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系列】肥胖由病起?減肥須及時 免增心腦血管、癌病風險

有些肥胖問題確實是由疾病引起,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多囊卵巢症及一些遺傳病,需要先治好病才能「減磅」。但大部分的「肥胖」都是由於吃得多又少運動所致,對健康帶來既複雜又長遠的影響,尤其在兒童階段已經體重超標,比中年發福更為危險,日後出現心腦血管、癌病等相關病症的機會也較大。減肥要及時,醫生教你簡單減肥法,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鄭嘉怡醫生表示,部分疾病會令體重上升,但大部分肥胖都是與吃得太多有關,因此要控制體重首要是注意飲食和配合運動。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鄭嘉怡醫生指出,有些患者在求診時會問:「是否因有病而令自己減極唔瘦?」事實上,有些疾病會確會令體重失控,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俗稱「甲減」)、荷爾蒙失調、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普瑞德威利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等。 甲低、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等可使人肥胖 鄭醫生說,由疾病引起的體重上升,通常同時甚至更早有其他症狀,例如甲低患者會出現便秘、怕冷、易攰及反射神經遲鈍等情况;庫欣氏症候群則可引致面圓(月亮臉/moon face)、背厚、有大肚腩但手腳瘦;至於多囊卵巢症亦常見有經期失調。 「此外,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如類固醇、抗抑鬱及部分糖尿藥,也可使人變肥。」她強調,與疾病有關的肥胖,若要瘦身便要從治病入手,但這類個案只屬少數。歸根究底,大部分的肥胖問題都是吃得太多、少運動所致。 肥胖影響健康深遠 及早減肥為上策 她強調,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是「由頭到腳」及「從裏到外」,例如可損害心腦血管,引發呼吸疾病如睡眠窒息症、哮喘及氣管敏感,又會增加關節負荷提早退化,有機會帶來腸胃、遺尿及不育問題,更與三高、患癌風險等有關。 「若年幼時已開始肥胖,日後更易出現相關的健康問題,但與成人比較,小朋友亦較易減肥成功,只要及早建立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便能控制體重。」 控制體重首要注意飲食 配合15分鐘運動 她重申,肥胖的成因是熱量「入」比「出」多,故控制體重首要是注意飲食; 配合每日做10至15分鐘運動,如早一個車站落車、多走樓梯而少搭電梯,無形中已經能消耗不少熱量,只要能夠持之以恆,相信不難見成效。 【健康減肥】想踢走冬日肥肉?營養師教授五招飲食祕決 令你越食越輕 減肥藥物分三類 切勿長期服用 對於已因為肥胖而出現健康問題的病人,醫生也會考慮用藥物幫助。鄭醫生表示,醫生處方的減肥藥物可分三大類,包括影響中樞神經以減低食慾,又或是減少熱量吸收,以及增加身體消耗熱量。但她指藥物可能會帶來副作用,也有機會造成依賴,故不宜胡亂及長期服用。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營養要識】迎聖誕美食 多上磅少增磅

【明報專訊】今晚平安夜,是親朋好友歡聚的好時節,接連聖誕和新年假期,BBQ、自助餐、打邊爐、大食會……派對一個接一個。美食當前點忍口?大吃大喝過後,你夠膽「上磅」嗎? 英國伯明翰大學及拉夫堡大學研究出有效方法,令你在聖誕期間體重不增反跌!究竟是什麼神奇招數? ▲定期磅重——吃過豐富聖誕大餐後,你敢不敢「上磅」?原來定期磅重,有助控制體重。