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系列】減肥關鍵:還原基本步 驅走肥胖症

【明報專訊】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是一個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5或以上便屬超重;30或以上即屬肥胖。香港肥胖醫學會上月公布調查,七成受訪者不知道世衛早於1997年已將肥胖列為「肥胖症」,忽略肥胖可引致健康風險。醫學會推算,本港最少有一成人口患有肥胖症,當中以男士較嚴重,相信與飲食習慣有關。 Read more

【健康減肥】想踢走冬日肥肉?營養師教授五招飲食祕決 令你越食越輕

【明報專訊】冬天快閃而過,但積存抗寒保暖的脂肪健在,身體細胞對體重會有記憶。體重增加,如能在短時間平衡熱量攝取與消耗,身體會自我調整新陳代謝以維持一個特定體重(Set point)。所以,要把握時間踢走冬日帶來的脂肪。 (RyanKing999、資料圖片) 提起減肥收身,很多人認為一定要吃得「勁少、勁清」。事實是吃得少,令新陳代謝減慢,不但減重效果變慢,體重亦容易反彈。要清楚明白減重原理,才可以事半功倍。 脂肪囤積,會增加患慢性病風險,導致膝關節炎、痛風症(尿酸代謝失調)、糖尿病、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癌症等的纏身。 每餐稍減五穀類分量 要平衡熱量攝取與消耗,首先要認識自己每天的營養需要。一般成年人每天要進食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奶品或高鈣食品類,加上足夠的水分及小量調味品。五穀類主要提供能量,對保持身體運作、日常活動及工作都十分重要,不可缺少。若希望減少熱量吸收以達至體重控制效果,建議可每餐稍為減少進食五穀類分量,例如每餐食2碗減至1碗半,或1碗減至大半碗;而且可以選用較低脂肪及飽肚的選擇,例如以白米飯或燕麥飯代替炒飯、湯粉麵代替炒粉麵。 先吃蔬菜增飽肚感 蔬菜類方面,主要提供纖維及礦物質,加上蔬菜屬較低熱量及飽肚的食物,收身人士建議可以增加分量,每餐進食包含蔬菜的菜式,或添加1碟焯菜;如想減重效果更理想,先進食蔬菜才食五穀類及肉類食物,既可增加飽肚感,亦減低過量進食高熱量食物的風險。但要留意不要選擇太肥膩的烹調方法,焯菜或上湯浸菜的熱量都較炒菜低,是上佳之選。 水果類能提供維他命、抗氧化物質、纖維及礦物質,亦提供葡萄糖及果糖。雖然熱量較蔬菜稍高,但維他命及抗氧化物質在保持身體機能及健康上都極為重要,而香港人的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夠,建議用水果或果乾(不添加糖)代替較高熱量的零食,例如香蕉或柑代替餅乾或蛋糕;杏甫乾或提子乾代替糖果或朱古力。 有吃零食習慣的人,可於正餐前進食1份水果(約拳頭大小)或果乾(1滿湯匙),亦有助減低正餐五穀類的進食分量。至於果汁,由於糖分高、纖維低,不建議飲用。 蛋白質不足可致肌肉流失 肉類或蛋白質食物方面,主要提供蛋白質修補身體損傷及補充日常流失的蛋白質,例如頭髮、皮膚和指甲等。攝取過量會增加身體負荷,但不足會使肌肉流失,令人疲倦,亦會減低抵抗力,影響健康。因此就算收身人士亦建議要進食足夠及高質素的蛋白質食物,每天可進食5至8份,每1份是1滿湯匙,包括豬、牛、雞、魚、海鮮、蛋類和豆腐(1/3磚等於1份)。 另外,可多選用較低脂肪的部位,例如脢頭豬肉、去肥去骨豬扒、牛?、牛柳、西冷牛扒、去皮雞腿肉;至於海鮮、蛋類及豆腐的熱量普遍較肉類低,可以多選;但要避免肥膩的烹調方法及汁料,例如炸、煎、椰汁、葡汁、白汁和腩汁等;最好選用較健康的製法及汁料,例如焗、浸、鹵水、快炒、燜、茄汁、洋葱汁等,而汁料與飯類分開擺放,亦可減少「撈汁」而攝取額外的熱量及鹽分。 運動收身——想做運動收身,要吸收足夠的鈣質才能令肌肉正常運作,提升運動表現。(Maridav@iStockphoto) 補鈣提升運動表現 奶品類及高鈣食物為身體提供鈣質,足夠的鈣質可以使身體肌肉正常運作,減少疲倦,亦可以為收身運動作準備,提升運動表現,加速收身效果。建議選用低熱量飲品或食物,例如脫脂奶、低脂乳酪、加鈣豆奶和板豆腐等。如沒有進食奶品類及高鈣食物的習慣,可嘗試把這類食物包括在早餐、正餐或作為健康小食之內,每天可以進食1至2次, 每次1杯即可。 喝水促進腸道蠕動 另外,足夠的水分配合豐富纖維可使食物在腸胃內膨脹,增加飽肚感,亦會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清腸內糞便,有助收身。建議每天可喝6至8杯水或飲品(包括湯),但要留意盡量不要飲用高熱量的飲品,例如添加糖和奶的咖啡、奶茶、三合一即冲飲品、汽水、果汁飲品或鮮果汁;選用無糖綠茶、無糖烏龍茶、無糖花旗參等較為理想。 以上飲食建議需配合每星期最少3次,每次最少30分鐘的帶氧運動(可持續做的運動),例如慢跑、踏單車或游泳等,定必可盡快踢走腩肉,成功收身。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推動健康飲食 查詢:2831 3253 文:蘇永源(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營養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營養要識】生薯汁防中風?小心寄生蟲入口

