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養生帖﹕夏季養陽之灸

【明報專訊】夏季是自然界陽氣最盛季節,人與自然相應,人體陽氣也漸趨隆盛,從養生保健的角度,正是養陽固陽的佳時。 (明報製圖) 陽氣決定壽夭 掌衰老關鍵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所謂的陽氣就像宇宙中的天與太陽,萬物賴以生存,人的壽夭決定因素也就在陽氣上面,人的衰老亦常始於臟腑陽氣虧耗。《黃帝內經》又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可見陽氣充沛,不但是維持機體旺盛生命力所需,也是中老年人筋骨強健、活動自如的保證。而養陽固陽,除飲食起居、湯液醪醴的調適外,最簡便效驗的方法非艾灸莫屬。 艾為純陽之性,走三陰,逐寒濕,主灸百病。根據我們幾十年來對各種保健灸法的觀察和研究,特推薦簡便易行的艾條溫和灸足三里法。 足三里穴的定位在雙側膝部,犢鼻(也稱外膝眼,即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中)下三寸。 艾灸足三里 補益氣血 施灸時將準備好的清艾條一端點燃,將之對準穴位,距離皮膚2至3厘米(可按灼燙程度調節遠近,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為好),連續熏灸10至15分鐘,使皮膚產生紅暈而不起疱。每天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每個療程之間可休息1星期,連續2至3個療程。此法有溫陽散寒,補益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尤其對中老年人有很好的血液淨化作用,使人血壓穩定、耳聰目明。 文:甘君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 Read more

【讀者MailBox】暑濕感冒 頭昏身倦心煩

【明報專訊】問:踏入夏天,天氣很熱,但我經常感到不適,像患了感冒,夏天也會感冒嗎? 答:很多人以為冬天氣溫下降才會感冒,其實夏天稍有不慎,也會患上感冒。夏季感冒主要有兩大成因:暑邪及濕邪。 中醫認為夏天天氣炎熱,人體腠理(皮膚)打開,出汗後,又吃下生冷之品或久吹冷氣,濕邪、寒邪、暑邪乘虛而入,結果便感冒了。此類型的感冒,中醫常以清暑化濕,健脾益氣之治法。 暑濕感冒有明顯的季節性,除了出現一般感冒徵狀如發熱惡寒、咳嗽、流涕外,還兼夾以下徵狀: 盛夏暑濕當令季節,風暑夾濕上犯,出現頭昏重脹痛 若暑濕阻滯,則出現身重倦怠,胸悶欲嘔 若暑熱內擾,則出現心煩口渴,尿短赤 要預防夏天感冒,夏日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吃生冷、適量運動,以增強自身抵抗力。日常可用藿香、佩蘭各10克、薄荷5克,煮湯代飲料以預防暑濕感冒。 另外,以下兩款解暑食療供大家參考: 綠豆薏米湯:將適量的薏米及綠豆煮湯後加入適量冰糖 木耳蓮子湯:將適量白木耳及蓮子煮湯後加入適量冰糖 文:連珮琳(註冊中醫) Read more

【中醫治療】7月19日中醫護腰免費講座

中醫護腰有妙法 腰痛令人坐立不安,影響日常生活,漸漸更可能累及膝關節,甚至整個脊椎。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博愛醫院合辦免費講座,以中醫角度講述腰痛的成因、徵狀及預防保健方法。名額有限,每人只限預留座位一個,先到先得。 日期:7月19日(周五) 時間:下午2:30至4:00 講者:註冊中醫林菁(粵語主講) 地點:觀塘瑞和街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室) 報名:7月5日起登入公共圖書館網頁或致電登記 查詢:2927 3055 網址:www.hkpl.gov.hk 相關文章: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中醫治療】蛋黃油紓濕疹 小心傷口發炎 【中醫治療】濕疹患者 苦參、薏米粥消腫止痕 Read more

