現今它不單靠鎖住空氣保暖,而是混合幾種纖維和物料,各取所長,既柔軟貼身又能吸濕發熱,再不用「包到似隻糉」。究竟什麼是洋葱式穿著法?什麼是粟米式穿著呢?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呢? 相關文章:【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香港日常 洋葱式穿著 ˙香港室內場所一般沒有暖氣,但室內穿著厚重衣物不方便,建議洋葱式穿著法,先穿貼身保暖內衣,加外衣,再穿冷衫或外套 ˙怕凍人士可選擇保暖效能較高的內衣,外層穿中褸或能蓋住臀部的大衣,悶熱時可脫下 ˙怕凍女生可穿貼身褲或leggings,加長靴及頸巾 ˙除特別怕凍的長者以外,不建議穿保暖緊身褲,因為在室內感到熱時難以脫下來 ˙戶外運動時,則建議穿保暖效能較低的內衣,配搭擋風或保暖能力強的外套如羽絨 雪國外遊 粟米式穿著 ˙嚴寒地區室內大多有暖氣,如穿著保暖力強的內衣或會太熱。因此內裏不用穿太多、太厚衣服;外層則穿一件保暖能力強的長褸(如羽絨),長及膝蓋以下,如粟米皮一樣厚厚包裹全身 ˙戶外活動要配上冷帽、頸巾、手套或電子暖手器,滑雪要選防水手套 ˙可在褲子內配搭保暖緊身褲;如下雪或滑雪,可選外層防風跣水、內層有抓毛絨(fleece)的保暖長褲 ˙寒意會由地面傳上雙腳,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試過凍到腳趾沒有感覺,所以別忽略腳部保暖,建議穿防滑厚底鞋,或內櫳有毛的鞋 薄薄內衣保暖奧秘 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葉曉雲解構當中奧秘。 .纖維存空氣 減體熱流失 空氣是熱傳導的不良導體,因此當保暖內衣的布料纖維保存愈多空氣,就愈能減少體熱流失。衣服質料和厚度都有影響,例如較厚的布料比較保暖,而羊毛熱傳導系數低,而且纖維上有鱗片狀組織,能鎖住很多空氣,因此很保暖。 .吸濕發熱 水分子由氣態轉化為液態時,會產生凝結熱的放熱現象,若布料纖維吸收人體的濕氣,便可藉着放熱現象來提升布料溫度,吸濕能力愈好愈保暖。因此,一些纖維表面會加入親水質料,提升發熱效果;但若衣物保溫效能差,熱量很快便會流失。 .熱反射保溫 在內衣內層的金屬粉末或塗層,可反射人體的輻射熱,從而減少體熱流失。 .增加蓬鬆度 近距離觀察,有些布料的紗線十分捲曲,其實是特意織得蓬鬆一點,以保存更多空氣。另外,消委會曾測試保暖內衣,發現不少樣本經過30次洗濯後,保溫能力更高,原因是布料變得更蓬鬆,令纖維間保存到更多空氣。惟要注意,經多次洗濯後,內衣或會「縮水」、變形、起毛球等。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 教你食得健康 保暖纖維睇真啲 保暖內衣要貼身,纖維才有效吸收濕氣或鎖住暖空氣。查看產品標籤,選擇含有一定比例吸水纖維的保暖內衣,減少乾燥痕癢,較舒適。 •羊毛 保暖兼吸濕力強;但容易縮水,有些人覺得「拮肉」、痕癢 •聚酯(polyester) 耐用;本身吸濕力低,但可透過編織法或改變纖維形狀,改善吸濕和透氣度 •聚丙烯腈(acrylic) 仿羊毛的人造纖維,保暖、柔軟、水洗後不易變形;但吸水能力差 •黏膠(rayon) 即人造絲或人造棉,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彈性纖維(或稱氨綸,spandex) 具彈力,常用於緊身衣物 •聚丙烯(polypropylene) 熱傳導慢,保暖,質料輕;彈性較低,透水氣度高 •莫代爾(modal) 仿棉的人造纖維,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資料來源:葉曉雲、消委會 Read more

【痛症】烏龜頸即頸椎前傾 嚴重者拿碗都無力 拍照檢視(姿錯能改)