(katiko-dp、Maya23K@iStockphoto/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四大聚餐攝取熱量 ◆自助餐熱量(千卡) 生蠔半打:120 長腳蟹蟹腳4隻:240 三文魚刺身8片:171 忌廉湯1碗:140 烤羊架1件:230 燒西冷1塊:165 白酒煮青口4隻:129 切件芝士蛋糕1件:410 雪糕1球:250 橙汁1杯:115 總和:1970千卡 ◆聖誕大食會熱量(千卡) 凱撒沙律1碗:140 火雞4安士:120 芝士薄餅3/8件:571 炸雞中翼2隻:242 焗肉丸3粒:160 肉醬意粉1碗:350 紅酒1杯:130 總和:1713千卡 ◆打邊爐熱量(千卡) 肥牛8片:450 響鈴3條:270 生根2個:191 芝士丸3粒:78 貢丸3粒:144 白魚蛋4粒:63 生菜1碗:20 豆腐1件:55 公仔麵半個:229 汽水1罐:140 總和:1640千卡 ◆BBQ熱量(千卡) 墨魚丸4粒:90 白魚蛋4粒:63 雞中翼2隻:160 香腸2條:180 番薯半個:64 豬扒2塊:560 粟米半條:70 蝦4隻:40 棉花糖4粒:100 汽水1罐:140 蜜糖2茶匙:40 總和:1507千卡 你的「肚皮」預備好裝滿各類派對美食嗎?與大班朋友慶祝聖誕新年,離不開燒烤、自助餐、打邊爐或大食會,有沒有擔心吃太多會增磅? 記錄體重 + 掌握「控重」貼士 註冊營養師盧綺欣表示,熱量需求因人而異,上班一族大多時間留在辦公室,以每周運動1至2次的人士來說,要維持體重,18至49歲的男士每日需要約2250千卡,而女士則需要1800千卡。另外,可從體重計算每日所需熱量,每公斤每日需要25至35千卡,以55公斤的女性為例,每日需要1375至1925千卡,「視乎目標是減肥、增肥,抑或維持體重,如果想減肥,每日要減少500千卡」。 根據盧綺欣估算,單是一頓自助餐,已超過一名女士每日所需的熱量。點算好? 英國伯明翰大學及拉夫堡大學本月剛發表研究報告,測試透過運用不同方法,能否在聖誕假日期間有效控制體重。方法包括:記錄體重、提供節日控制體重管理的貼士,以及提供節日飲食與運動熱量消耗的資料。 每周磅兩次 加強警覺助「控重」 研究在2016及2017年進行,研究員把272名參與者平均分為兩組,測試組每星期最少磅重兩次,並獲得10個體重管理貼士、節日飲食與運動熱量消耗的資料;對照組則只獲得健康生活單張,沒有磅重或提供飲食建議。 研究以參加者11、12月的體重作基點,量度1及2月體重比較。結果顯示,測試組體重變化介乎-0.4至0.15公斤,體重平均下跌0.13公斤;而對照組的體重則上升0.12至0.62公斤,平均上升0.37公斤。 盧綺欣認為,定期磅重有助控制體重,因為可以提高警覺,減磅人士則能審視成效。「一個55公斤的女士,要增5至6磅才看到身形轉變,重一兩磅難以察覺」,但一上磅就立即知道增重多少,提醒自己控制飲食或多做運動。不過,不建議每日磅重,因體重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水腫、便秘,一星期磅重兩次便足夠。 今個聖誕,不妨送個磅給自己做禮物! ▲盧綺欣(李祖怡攝)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肝炎與肝癌】張敬軒也中招 食完唔郁 瘦人都有脂肪肝

【明報專訊】歌手張敬軒看來不算肥胖,早前驗身卻發現患上脂肪肝,說要戒掉消夜。 脂肪肝在本港並不罕見,全港約有三成人患上,大多與肥胖及大肚腩有關。但瘦如張敬軒都有脂肪肝,究竟是什麼原因?工作忙碌,日間忙得沒時間午飯,晚上八九點放工才晚飯是等閒事;有些人晚上打機煲劇睇波,肚餓了要食消夜。脂肪肝就是這樣煉成! 【Power Up 推介】GG Livimmune 護肝樂 (60粒) – 有效保護肝臟、抗疲勞及抗氧化。立即網上訂購 「食得多、郁得少」大家也知道會令體重增加,但其實食無定時或太夜食飯,也會增加患脂肪肝的風險。香港人普遍收工夜,不少人晚上八九時才開餐;有人甚至日間工作時沒時間或沒胃口進食,直至收工後才食大餐。日間食得少,夜晚食多些,「拉上補下」,應該不會肥吧? 日間食得少晚上補數 出事! 非也!註冊營養師張智良解釋﹕「控制體重,除了要視乎整日的吸收熱量,也要注意熱量吸收與消耗時間上的配合;進食後,消耗不盡的熱量,身體會儲存起來。」熱量的吸收與消耗並非直出直入,需要經過複雜的過程。 肝臟本身有小量脂肪,但若脂肪佔肝臟重量5%或以上便屬脂肪肝,超聲波檢查時會見到脂肪組織積聚在肝臟。張智良指出,脂肪肝分有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前者與飲酒有關,後者與飲食及體重有關,主要是吸收太多熱量,同時消耗低,多餘熱量便轉為脂肪,積聚在身體及肝臟內。 