【中醫治療】蛋黃油紓濕疹 小心傷口發炎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前藝人劉小慧早前在社交平台直播炒蛋黃油(又名雞子油)的過程,稱能治濕疹,吸引逾10萬人觀看,引起迴響。在畫面中,高溫乾炒熟蛋黃後,鑊中會出現焦黑熱油,這些黑壓壓的油真是治療濕疹的秘方? 《本草綱目》記載蛋黃補陰血,解熱毒,炒取成油後能敷治頭瘡。但中醫指出,現時網上流傳的蛋黃油提煉方法有誤,成品容易混含雜質,濕疹患者用後,傷口或會惡化發炎。 濕疹分3類 急性多因濕熱 踏入夏季,部分濕疹患者叫苦連天,因身體容易出汗,誘發病情,令皮膚變得又紅又痕。註冊中醫陳敏表示,濕疹可分為三大類型,包括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濕疹,當中急性濕疹患者發病急,皮損範圍較大,病情多由外間因素引致,如流汗、進食致敏食物等。至於亞急性濕疹,發病時間較長,病情較反覆;而慢性濕疹的發病期最長,皮損分佈位置對稱,「許多患病20多年的病人都在四肢肘位生濕疹,如膝關節、手肘關節等」。 陳敏解釋,濕疹病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前者先天稟賦不足,體內血虛則生風,由於風的特點是游走不定,因此皮膚易感痕癢不適,「慢性濕疹患者多為先天,屬於血虛風燥證」。後天病因多與生活習慣有關,如吸煙飲酒、睡眠不足、進食煎炸食物等,令體內濕熱,發於皮膚,可歸類為濕熱型。她補充,急性濕疹患者以濕熱型居多,「皮膚經常痕癢,患處糜爛出水,結痂皮損」。 濕疹病情反覆難治,因此網上偏方五花八門。前藝人劉小慧早前於網上分享以蛋黃油治濕疹,引來不少網民相繼仿效,到底蛋黃油是否治療濕疹的秘方? 據《本草綱目》記載,蛋黃性味甘溫無毒,能養陰清熱,炒後釋出油分可敷治頭瘡。陳敏指出,部分中藥古書亦記載蛋黃油能治熱瘡、燙火傷瘡及天疱瘡,但沒提及用作治療濕疹。熱瘡及頭瘡因體內濕熱而起,發病原理與濕熱型濕疹相似,因此濕熱型的濕疹患者使用蛋黃油後,能紓緩痕癢,其油分亦有助滋潤皮膚。 註冊中醫陳敏(鄧安琪攝) 製作方法具風險 效果易偏差 但對於濕疹患者使用這個偏方,陳敏有所保留。她表示,根據網上教法,需用猛火乾炒蛋黃,期間釋出大量濃煙及刺鼻的焦燶味,鼻敏感及氣管敏感的人不宜仿效。加上用曾經烹調其他菜餚的鍋炒製蛋黃油,鍋中或存有食物殘渣,令蛋黃油滲有雜質,濕疹患者使用後,患處或會惡化發炎,弄巧反拙。 除了製作方法具風險,陳敏指出坊間出售的蛋黃油色澤深淺不一,所使用的蛋黃數量亦沒有劃一標準,令人難以掌握,偏方效果容易出現差異。她以濕疹患者使用金銀花水作全身浸浴為例,一般使用的金銀花分量為30至45克,如為小孩浸浴,最多只可用30克,否則會過度刺激皮膚,「所以你說雞子油,用2隻、5隻或6隻雞蛋黃,提煉出來的東西已經不一樣,分量難控制。」 (影片截圖) 紓緩痕癢有更佳選擇 發炎應求醫 蛋黃油偏方的風險高,濕疹患者如要紓緩痕癢,陳敏認為有更多其他好選擇,例如近年興起椰子油及紫雲膏,有保濕潤膚之效;另外,有人用金盞花洗澡,能清熱涼血,減少痕癢,「好多配方都可以取代蛋黃油,製法更方便,效果更佳」。 但陳敏提醒,不論是椰子油或紫雲膏,都只能紓緩痕癢,濕疹患處如有發炎徵狀,或皮疹範圍較大,應先求醫診症。有病人單憑皮損情况,不懂分辨是否濕疹,胡亂塗抹藥品,致病况惡化。她舉例指出,一名長者感到皮膚痕癢,未知為濕疹發作,塗抹驅風油於患處後,油中的活血社風藥物反而刺激皮膚,令患處愈發痕癢。 陳敏表示,中醫治療濕疹,多處方養血清熱的藥物,如紫草、薄荷、金盞花等,「中醫辨證後,會視乎病人的濕疹證型來開藥,因濕熱亦有輕重之分」。除了內服藥物,部分濕疹病人須接受針灸治療,如圍刺法,即在患處周圍施針,有助令皮疹的顏色變淡。 文:鄧安琪 編輯:王俊杰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濕疹患者 苦參、薏米粥消腫止痕 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中醫治療】中西合璧例子:蠔菇或減化療毒性 按穴打針止汗 爽手無尷尬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Read more

