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每年的9月21日)除了提醒大眾關注認知障礙病患者外,更要多了解其家人、照顧者的需要!相信你我都曾有照顧病人的經驗,例如當家人患上傷風感冒,可能需要花「有限」的時間去特別照顧,然而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Read more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老年人機能退化,活動能力連帶認知能力減弱,看似正常但亦有可能是疾病所致。柏金遜症,一種常見的腦退化疾病,患者除了有手震、行動遲緩等症狀,亦可能出現便秘、睡夢中會叫嚷和揮拳踢腳等非典型症狀。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出,柏金遜症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以及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或不同療法,壽命其實與同齡人士相若。 Read more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確診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由於其認知能力慢慢下降,記憶、說話和溝通能力會愈來愈差,患者容易變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當病情發展至中後期,更有機會出現進食及吞嚥困難情况,或出現缺水、營養不足,最嚴重可能會因為食物「落錯格」引致肺炎而死亡。因此家人不論在溝通和飲食上都應做好心理及生活上準備,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想法,方便照顧其生活。 Read more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當有患者確診認知障礙症時,不僅患者本人會擔心,相信其家人亦會絞盡腦汁為未來如何給予適切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作好準備,同時亦希望能夠盡力延緩這個不能逆轉的病症。究竟家人可以怎樣做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 多鼓勵、陪伴患者做運動 保持活動能力 betway体彩 物理治療師高銘麗指,患者如長時間在家中坐着及躺臥,少與外界接觸,活動不足會較容易產生各種新問題,如肺部、尿道感染等。由於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短期記憶力下降,加上言語混亂及情緒上的轉變,他們未必會自發做運動。為免病情發展至中後期影響四肢協調及活動能力,早期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鍛煉是延緩退化的不二之選。 4類運動訓練 多外出散步、活動 延緩退化 家人應多鼓勵患者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運動前亦需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因應患者情况設計合適的運動,並透過課堂教導家人如何協助患者在家中進行伸展、帶氧及練力運動等,以保持活動能力。除了讓患者在家中運動外,家人亦可在患者仍有活動能力時,多跟他們外出活動,例如在公園做運動或散步等,保持活躍及與外界接觸。 當中的運動可分為: 帶氧運動 肌肉強化運動 平衡力訓練 手眼協調訓練 執屋保持通道暢通 減跌倒風險 高銘麗指,中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由於患者在判斷環境的安全或危險出現困難,加上平衡力轉差,將較容易在家中跌倒,為降低患者在家中跌倒的機會,家人可「執屋」,移走一些不穩固的傢具,如有轆的椅子,清理地上的雜物,以保持走廊通道暢通,有需要更可在通道及浴室安裝扶手。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年紀大記性轉差、退化就必定是認知障礙症?未必!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是可以根治問題。不過,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退化速度呢? Read more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要對認知障礙症有更多的認識外,更要了解患者的需要。認知障礙症患者會表現得無記性,一旦確診雖然病情不可逆轉,惟接受職業治療訓練,例如透過遊戲、拼圖或其他腦部訓練,或許能有助減慢記憶力衰退或其他精神問題。因此早發現、早訓練,可有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需接受相應的職業治療訓練,以達至最佳訓練效果。 Read more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大家對這疾病又有多少認識呢?研究發現一般人在30至40歲踏入中年開始,腦部會逐漸出現退化徵狀。年紀愈大,其退化情况可能加劇,更有機會演變為認知障礙症。而記憶力衰退便是認知障礙症最典型的徵狀,患者會逐漸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betway体彩 職業治療師梁偉邦指出,透過觀察患者日常生活的一些異常舉動,有助及早發現病情。當患者愈早就醫及接受適當訓練,可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究竟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生活中會如何表現異常?以下6個舉動家人或照顧者必須多加注意! 1.無記性至直接影響生活 梁偉邦指出,無記性是認知障礙症的最主要徵狀,當患者的善忘程度達至影響日常生活的水平,例如忘記閂水喉、熄火便出門;餵飼寵物後又重複再餵;甚至忘記自己有兒童同行獨自回家,均是明顯的警號,即使只是發生過一次,都必須關注。 2.行為性情改變 對嗜好失去興趣 有些病人在患病後的行為及性格像變了另一個人,例如變得不注重衞生,不願意沖涼、刷牙;亦有病人表現得焦慮、多疑,常懷疑別人偷去自己的財物等;更甚者會出現抑鬱徵狀,對昔日的嗜好失去興趣,例如以往喜歡賭馬,現在完全提不起勁,甚至拒絕外出。 3.解決簡單問題感困難 患者會在解決一些以往很熟悉的問題上變得困難,例如不懂得規劃常去地點的交通路線,閱讀銀行月結單感困難,分不清支出和收入等項目。他們對金錢的概念和判斷亦有異常,未必能分辨物件的價值或該付的金額,容易墮入騙徒陷阱,建議家人盡量只給長者小量零用錢傍身。 4.錯誤判斷物件的用途 患者可能會對以往懂得使用的電器忘了操作方法,如錄影機、微波爐等,甚至對物件的用途判斷錯誤,例如有患者會把電視遙控器當作手提電話撥號,甚至將微波爐當成保險箱,將貴重物品如手飾放進去,一旦關門後「按密碼」,或會引致爆炸,後果可大可小。 5.難以表達所想 患者在運用語言或詞彙方面有困難,難以表達心中所想,例如想說「手表」,卻不能說出「手表」這個詞彙,或只能說成「戴在手上的鐘」。 6.對天氣和時間困惑 患者可能會失去判斷時間的能力,即使看到陽光都不清楚是白天,以至白天可能會不斷睡覺,晚間卻活動至深宵,日夜顛倒;患者另對於四季天氣亦很困惑,其表現可能是在嚴熱天氣仍會圍頸巾,冬天時則要求去沙灘暢泳。 建議:出現任何一項異常行為 宜盡快就醫 梁偉邦指出,雖然目前醫學上未找出扭轉或根治認知障礙症之法,惟上述的異常行為一旦出現,即使只有一項,若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該陪同長者或患者盡早就醫,接受評估,如確診認知障礙症,及早接受治療及訓練,有助減慢病情發展速度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