【明報專訊】預防中風,不論中醫或西醫,都是一大課題。 三高人士,是中風高危一族,每當聽聞某食療或偏方有效,都躍躍欲試。數年前聲稱能醫濕疹、抗癌兼治胃潰瘍的生榨薯仔汁,又再度死灰復燃,被傳經常飲用,可預防中風,究竟是否真有其事? ▲生食有風險——薯仔生長於泥土,容易受污染,若處理不當,生食或生榨汁液飲用,增感染寄生蟲風險。而發芽的薯仔帶有天然毒素,不適宜進食。(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泥土內生長易污染 不宜生食 薯仔汁在近年被視為萬能食療,網上流傳能醫濕疹、抗癌、胃潰瘍等不同問題,不少傳聞都已被破解,大部分都沒有實際作用。至於今次用在預防中風的偏方,又是否成立?根據《中華本草》所指,薯仔性平、味甘,註冊中醫陳敏表示,其實薯仔在中醫的定位,主要和米飯相似,具有益氣健脾,屬正氣食品,但沒有什麼特別功效,「最多只能說薯仔含有鉀,對於心血管健康有益。不過重點是薯仔生長於泥土之內,處理不當,好易受污染或有寄生蟲,不建議生食或生榨汁液飲用」。 ▲陳敏(資料圖片) 5病因致中風 用藥各不同 對心血管有益,或許會令人出現可預防中風的無限聯想,不過陳敏解釋,在中醫角度,中風的病因眾多,可將問題分為風(肝風/外風)、火(肝火/心火)、痰(風痰/濕痰)、氣(氣逆/氣滯)及瘀(血瘀),五個原因都是臟腑失調引致,而每種成因所使用的中藥,各有不同;並不能單靠「心血管有益」便能解決問題。在中醫學分析,中風高危人士可分為4大類: 1. 勞逸失度 長時間過度勞累而引致積勞成疾,當中除了涉及工作過度、休息時間少之外,亦與房事過多有關。由於過度勞累會耗傷腎水,水不制火,出現陽亢風動。 2. 飲食不節 飲食沒有節制,肥甘厚味,同時飲酒過度,便會脾虛生痰,風痰濕生熱,熱極生風。而風火痰熱內盛,竄犯絡脈,上阻清竅。 3. 情志所傷 長期抑鬱、憂慮,或突然發怒,鬱怒傷肝所引致。 4. 氣虛邪中 天生體質氣血不足,易精神不振、疲倦無力、容易出汗、懶言懶動、頭暈嗜睡等,令脈絡空虛,風邪乘虛而入,氣血痺阻而出現血瘀,痰濕內盛,而閉阻經絡。 中風,不少人以為是老人病,但陳敏指出,近年有年輕化趨勢,「臨牀上有不少年輕患者,雖然以40歲以上較多,但亦有20至30歲病人求診,而且不是幾年才出現一次。其中除了因為本身有遺傳問題影響發病,亦與年輕人壓力大、煙酒過多、肥甘厚味及不注重健康有關」。 生榨薯仔汁不能預防中風,又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中風?陳敏表示,「要預防中風,中醫會由『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事及調情志』入手。其中慎起居即是要作息有序,能有充足的休息,減少勞逸失度的問題。節飲食則是減少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以低油、低糖及味道清淡為主。遠房事則避免行房次數過多,不應過度縱慾。至於調情志為控制好喜、怒、憂、思、悲、驚、恐等情緒,以減少因情志所傷而出現的中風問題。」 除了從生活習慣入手,陳敏稱亦可因應中風成因,再配合不同中藥來調理身體,「例如因火(肝火/心火)而令身體出現問題,可使用菊花泡茶飲用,而因氣(氣逆/氣滯)令身體出現問題時,亦可配合山楂、神曲來達到健脾和胃及消食的效果。至於因瘀(血瘀)而令身體出現問題,則可使用三七、黃芪這些具有補氣血的中藥材食用。而出現不同徵狀時,亦可混合不同中藥來服用,因不同情况用藥分量有所不同,應先諮詢中醫意見才使用」。 預兆:手痺、心悸、四肢麻木 中風高危一族,要隨時留意身體發出警號,及早求診。陳敏指出,如果突然出現手痺、頭痛、心悸、四肢麻木等問題,可能是中風預兆。「首先當然是排除了一些相關的疾病,例如胃病、心律不整等,如本身沒有其他相關病患出現,就要盡快求醫。」至於中風病發時,視嚴重程度病徵亦有所不同,「嚴重者會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徵狀,情况較輕微者則出現食飯時嘴不受控、口眼歪斜等病徵,但無論是嚴重或輕微徵狀,都應立即送院救治」。 ▲中風年輕化——陳敏指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趨勢,除了遺傳因素,亦與年輕人壓力大、煙酒過多、吃肥甘厚味食物有關。(sevendeman@iStockphoto,設計圖片) 文:勞耀全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營養要識】煮得Smart