成因﹕缺乏運動 高糖高脂飲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成因與缺乏運動及進食過多熱量,尤其是過量糖分及脂肪有關。進食大量高糖高脂食物,會增加血液內的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屬脂肪一種。若血液內的三酸甘油酯太多,會透過血液循環積存在肝內。故此,脂肪肝與經常大魚大肉、高脂高糖及肥胖有關。 改善脂肪肝,首先要減重,想減走脂肪,應了解肥胖的主因。過多能量會分別儲存為﹕ 1.肝醣:儲入肝臟內,但肝的儲存量有限,會出現飽和 2.肌肉:透過做負重運動,增加肌肉生長,可提升儲存量;但日常少運動的人,肌肉較少,儲存量也較少 3.脂肪:可成為皮下脂肪積存在肚腩、大腿、「bye bye肉」等全身不同位置;也可積存為內臟脂肪,這是最易儲存的途徑 相反,消耗能量時,身體可快速燃燒肝醣及肌肉,釋放能量;而燃燒脂肪發放能量的速度及效率最慢。正因脂肪易儲難消,如未能完全消耗熱量,很易化為脂肪,增加肥胖及脂肪肝風險;尤其是一般人晚間的活動量較少,消耗也少,但日間忙碌卻食得少,晚上食豐富晚餐,結果造成消耗時不進食,進食時不消耗的錯配現象。 熱量吸收與消耗時間配合 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日間勞動時進食,「如果太夜食晚餐,就要將分量減少」。每餐相隔4至6小時,避免餐與餐之間相隔太耐,否則身體會作出補償,第二餐隨時食過量,結果又變成脂肪積存體內。另外,最好定時食飯,否則長時間不進食,令新陳代謝減慢,出現虛弱、易累及集中力低等問題。食無定時也影響腸胃健康,若太夜食晚餐,可在餐前食些小食,減少晚餐分量。如正餐時胃口不佳,食得少易肚餓,可餐與餐之間加些小食。 睡前肚餓 可吃低脂高纖食物 很多人晚餐食得豐富,甚至加多餐食消夜。張指出,消夜是晚餐後至睡眠前的一餐,尤其男士睇波或女士煲劇,在晚餐3至4小時後,感到「肚空空」或是無所事事「想食」,「半夜出現肚空空的感覺,可能是習慣了這個時候進食,身體覺得需要進食,腸胃會分泌及蠕動。但這個慣性可以逐步改善」。晚飯後一小時食水果,可減少之後肚餓感;如果睡前真的感到肚餓,亦不建議大家捱餓,可食小量健康食物如水果、青瓜、車厘茄等低脂低糖高纖食物,無論對體重及脂肪肝的影響都不大。避免進食高脂高糖的包裝零食如薯片及果仁等,吸收過多熱量。 張認為,晚餐在睡前兩小時吃完,可避免睡覺時胃部未完全消化,影響腸胃健康。另外,「食消夜亦反映出個人偏向夜瞓,有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容易肥」。如果早些就寢,縮短晚飯與睡眠時間,從而減少進食機會。 ■知多啲 一至兩成惡化為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根據中文大學的研究,它影響了本港近三成的成年人口。雖然脂肪肝與肥胖有關,但原來不少患者身材適中。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姚志謙指出,肥胖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有些患者不肥但膽固醇及血脂偏高,有些人甚至沒有明確風險因素,可能是遺傳。大多從身體檢查發現,通常從驗血發現肝功能有異常,之後再做超聲波掃描確診脂肪肝。 有一名三十多歲男子,本身熱愛運動,經常跑步,體檢時發現肝臟酵素偏高,出現肝炎,因而求醫。患者本身體格健康、膽固醇不高、沒有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上毋須作大改善,最後要食藥處理,改善炎症後停藥。 初期沒明顯徵狀 要定期驗身 脂肪肝屬慢性肝病,可引發成脂肪性肝炎,約有一至兩成患者最終惡化為肝硬化。肝硬化增加患肝癌風險,患者最好定時檢查肝臟。脂肪肝沒有徵狀,就算是脂肪性肝炎,甚至早期的肝硬化,也沒有明顯徵狀,很易被忽略;直至中後期的肝硬化才出現眼睛變黃、食慾不振、疲倦。肝硬化併發症出現腹腔積水,肚脹及腳腫等排水問題。 初期的脂肪肝,毋須食藥,只需透過減約5%至7%體重,有助消耗肝臟的脂肪。即使在脂肪性肝炎階段,也可以透過減重控制炎症。不過,若肝酵素指標過高,就要食藥處理,直至肝酵素回復正常,並維持3至6個月,可嘗試停藥,如沒反彈,不用再食。 