【明報專訊】早前,某本地唱片公司在港鐵站展示一幅巨型橫幅廣告,跨越整條行人通道。廣告上有不同新進本地歌手的肖像,不少市民察覺其中一名男歌手有明顯「烏龜頸」,有網民關心他的頸椎健康。所謂「烏龜頸」,醫學上稱為頸椎前傾,上頸椎處於伸長,而下頸椎處於屈曲的狀况,伴隨圓肩及駝背,耳珠在肩膀前方,側面看起來像烏龜探頭。找個朋友拍張側面照,便能得知自己有沒有烏龜頸。 相關文章:【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烏龜頸=頸椎前傾 嚴重痛症時拿碗都無力 烏龜頸雖然未必會引起痛楚,但必定會減少頸椎的活動幅度。當頸椎長期向前屈,頸部旋轉及伸展幅度會大大受限。大家嘗試向左右兩邊及天花望望,然後擺出烏龜頸的姿勢,重複以上動作,比較一下有什麼分別。我有一個朋友長期慣性烏龜頸,結果考車牌路試時因頸部旋轉幅度不足,導致回頭望鏡察看交通的動作不明顯,被考官判定不及格,真是十分可惜! 長期烏龜頸 或可引至關節軟骨易耗損、骨刺增生 長期烏龜頸,超過痛楚臨界點,便會引起痛症。在烏龜頸的狀態下,一部分關節卡實無法活動,另一部分關節則過度使用,這些關節軟骨會較容易耗損,繼而退化及骨刺增生。患者輕則感到頸部活動幅度減小、不順暢及有響聲;嚴重會有椎間管狹窄問題,如果神經線被卡壓,有可能出現手麻痹、上肢無力等徵狀,如沒有力量拿起碗吃飯、無法拿穩細小物件,更會影響睡眠,嚴重困擾患者生活。 阻血液上腦 抬頭即頭暈 除了關節受影響,烏龜頸亦會導致肩頸肌肉繃緊。頭部約有一個大西瓜的重量,當頭部前傾,肩頸肌肉需要受力穩定頭部。如果肌肉長期受力,會在肩膊及頸後形成痠痛的壓痛點,甚至牽連頭頸筋膜,有可能形成頭痛。另外,頸椎附近肌肉繃緊,也有可能收窄血管在頸椎通過的空間,影響腦部血液供應而頭暈。曾有一名求診者,上班時輕微抬頭看投影幕,不到3分鐘便感到頭暈,無法專心開會。當放鬆了頸部肌肉後,情况便慢慢緩解。 相關文章:突頸、圓肩、寒背 不良姿勢易致勞損兼退化 物理治療師教路 5 組伸展運動容易學 低頭族、長期對電腦工作人士易有烏龜頸 烏龜頸的形成,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常見於低頭族、長期對電腦工作的人及職業司機。治療烏龜頸帶來的不適,需要處理患者過緊的肌肉,例如胸鎖乳突肌、枕下肌群,並鍛煉弱化的肌肉,如深層頸屈肌,亦要教導患者對頸部的本體感覺,建立良好的使用手機及電腦習慣。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為頸痛而設的物理治療評估服務,詳情可閱

Read more

【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明報專訊】不少人愛行山遠足或到球場打波,活動筋骨。運動為身體帶來好處,但若準備不足,會引發受傷危機。一般來說,膝部是最常因運動而受傷的部位之一;其次是足踝關節,當中足踝韌帶扭傷(俗稱拗柴)是常見的足踝關節創傷。 足踝是足部與小腿相連的部分,足踝關節由脛骨、腓骨、距骨及跟骨組成(見右圖)。足踝主要可向4個方向活動——足背屈(腳掌向上)、蹠屈(腳掌向下)、內翻及外翻。足背屈及蹠屈的活動主要靠距骨小腿關節,而足踝內翻、外翻則主要靠距骨及跟骨關節(又稱距下關節)。 相關文章:【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拗柴: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注意足踝扭傷6大風險 與其他關節一樣,足踝關節除了由外圍肌肉維持穩定外,兩側韌帶亦提供保護。足踝內側由扇形的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保護,而外側主要有3條韌帶固定,分別為:前距腓韌帶(ATFL)、後距腓韌帶(PTFL)及跟腓韌帶(CFL),前面兩條韌帶連接腓骨與距骨,後者連接腓骨與跟骨。 常見扭傷多發生在不平坦地面跑步、足踝跳起落地未及調整角度,或行山落斜時誤踏凹凸不平石面。當足踝幅度超出正常關節活動的幅度,便導致保護關節的韌帶或肌肉受傷。 美國運動創傷防護員協會(NATA)文獻指出,超過四分之三足踝扭傷的人是外側韌帶受傷,即足部過分向內並向下翻(蹠屈),因過分拉扯足踝外側的韌帶而受傷。 足踝外側韌帶群中,最常受傷是前距腓韌帶,佔超過七成。因為足踝外側3條韌帶中,前距腓韌帶的承受力是最弱,力量只及後距腓韌帶一半。 小腿肌力不足、平衡力差高危 足踝扭傷風險 ‧在不平坦的地面步行或運動 ‧穿著不合適鞋履,如不合尺寸的鞋、穿高跟鞋運動等 ‧足部小腿肌肉柔韌度及力量不足 ‧足踝曾受傷(如骨折) 影響活動幅度 ‧平衡力較差 ‧足踝外側韌帶曾扭傷 再次扭傷風險高3倍 我們的肌肉、筋腱及關節內均有感覺接受器,會因應身體當刻的姿勢、關節的位置而發放信號給腦部,此為「本體感覺」。腦部整合信息後會發出信號,控制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作出即時反應,從而調整姿勢以保持平衡。急性扭傷後會削弱足踝外側肌肉及韌帶組織的穩定度,本體感覺亦會因受傷而減弱,繼而影響平衡力,增加再次扭傷的風險。NATA期刊指出,有12%至47%足踝扭傷皆為重複扭傷。大多數扭傷患者經治療後,數星期後可回復日常生活;但根據美國急症室統計,三分之一曾扭傷足踝的人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患者步行有時會「軟一軟」,更或引發創傷後足踝關節炎,造成痛症及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或未能再次投入喜愛的運動。美國亦有大型研究發現,有扭傷歷史的軍校學員,對比沒有扭傷過的同伴,再次扭傷的風險高約3倍,可見預防扭傷的重要。 簡易運動:「低頭族」易踏空扭傷 強化小腿減風險 不少扭傷足踝的意外並非因運動引起,所以日常生活要多加留心 ,如避免做「低頭族」只顧看手機,可減少上落樓梯踏空而扭傷情况。要減低受傷風險,除了運動時挑選合適衣服鞋履,定期做小腿伸展運動、小腿肌肉訓練、本體感覺及平衡訓練等,亦有效減低足踝扭傷的機率。 小腿伸展練平衡 一、小腿肌肉伸展運動 每邊3次為1組,每日做3組 1.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腓腸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正面站立,前腳屈曲,後腳伸直;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2.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比目魚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 正面站立,向前踏步,後膝屈曲;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二、平衡訓練 ‧初階平衡訓練 單手扶椅背側面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日做2至3組 備註:如能輕鬆掌握以上運動,可延長時間以提升難度 ‧進階平衡訓練 1.中級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天做2至3組 2. 高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提起左腳畫三角形,即凌空向前、外側及背後3點移動。畫完3點為1組,重複3至5組。換邊再做 注意:移動腳部時,身體盡量保持挺直 三、小腿肌力訓練 正面輕扶椅背,提起雙腳腳跟,身體垂直慢慢向上升,維持10秒後慢慢放下腳跟。做10次為1組,重複3組。每星期做3次。節奏宜慢上慢落 備註:急性足踝扭傷患者如有疼痛、發熱、腫脹或活動幅度受限制,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意見。以上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業人士評估後的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示範:莫穎東(聖雅各福群會健體訓練主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凱茵(聖雅各福群會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是日小雪,天文台預測本港地區下午及今晚天氣顯著轉涼,今晚氣溫進一步下降,市區最低約16度,新界再低兩三度。天氣轉涼,除了要注意自身保暖外,更要特別留意身邊長者的體溫是否正常,萬一體溫過低至攝氏35度,則有機會引發低溫症(Hypothermia)。長者以外,其實嬰兒、新陳代謝較慢、血糖低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等人士,都會較為容易出現低溫症。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有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出現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等病徵,應立即為他們保暖和送院治理,以免嚴重者進入僵凍狀態……至於小朋友和嬰兒,若懷疑患低溫症,應如何處理? Read more