【明報專訊】■鷹嘴豆燕麥素漢堡 ▲(曾憲宗攝) ◆材料(4人分量) 芝麻包……4個 沙律菜……約2杯 植物油……2茶匙 番茄……1個(切厚片) 紅洋葱……1個(切厚片) Tahini……3湯匙 ◆素肉餅材料 洋葱……1個(切碎) 蒜頭……3粒(切碎) 鷹嘴豆……一罐 熟扁豆……半罐 (120克) 硬豆腐……110克 豆漿……100克 燕麥……30克 麵粉……1湯匙 ◆素肉餅調味料 紅椒粉……半茶匙 黃芥末……1茶匙 茴香粉……半茶匙 芫荽……1/3杯(切碎) 鹽……適量 黑胡椒……適量 ◆做法: 1. 平底鑊加油,放入洋葱及蒜蓉炒香 2. 將鷹嘴豆、扁豆隔水,放入攪拌器再加入豆漿、洋葱及蒜蓉,攪拌成豆蓉 3. 取出豆蓉,加入燕麥丶硬豆腐及調味料搓成素肉餅 4. 若素肉餅太濕,可加少許麵粉攪拌;將素肉餅分成4份 5. 用一個大盤灑上麵粉後,將每一份肉餅搓成漢堡扒形狀,沾少許麵粉放盤上 6. 將素肉餅放入冰格20至30分鐘定形 7. 易潔鑊噴上植物油,加入素肉餅,每邊約煎5分鐘至金黃 8.芝麻包切開一半,加入素肉餅、番茄、紅洋葱、沙律菜及Tahini即成 ■識食豆 素夠蛋白質 很多素食者擔心攝取蛋白質不足,其實只要「識食」,懂得運用不同食材,一樣可吸收足夠蛋白質。今次推介的鷹嘴豆燕麥素漢堡,用上Tahini這一款中東芝麻醬,其主要成分是芝麻,含豐富蛋白質、纖維素及不飽和脂肪。每湯匙含大概2.5克蛋白質,遠高於普通蛋黃醬及番茄醬,不過,Tahini脂肪含量亦高,所以要適量使用。 鷹嘴豆和扁豆含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纖維及維他命B。每100克熟扁豆含約9克蛋白質,比其他豆類,如熟腰豆高出一倍。扁豆的烹煮方法較簡單,毋須預先浸軟,可直接烹調,約煮30至40分鐘。適用於多種菜式包括沙律、湯、豆蓉及燜燉菜式等。 ■食譜營養成分(1人分量) 熱量……525千卡 碳水化合物……76克 蛋白質……23克 纖維……15克 脂肪……15克 文:許朝茵 食譜提供、營養分析:方敏琪(仁安醫院註冊營養師) Read more