脂肪肝與三高有關,患者要提防患中風及心臟病,同時亦要小心大腸出現毛病。「很多患者也有大腸瘜肉或腸瘤,可能與他們的多肉少菜兼少運動有關,建議40歲以上患者接受大腸檢查。」有名三十多歲男子發現有脂肪肝,沒有大便瘜肉的徵狀,但也接受提議照大腸,發現有兩三粒瘜肉,全屬良性,但有些瘜肉達7至8毫米,有可能惡化成癌。 ■飲食貼士 走糖走肥走汁 減熱量吸收 對付脂肪肝,患者首要減重,惟節食戒口並非易事,註冊營養師張智良提供飲食貼士,減少吸收熱量。 (1) 很多人喜歡甜飲,茶餐廳奶茶咖啡,平均一杯有4至8茶匙糖;就算少甜也只少三成,如把餐飲改為無糖飲品,已可減低熱量。 (2) 食肉時避免吃肥膏,自己烹調時最好把脂肪切走。 (3) 盡量走汁或少汁,不論中式或西式也應少食;中式芡汁吸收了鑊內的油分,西式汁則主要用高湯、牛油及麵粉烹調。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運動消閒】吃啖飯 食塊包 運動消脂好幫手

【明報專訊】只要熱量收支平衡就可控制體重?「空肚」做運動,可加快消脂?運動後進食會增加吸收?口渴才飲水? 運動與飲食息息相關,兩者互相配合有助帶來健康和理想體重。然而,坊間有不少瘦身理論,似是而非,影響運動效果,甚至不利健康。 高脂食物熱量多被儲存 Q﹕熱量收支平衡就可控制體重? A﹕同熱量 代謝過程大不同 不少人相信熱量(普遍以卡路里作單位)攝取和消耗的平衡,就是體重上升與下降的主宰;認為只要計好卡路里,多做運動減少進食就能減重,相反就會增磅。誠然,這是事實的一部分,但並非體重控制的單純原則。食物中的熱量來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酒精。每種物質在身體的代謝過程、速度和效率皆有分別。假設進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飯或意粉,絕大部分的熱量都會被轉化和消耗,有助提升新陳代謝率。反之,進食高脂肪的食物如即食麵或薯條,其熱量則大多會被儲存。所以即使熱量含量相同,進食不同熱量來源的食物,也會有不同的效果。 若長期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同時少吃含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食物,即使有一定的運動量,身體也無法有效燃燒脂肪。正確做法,應以適量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低脂肪飲食,配以適量帶氧運動,持之以恒,才能達減重或防止體重上升的目標。 空肚運動可致血糖過低 Q﹕空肚做運動,可以加快消脂?運動後進食會增加吸收? A﹕吃得對 助消脂 運動前和運動後應否進食,於什麼時候進食,甚至選擇哪些食物,也是一門學問。有急於減重者,刻意於運動前、後禁食,以為不供應任何熱量,運動時自然可消耗體內積聚的脂肪。更有坊間流傳「心得」,指若於運動後立即進食,會比其他時間進食攝取更多熱量。 現實的情况是,於運動初期,身體會動用血液中和肌肉中暫存的糖分以提供能量。若運動前「空肚」,這些儲備迅速用完,可能導致血糖過低。於運動的中、後期(維持穩定強度20分鐘以上),身體主要會將脂肪轉化為能量,過程中需要燃料,而碳水化合物就擔當這個重要角色。於運動前進食適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提供足夠熱量,讓身體維持運動量,有助脂肪燃燒。 再者,肌肉中的蛋白質會於運動期間流失,如果運動完沒有適當補充,長久會令肌肉量下降,新陳代謝亦會隨之減慢。建議若運動前、後的時間正值日常進餐時間,應如常飲食。若運動前、後非進餐時間,或擔心進食與運動時間太接近會引致腸胃不適,可準備簡單小食作為補充,例如三文治、水果、牛奶等。 運動不足1個鐘 飲清水已夠 Q﹕口渴才飲水? A﹕每15分鐘要補水 水分對運動效率和表現同樣十分重要。身體在缺水1%至2%時方會發出口渴信號,但此時運動的效率已經受到影響,所以切忌留待口渴才飲水。運動期間,建議每15分鐘補充約125毫升至250毫升水。流汗量較多而運動時間較長者,可參照下表計運動水分流失量: (運動前體重 – 運動後體重)*+運動期間流質攝取量=運動期間流失的水量 *每1公斤約等於1公升水分 運動後建議最好補充運動期間流失水量的150%,以補償運動期間和運動過後繼續流汗導致的水分流失。