【中醫治療】濕疹患者 苦參、薏米粥消腫止痕

【明報專訊】陳敏亦推介以下兩款食療予濕疹患者,服用後有助消腫止痕,紓緩濕疹徵狀。 苦參黃柏飲(1至2人分量) 材料:苦參10克、黃柏10克、金銀花6克、蒼朮6克、蒲公英10克 煮法:材料洗淨,加入開水煮約45分鐘,去渣取湯,最後加入適量砂糖調味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痕 用法:每周服3次,但孕婦、行經、脾胃虛弱人士忌用 馬齒莧薏米粥(1至2人分量) 材料:薏米100克、鮮馬齒莧150克、白米30克 煮法:材料洗淨,鮮馬齒莧切碎,加1.5升開水煮45分鐘,加入適量白糖調味 功效:利水祛濕,祛瘀止痕 用法:可連續服用4天,每兩周1次,但孕婦及正行經的人士忌服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蛋黃油紓濕疹 小心傷口發炎 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中醫治療】中西合璧例子:蠔菇或減化療毒性 按穴打針止汗 爽手無尷尬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Read more

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人到中年患上都市病,每天要食降血壓藥;聽聞銀杏抗衰老,每天食一粒銀杏精華提精醒腦。年輕人爆暗瘡,西醫處方暗瘡膏和抗生素;再買牛黃解毒片清熱氣。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大家連睇醫生食藥都中西合璧。集兩家之長,究竟互補不足,還是互相抵觸? (Freer Law@iStockphoto) 【明報專訊】人到中年患上都市病,每天要食降血壓藥;聽聞銀杏抗衰老,每天食一粒銀杏精華提精醒腦。 年輕人爆暗瘡,西醫處方暗瘡膏和抗生素;再買牛黃解毒片清熱氣。 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大家連睇醫生食藥都中西合璧。集兩家之長,究竟互補不足,還是互相抵觸? 中西合璧的服藥方法,相信不少人都試過。有些人將中西藥分隔三數小時服用,認為會較安全。然而,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梁栢行直指一樣不安全,「每一種藥物消化吸收時間都不一樣,西藥由消化、分解、吸收至排泄出體外,4至8小時不足以排走一種藥。中西藥隔兩小時食,基本上在胃已經相遇;如果隔4至8小時,則可能在血液中相遇」。 中西藥在體內相遇,會有什麼化學作用? 中藥影響西藥吸收分解 梁栢行說不少常用中藥,在藥物動力學和藥性都會與西藥有抵觸。藥物動力學即西藥的吸收、分解、排泄代謝過程,中藥可能影響西藥在體內的水平,從而影響藥效。 梁引述2014年在藥劑學期刊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刊登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坊間兩家涼茶店出售的廿四味,化驗當中6種中藥:菊花、蒲公英、甘草、薄荷、金銀花、魚腥草,發現這些成分會抑制環孢素和雷帕黴素的藥效。兩者都是免疫抑制劑,用於器官移植、免疫疾病的病人。 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則在2010年刊登一個病例,一名26歲病人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簡稱CML),連續7年每天服用伊馬替尼400毫克,一直沒有併發症;後來突然右上腹痛,抽血及抽組織檢查診斷為伊馬替尼引起肝中毒。追蹤病人用藥和生活方式,發現他3個月前開始飲用含人參能量飲品。 梁栢行(鄭寶華攝) 伊馬替尼遇人參 致肝中毒 報告指出,伊馬替尼引起肝中毒,一般會出現於病人用藥後1至2年內(中位數為100天)。這個病人在用藥7年後才出現毒性,相信是因為伊馬替尼和人參相互作用。結果病人暫停服用伊馬替尼及人參,以及服用皮質醇近3周,待肝功能回復正常後1個月,再次服用伊馬替尼繼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3個月後肝臟檢查一切正常。 或許大家認為,名貴的人參不是尋常百姓常用藥材,器官移植和免疫系統疾病病人也不多,因此影響不大。然而梁栢行表示,常用中藥如甘草、銀杏、丹參,甚至經常用於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牛黃解毒片,都可能與降血壓藥、薄血藥、抗生素等相冲。 「中西藥相互影響,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影響藥物動力學,另一是影響藥性。」梁說。 藥物動力學 中藥可能會影響西藥在體內分解、吸收和排泄的代謝過程,令西藥在身體水平升高或下降,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 牛黃解毒片減四環素藥效 梁舉例,年輕人爆暗瘡求診,西醫常用四環素治療。另一方面,不少人自覺暗瘡乃熱氣所致,服用中成藥牛黃解毒片,清熱解毒,以為中西藥雙管齊下,更快消滅暗瘡。「四環素代謝過程中,一旦遇上鈣,就不被身體吸收;而牛黃解毒片中的牛黃富含鈣質。兩藥同時服用,結果是牛黃解毒片減低四環素的藥效,其他鈣片也有同樣影響,食了等於沒食。」 另外,中藥方劑中常見的甘草,西方草藥貫葉連翹(St John’s wort),還有西柚汁,會影響西藥在肝臟的分解速度。梁解釋,當西藥加快分解,藥效會很快消失,「有些西藥的藥效範圍(Therapeutic window)狹窄,少一點沒效,多一點有毒,例如甘草和貫葉連翹,會加快薄血藥華法林分解,令藥物很快失效,就會增加血管栓塞風險;相反,西柚汁會抑制藥物分解,令藥物聚在肝臟,令藥效加強甚至出現毒性。以華法林為例,積聚體內會增加出血風險。」 ‧藥性 不少中藥的藥性,與西藥相似或相反。梁舉例,銀杏和黨參抑制血小板,若服用薄血丸的病人食用,就會增加出血風險;甘草、鹿茸有降血糖作用,若同時服用糖尿藥物,就可能引致低血糖,有暈倒風險。而麻黃常用於感冒方劑,會收縮血管、加快心跳,人參亦會令血壓上升,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病人要避免。他提醒,中藥對心血管藥物影響較多,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 另外,不少病人聽聞中藥有降血糖或降血壓功效,自行減少西藥劑量,改服中藥。梁強調此舉十分危險,因為沒法得悉中藥藥效高低,究竟將西藥減半,還是減四分之一?自己胡亂加減藥物,可能會增加藥物毒性或令藥效大減。 (Pamela Moore@iStockphoto) 特別小心——中藥對心血管藥物影響較多,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 建議分開一至兩天服用 梁最後提醒,日常湯水裏中藥材分量少,而且有大量水分稀釋,較少出問題;但中藥方劑或中成藥把藥材濃縮,藥性較強,就要小心。「最安全是將中西藥分開一至兩天服用;並告知你的西醫、中醫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亦可向註冊藥劑師查詢,你服用的藥物有否與中藥相互作用的報告。」 文:鄭寶華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中醫治療】烏髮食療:黑豆湯、芝麻糊 滋養肝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Read more