【營養要識】煮得Smart:燉牛仔膝補「鋅」 提升味覺

隨年紀增長,舌頭上的味蕾密度會漸漸減少,影響人們對味道的敏銳度,因而降低享受食物的滿足感,以致食慾漸減。然而,食物攝取不足會引致營養不良,影響身體機能和日常活動。 鋅是製造味蕾中最豐富的酶的主要成分,有助提升味覺。鋅亦是唾液蛋白的重要元素,對味蕾的製造十分重要。缺鋅會減少唾液酶,可能會降低味覺敏感度。因此,我們要透過食物攝取足夠的鋅,人體每日需要4至18毫克鋅。牛肉是其中一種值得推薦的食物,每100克中就含有大約6.3毫克鋅。 ■雜菜燉牛仔膝 材料(4人分量) 葵花籽油……1湯匙 牛油……10克 牛仔膝……4塊 紅蘿蔔(切粒)……100克 洋葱(切粒)……100克 蒜頭(切粒)……50克 番茄(切成4份)……80克 麵粉……5克 白酒……100毫升 肉汁……200毫升 配料 糖……15克 白醋……20毫升 番荽(切粒)……½湯匙 橙皮、檸檬皮、紅蘿蔔、洋葱(切小粒)……少許 製法 1. 加熱葵花籽油和牛油,牛仔膝煎至金黃,備用 2. 紅蘿蔔、洋葱、蒜頭和番茄加在一起慢煮 3. 加入麵粉煮數分鐘,用白酒和肉汁煮至接近全乾 4. 將步驟3湯料加到牛仔膝的鍋裏,蓋上蓋放進175℃的焗爐,焗約1.5小時直至牛仔膝變軟 5. 拿走牛仔膝,倒出燜好的醬汁,去掉表面的油脂 6. 用另一個鍋加入糖和白醋,煮至輕微焦糖化,一旦輕微變色馬上淋上燜好的醬汁,慢火煮至醬汁開始帶有黏性,能黏着湯匙 7. 加入橙皮、檸檬皮、紅蘿蔔和洋葱等配料,再煮數分鐘 8. 享用前灑上番荽 營養成分(1人分量) 熱量……734千卡 碳水化合物……12.7克 蛋白質……72克 脂肪……40克 飽和脂肪……15克 膽固醇……157毫克 鈉……340毫克 鋅……11.5毫克 文、食譜提供:鍾錦玲(明德國際醫院註冊營養師)

Read more

【營養要識】煮得Smart:牛意雜菜湯 高纖夠營

眾所周知,每一餐都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纖維等不同的營養素。別以為煮一頓有營美食花很多時間,其實幾下工夫也可煮出營養均衡的完美菜式。就如這個牛肉意大利粉薏米雜菜湯,顏色繽紛,賣相吸引。整個烹煮過程只約20分鐘,方便快捷。加上十分高纖、低脂肪及飽肚,有齊一餐所需營養素。 材料 瘦牛肉片……100克 急凍雜菜……90至100克 洋葱(切粒)……半個 薏米(浸1至2小時)……20克 意大利粉……146克 有機低鹽牛肉清湯……240毫升 水……240毫升 調味料 海鹽……1茶匙 胡椒粉……少許 雞粉……2茶匙 做法 1. 煮滾一鍋清水(約400毫升),放入意粉煮8至10分鐘至軟身,盛起備用 2. 把240毫升水和240毫升有機低鹽牛肉清湯放入鍋內煮沸 3. 加入薏米煮10分鐘,再加入雜菜、洋葱粒、意大利粉及調味料,拌勻 4. 最後倒入牛肉片焯熟,熄火,即成 營養(1人分量) 熱量……432千卡 蛋白質……37克 脂肪……6克 纖維……6.3克 碳水化合物……—59克 文︰許朝茵 食譜提供、營養分析︰仁安醫院註冊營養師李向明