而不少人喜歡選用運動飲品,其實運動時間少於60分鐘,飲用清水已足夠。選用運動飲品也須留意糖分應介乎4至8%,即每100毫升中含4克至8克糖,以達腸道最佳的吸收率。另外,部分運動飲品添加咖啡因,有研究顯示雖然咖啡因或有助提升運動表現和耐力,但亦有可能令部分人產生倚賴、心跳率上升等,須小心使用。 文: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營養師 關建慧 圖﹕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Read more

【中風講座特稿】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55歲的姚先生,本身已是三高人士(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但他從沒想過,中風來得這麼無聲無息。「發病那天,我只感到半邊身突然無力,初時還以為自己太累便睡一會,及後醒來發覺左邊身不但無力,更不能動彈,這才懷疑已中風。」入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缺血性中風,由於他由病發至確診的時間,已超過黃金治療時間,所以姚先生康復時間較長,進度亦不太理想。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李頌基醫生指出,治療中風患者必須分秒必爭,因為急性中風可以在短時間內,令患者的腦組織缺乏氧氣及養分從而受損,最終壞死。嚴重的更有可能構成永久殘障,甚至死亡。 所以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是患者病發後的首3小時內,如能及時送院及接受適切治療,康復效果最為理想。 中風併發症影響日常生活中風是本港疾病當中第四位殺手,每年約有3000人因此而死亡。中風即是腦血管疾病,這是由於腦部的血液供應減少或中斷,無法輸送血液及養分給腦部,導致腦細胞死亡,使腦部機能受到破壞。後遺症更會影響患者日後的生活,包括部分身體機能會受到影響,如身體失去平衡、說話困難,甚至半身不遂等等。 中風分為兩大類、包括「缺血性中風」,佔中風患者的八成,這是由於血管壁硬化,導致血塊在腦血管內積聚,阻礙腦部的血液流通,使腦部缺血而中風。另一種為「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主要是由於血管異常或破裂,使血管出血以致輸往腦部的血液中斷,或流出的血液壓迫周邊的腦部組織,因而出現中風現象。 黃金治療3小時 李頌基醫生強調,中風初期先兆可不太明顯,而到病徵明顯時可能已較嚴重。病徵包括其中一邊身體突然麻痺或失去知覺、半邊臉變歪、說話或表達能力出現困難等。他又指,中風後施救時間很重要,如果在腦細胞死亡前能夠恢復血液供應,以及透過治療及護理,以免出現併發症,都對日後患者的活動能力有深遠影響。 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已於4月起全面推出「中風急救治療ASAP計劃」,這計劃主要是在懷疑中風者當中,經初步診斷為 急性中風後,即時啟動ASAP機制,患者會優先進行腦部電腦掃描、驗血等。一旦患者確診為急性缺血性中風,並在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內,患者會被安排注射血栓溶解劑,以疏通被堵塞的腦血管,減低中風造成的傷殘情況。有大型研究顯示,若患者在發病1.5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治療,較相隔3小時後才接受治療的病人,受影響的腦神經的康復能力高出一倍。 眼中風亦不容忽視 及時與適切的治療不但適用於腦中風,眼中風同樣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智安醫生指,眼中風是指眼部內的視網膜動脈、靜脈阻塞,或視神經動脈出現阻塞,而令到視網膜或視神經細胞受到破壞,甚至壞死。因而影響部分視力、甚至完全失明。 有研究指出,若視神經細胞缺血超過1.5小時,對視力造成的傷害非常大。故鄭智安醫生強調,如發現一隻眼睛突然視野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突然喪失視力,都必須盡快求醫。