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者】急性後遺症主要症狀咳嗽疲倦持續少於2個月 長新冠影響味覺嗅覺頭痛氣促難根治 孔繁毅建議設指定門診跨專科治療

【明報專訊】根據世衛去年的報告,「長新冠」是指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長期後遺症,患者或出現「腦霧」、肌肉疼痛、疲倦、氣促、咳嗽、抑鬱等症狀,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不能透過其他診斷解釋。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已累計逾118萬宗陽性個案,而部分康復者的「後遺症」並未隨檢測轉陰性而完結。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指出,新冠康復者中除了「腦霧」及抑鬱等症狀,有人頭痛至影響工作及氣促等,一般較難根治;另有老人科醫生發現有新冠長者病癒後吞嚥困難。孔建議本港設立跨專科聯合治療方案,為有需要者提供指定門診服務。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染疫兒童康復後注意:多系統發炎綜合症 持續發燒眼膜炎頸淋巴腺腫

【明報專訊】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稱,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從3月初至昨午(7日 ),共有13名輕症兒童康復後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其中有病童心臟衰竭,7人曾需深切治療,呼籲家長及醫生留意康復兒童發燒或有不知名系統發炎的個案,盡快交專科醫生治理,而染疫兒童康復後也未能掉以輕心,兒童亦要盡早接種疫苗。至於第五波至今有8名兒科病人染疫離世。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專家小組檢視上述個案後,認為3人因新冠病毒致死。專家小組主席劉宇隆重申,新冠病毒或會影響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呼籲市民「唔好以為新冠只是普通傷風感冒」。 Read more

【兒童染疫】第五波染疫兒童出現兩大病徵:神經系統問題及上呼吸道嚴重感染 感染Omicron12%發燒抽筋比例超流感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指出,觀察發現相比過去4波,第五波的染疫兒童多了出現兩大類病徵,包括神經系統問題及上呼吸道嚴重感染。其中感染Omicron的病童出現發熱性驚厥(俗稱發燒抽筋或急驚風)的比例達12%,高於流感的7%。他呼籲家長若發現兒童抽筋需立刻召喚救護車,否則若兒童抽筋逾半小時,會增加腦炎風險。至於染疫小朋友會出疹、腳底甩皮、發黃嗎?染疫兒童的睪丸會縮小嗎?康復後會回復正常嗎?(詳見附表) Read more

【新冠疫情】第五波Omicron BA.2亞型 港大: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可引發嚴重住院 暫計算病死率為流感7倍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疫情累計8名兒童離世。港大醫學院分析2月5日至28日逾千宗11歲或以下、染疫入院的病童個案,其中4人染疫後離世,結果顯示上述年齡層感染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病死率為0.35%,為相同年齡層流感病死率0.05%的7倍。團隊指出,本港第五波疫情主要涉及Omicron變種病毒的BA.2亞型,結果顯示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BA.2可引發嚴重住院情况。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昨晚向本報表示,現時兒童可用治療方案有限,盼研究可喚起關注。 Read more

【新冠疫情】近兩周感染新冠病毒者 6歲或以下兒童佔9% 患者留家怎麼辦?專家:家長照顧7個注意事項

【明報專訊】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昨表示,過去14日的個案中,17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佔約17%,6歲或以下兒童佔9%;呼籲家長安排3歲或以上子女接種新冠疫苗,她稱數據顯示打針可減低發生嚴重併發症、入院率及死亡率。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對於10歲以下兒童,英國數據顯示Omicron的影響力與Delta一樣,不過整體新冠病毒對兒童影響一般較小,故毋須特別擔心,不過他亦提醒家長密切留意兒童情况。另有4個兒科醫學組織日前發指引,提醒家長及照顧者應觀察留家待入院病童病情有否惡化,也要記錄病童發病日期及時間,留意體溫、進食量、大小便次數及量。若發現病童有呼吸困難、持續發高燒或進食困難等徵狀,應馬上召救護車入院 (附表:家長照顧留家染疫兒童及青少年 7個注意事項)。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昨稱不贊成兒童獨立送院,擔心引起情緒問題,建議若染疫幼童無長期病且家居環境理想,應容許留家並安排醫生遠程視像跟進病情。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