Read more

【營養要識】DIY簡易有營甘薯月餅(4人分量)

營養師介紹這款自製月餅,適合素食者享用,飽和脂肪含量甚低,更沒有添加糖分,大部分食材含豐富纖維,有助增加飽肚感和控制食量。 材料: 甘薯或紫薯……160克 熟糯米粉……4湯匙 橄欖油……4茶匙 香蕉……1/4條 果仁碎(如杏仁、腰果)……1茶匙 藍莓……6粒 無糖蘋果醬……2茶匙 事前準備: 1. 先將甘薯(或紫薯)去皮,洗淨,隔水蒸約20分鐘至 腍身 2. 將甘薯壓成蓉,加入橄欖油和熟糯米粉搓勻 3. 將甘薯蓉搓成湯圓大小的小球狀,備用 4. 將香蕉去皮壓成蓉,加入果仁碎拌勻,之後將藍莓洗淨,壓成蓉,加入蘋果醬拌勻 做法: 1. 將甘薯球放入月餅模,輕壓至填滿模底,用匙在甘薯蓉輕壓出淺窩,放香蕉果仁或藍莓蘋果餡料於中央 2. 之後再放入另一個番薯球,壓實,以填滿餅模 3. 將月餅從餅模推出即成,可立即享用;或放入密封食物盒內冷藏(4℃),可在3天內享用 每個月餅(約重68.6克) 熱量……124.4千卡 總脂肪……4.7克 糖……2.3克 纖維……1.5克

Read more

【營養要識】知多啲:運動流失電解質 椰子水難補足

談到椰子油的製作工序,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方麗影說可分為乾製及濕製兩種。前者是刮出成熟椰子(外殼由青綠變啡色)的椰肉,這時椰肉水分較少,經乾燥及打碎後,加入己烷(Hexane)有機溶液,提取成分較粗糙的椰子油,精煉後隔走游離脂肪酸及卵磷脂等雜質,就能製成透明的椰子油。濕製方法則以鮮椰肉製成乳漿,然後以長時間慢煮或以離心機提取油分,成本較高。 椰青油分比椰子少 方麗影說,椰青、椰皇及椰子都是相同的果實,只是成熟程度各異。椰青是未成熟的椰子,椰子汁最多,所含油分則只約1%。椰青成熟後變成椰子,去殼去皮後則為椰皇,椰肉較厚而椰子水減少,油分變多。坊間的椰漿、椰汁,都是以汁液較多的椰子肉打碎後,再加入水、花奶等材料製成。 現時大熱的椰子水飲品,有指含電解質,可以取代運動飲品,但方麗影說椰子汁內只含微量的鉀及鈉,未足以補充長時間運動時流失的電解質。 黃蘊芝補充,雖然椰漿、椰奶的水分多一些,較稀身,脂肪及熱量較椰子油少,但兩者仍有一定的脂肪含量,建議煮食時用低脂奶或脫脂奶代替椰漿。椰漿與椰奶的營養成分差。