「曾經有一位病人,左眼突然一黑,幾乎看不見。但他認為過兩天便沒事,最後拖延數天才做檢查,確診為眼中風,但左眼已永久失明。」 眼中風,一般較為常見的是視網膜動脈或靜脈堵塞,以及視神經動脈堵塞三種。三種眼中風的典型病徵都是一隻眼睛的視力突然變得模糊。而視網膜動脈堵塞時,患者更會感到眼前猶如加了窗簾般,黑影由上而下阻擋視力,最後變成全黑。一旦確診患者是視網膜動脈堵塞,會即時提供治療方法,包括按壓眼球,這樣能間斷增加及減低眼球壓力,使堵塞的血塊盡快沖走。另外亦可用口服藥物,以降低眼壓,目的同樣是加快血塊流走。但鄭智安醫生表示,如果患者在眼晴中風後一星期才求診,基本所有治療亦沒有太大幫助,所以發覺眼睛突然看不清,就應盡快求醫。至於視網膜靜脈堵塞,如有黃斑水腫現象,可以在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子,減少黃斑水腫。 其實無論腦中風或眼中風,成因都與吸煙、血壓高、糖尿、高膽固醇有關。所以要預防中風,必須從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戒煙、控制體重、定時量血壓,及做適量運動等。 「腦中風及眼中風診療新趨勢」講座 日期:2017年6月22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00至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報名:www.mingpaohealth.com/seminar112.htm 查詢電話:2595 3023

Read more

【有片:糖尿病講座特稿】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糖尿病是香港常見都市病,每十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由於糖尿病沒有明顯病徵,約一半患者因未有察覺而忽略治療,但只要定期檢查,持續控制飲食及體重,可及早發現及控制病情,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明報健康網及betway体彩 日前假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了 「糖尿病診療新趨勢」 講座,分享糖尿病成因、治療以及正確飲食方法,場內座無虛席,觀眾踴躍發問。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不足或器官抗拒胰島素所致,抽血檢驗是最有效的診斷方法。養和醫健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表示,除了空腹血糖及飲葡萄糖水檢查外,進行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能夠反映病人過去二至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若重複兩次結果的數值相等或高於6.5%,即患有糖尿病。 【有片】糖尿病人「識飲識食」 美食當前食得開心又放心 有糖尿病家族史、血壓高、血脂異常、患心腦血管疾病、患卵巢多囊症、曾有妊娠糖尿、肥胖、缺乏運動以及年紀大,都有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有機會出現慢性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衰竭、心腦血管疾病,都會增加非創傷性截肢的風險。若患者同時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及吸煙等問題,會令血管收窄,增加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由於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沒有病徵,楊俊業醫生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每三年接受血糖檢查,而肥胖等高危人士應更早開始檢查;亦需改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戒煙、多做運動和控制體重。