5至17歲港生體力活動疫下降3級至D- 肥胖問題嚴重 用手機時間逾九成超標

【明報專訊】中大研究團隊昨發表「2022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見表),為歷來第三份。報告分析5至17歲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相關的數據,發現整體體力活動水平較疫情前轉差,評級由2018年的C-下降至今年的D-,次於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肥胖評級維持D-,代表超重或肥胖仍嚴重。兩項均屬12項指標中最差。團隊稱社交距離措施、停課安排均令兒童運動時間減少,料隨着有關措施放寬,情况會有好轉。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D- 肥胖問題仍嚴重 中大報告分析57個國家及地區過去10年的58份研究數據,透過12項核心指標評級,包括整體體力活動水平、靜態遊戲、健康體適能等。評分愈高,即該國家或地區有更大比例的兒童及青少年符合標準。 報告顯示,香港兒童和青少年於整體體力活動水平的評級為D-,僅25%人達每日運動60分鐘的標準,較2018年的C-下跌3級。肥胖一項維持2018年的D-評級。 逾九成用手機等時間超標 評估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靜態行為」評級,由2018年的C-下跌至D級,僅5.3%的12至15歲青少年達到每日使用電子屏幕不逾兩小時的建議。 表現較好的指標包括「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評分同樣為B。團隊稱反映過半數學校提供體力活動,及有超過一半的父母報告他們居住在安全的社區。「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則有B+,獲最高評分,有78%人每周最少一次步行或踏單車往返學校。 家長擔心兒童染疫「腦霧」不敢外出 就讀培基小學六年級的林同學稱疫情前每周會打籃球5至6天,但疫情期間因學校停課、球場封閉等一度暫停,「覺得好悶」。林母則稱林同學要準備呈分試,擔心他一旦染疫會引致「腦霧」影響表現,故不敢讓其外出,僅偶爾帶他行山、「食完飯行下樓梯」。該校副校長嚴慧儀稱,停課時曾提供短片讓學生在家中做簡單伸展,亦有簡單家課讓家長鼓勵小朋友做運動。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專家倡多投資普及體育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本身是醫生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疫情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等安排令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大減,整體健康受影響。他料隨社交距離措施「更有彈性」,情况會有好轉。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王香生建議政府增加投資普及體育,「唔係淨係為獎牌,唔係淨係為精英運動」。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