Read more

【營養要識】椰子油衰過豬油牛油 九成屬飽和脂肪 愈食愈肥

近年椰子油大行其道,坊間傳說可降三高、減肥,甚至預防腦退化,功效多多,一眾荷李活女星捧為super food。惟早前有哈佛教授公開推翻此論,直指椰子油是「純毒藥」,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究竟椰子油是神是魔?椰汁、椰子水會否同樣有「毒」?大家應否遠離椰子? 部分人視椰子油為super food,主要理據是當中含有中鏈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簡稱MCT,又名中鏈脂肪酸),認為有助加快新陳代謝,可以燃燒脂肪幫助減肥。然而,去年美國心臟協會不建議大家進食椰子油,再加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心臟病專家米歇爾斯(Karin Michels)最近出席德國一間大學的講座時,指出椰子油堪稱是「純毒藥」,一時之間在網上掀起熱論。 「網上吹捧椰子油的那些『好處』,其實很多都未經實證,功效存疑。」註冊營養師李振洋也認為,日日三餐都食椰子油,可算是慢性毒藥,相信未出現坊間所說的好處前,健康已先受損。 註冊營養師李振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應用科學系講師暨註冊營養師黃蘊芝、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方麗影,拆解椰子油謬誤。 謬誤1 椰子油含中鏈脂肪酸,有助加快新陳代謝,能燃燒脂肪,有減肥作用。 黃:MCT屬飽和脂肪酸之一,其結構內有6至12粒碳原子,相比起由14至22粒碳原子組成的長鏈脂肪酸,MCT結構較短,較易被小腸吸收及進入肝臟代謝,不易儲存在體內。相反長鏈脂肪酸需經淋巴系統才能進入肝臟,吸收過程較複雜及緩慢。 坊間椰子油 「好脂」只佔10%至20% 中鏈脂肪酸可從椰子油、鮮奶、芝士、棕櫚油、乳酪及牛油等找到,椰子油相對含量較多。不過現時坊間售賣的椰子油,整體脂肪量約40%至50%是「月桂酸」。月桂酸的碳原子結構有12粒,雖屬中鏈脂肪酸,但其吸收過程卻與長鏈脂肪酸一樣,要經淋巴系統才能進入肝臟;椰子油裏真正容易消耗的中鏈脂肪酸,只佔10%至20%。如想靠椰子油獲取上述MCT效果,便需大量服食,結果是吸收過多熱量,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 李:MCT較易被人體吸收,進入肝臟,從而產生酮體,為身體提供能量及增加飽腹感,但椰子油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而且食得多會致肥。 謬誤2 椰子油屬植物油,多食無害,可作日常煮食油。 李:椰子油有92%是飽和脂肪,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食 物安全中心數字,被認為不健康的牛油及豬油,分別只含66%及41%飽和脂肪,都不及椰子油。 眾所周知,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血脂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學會一份研究指出,少吃飽和脂肪、多吃不飽和脂肪,有助減少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重點是要用不飽和脂肪代替,如以高糖食物取代,無助減少風險。如果為健康着想,建議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紅花籽油代替,這些植物油含有更多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較有益處。 「好油」輪流用 營養多元化 黃:椰子油用於煮食,增加香味,小量食用不會損害健康。椰子油也有小量蛋白質、纖維、鈣及鉀等,但始終是高脂食物,不宜多食,也不建議靠椰子油吸收上述營養。想提升健康,首選低脂及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吸收纖維及營養素,提升抗氧化及免疫力。就算選上有益的食用油,也鼓勵常轉食不同油,令營養吸收更多元化。 謬誤3 椰子油可降三高、改善認知障礙及糖尿病。 李:這些好處大多未經大型醫學實驗支持,說服力不足。例如2007年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發表過一份小型研究,以40名糖尿病二型患者作對象,隨機分兩組,一組食用MCT油,即從食物如椰子油或棕櫚油中提煉出來的食用油,另一組服用主要成分為長鏈脂肪酸的栗米油。90日後,發現MCT組別的體重、腰圍及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也有下降。看似證明MCT可改善糖尿病,但這些研究太小型,未必夠代表性。另外,部分有關椰子油的實驗是以老鼠試驗,套用在人類身上是否有同一功效,仍然是未知之數。 須配合運動 身體方吸收MCT 方:有研究指認知障礙與腦神經、磷脂蛋白的改變有關,令神經脈衝接連不當,而MCT有助修復腦神經細胞,改善認知障礙症。不過,要注意的是中鏈脂肪酸必須在運動後才能被身體吸收,如沒有足夠運動,代謝功能就無法打散這些中鏈脂肪酸,讓身體分解吸收,反而變成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文:許朝茵 周群雄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