只要糖化血紅素每降低1%,會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達兩成。 治療藥物針對不同病理 現時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主要針對不同的病理,常用於器官抗拒胰島素的藥物有雙胍類、格列酮類;用於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有磺胺脲類及腸泌素模仿物等。不同藥物的副作用各異,例如磺胺脲類會引致低糖症及體重增加。楊俊業醫生表示,新一代 SGLT2 抑制劑用作減少葡萄糖吸收,使葡萄糖直接經尿液排走,有助降低血糖、減肥、降血壓及尿酸。再者,SGLT2 抑制劑恩格列淨(empagliflozin)及針藥GLP1受體促效劑利拉魯(Liraglutide)是現時兩種有大型研究證實,能減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藥物。若患者血糖偏高,可能需先注射胰島素,然後配以口服藥物調節。楊醫生強調,患者須定時接受血糖測試,例如進行空腹或餐後血糖測試,有助自我監察及幫助醫生調校藥物分量;需要時亦須服用膽固醇藥,只要降低1%壞膽固醇,也會降低1%患心血管病的風險。 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識計數食得開懷 學習正確飲食方法 醫生會因應病情建議糖尿病患者見營養師,以制訂餐單及學習正確飲食方法。碳水化合物又稱為澱粉質或醣質,以 10 克碳水化合物計算,相等於半碗稀粥、半隻蕉、三平湯匙熟粟米粒、兩件細曲奇餅、四分一杯汽水、四平湯匙茄汁豆或 210 毫升鮮奶。betway体彩 營養師柳慧欣表示,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碳水化合物與升糖的關係,均衡攝取碳水化合物。 成年女士(低活躍程度)在正餐可吃40至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50 克約一平碗飯),男士(低活躍程度)可吃 50 至 60 克,營養師會因應個人情況調校餐單及分量。柳慧欣表示,粥粉麵飯會全數轉化為血糖,但不用禁吃,只要控制分量便可。例如兩碗烏冬等同一碗半白飯,病人可自行替換食物選擇,只要以碳水化合物的分量作交換,血糖不會有很大變化。此外,要留意每餐的食物組合,例如一碗淨米粉、一碗菜及一份掌心大小的瘦肉或魚,餐後兩小時血糖測試的數值可比只吃一碗淨米粉為低。因為飲食中同時包括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蔬菜,會減慢消化及身體吸收血糖的速度。假若湯水有馬鈴薯、芋頭、紅蘿蔔或紅黃綠豆等材料,若不想減飯量,最好只喝一碗不含材料的湯水,而瓜及菜湯因不影響血糖,可多喝一點。 選合適食物且不宜過量 非水溶性纖維例如全麥穀類及蔬菜,有助腸道蠕動,令大便暢順等。水溶性纖維例如豆類、麥皮及水果,有助減低血液膽固醇和保持血糖水平正常。柳慧欣建議病人每天嘗試吃兩個水果、兩碗熟菜、全麥及高纖五穀類,以攝取足夠纖維質及營養素。另外,要適量進食蛋白質食物,每日可進食四至七肉類;減少吃高脂肪食物如動物皮層及脂肪、煎炸食物及蛋糕等。用油方面則建議採用發煙點高及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例如茶花籽油、芥花籽油及花生油,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建議每人每餐最多兩茶匙油。 升糖指數是很多糖尿病人的參考指標,柳慧欣表示,進食後血糖升幅快,即屬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但即使低升糖食物,也要小心選擇及不宜過量,如經油炸的杯麵屬低升糖食物。患者應多吃糙米飯、大量蔬菜及以代糖取代砂糖。 相關文章: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新分類法 精準拆解糖尿病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