【中醫治療】中西合璧例子:蠔菇或減化療毒性

【明報專訊】中西藥不一定對立。近年愈來愈多中西藥結合的研究,中藥可以減低西藥的毒性,常見於減輕癌症化療的副作用。「中藥有很多寶貴成分,不少西藥是由草本植物提取出來。」梁栢行其中一個研究便發現,Oyster mushroom(蠔菇,註)當中一個成分,是很強抗氧化劑,能減低化療毒藥的毒性。 減低毒性——梁栢行研究發現,蠔菇可以減低化療藥阿黴素的毒性。(Floortje@iStockphoto) 抗癌化療藥阿黴素(Doxorubicin)對心臟有害,所以必須嚴格限制病人用藥劑量。梁解釋,阿黴素「傷心」是因為產生大量心臟氧化物,而蠔菇中的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是很強抗氧化劑。 初步證實可中和心臟氧化物 梁研究看看蠔菇能否中和心臟的氧化物,他分別利用心臟細胞和老鼠,用整個蠔菇煲水,以及只抽取有效成分Ergothioneine作研究,發現兩個方法用高劑量蠔菇都可以減低阿黴素的毒性。梁強調,研究目前只是在實驗室作細胞和動物實驗,希望下一步可以開展臨牀實驗。 註:Oyster mushroom,或稱蠔菇、秀珍菇、平菇、糙皮側耳、北風菌、凍菌、天喜菇;古稱「天花蕈」。根據香港食物規格資料庫,蠔菇與鮑魚菇、杏鮑菇都歸屬「平菇」這個大類的食用菌之中。蠔菇與鮑魚菇相比,菇身較薄;而更薄更小的品系則稱為秀珍菇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中醫治療】烏髮食療:黑豆湯、芝麻糊 滋養肝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Read more

按穴打針止汗 爽手無尷尬

【明報專訊】考試、測驗,試卷沾濕一大片;面試、見客,不敢跟人握手;約會心儀對象,想牽手又驚嚇怕對方……手汗嚴重,帶來無數尷尬時刻。 想保持雙手乾爽,有何妙法?實行中西醫夾攻,外敷內服,加上針灸、按穴,甚至打針、手術,期望雙手不再濕漉漉。 (Tharakorn@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中醫說:「手掌多汗,與家族遺傳、日常作息飲食、情緒有關。」 熬夜嗜辣 易出手汗 問:從中醫角度,有何原因引致手汗多? 張:主要成因與脾、胃、心有關。《傷寒明理論》記載:「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胃部有熱積聚,而導致手腳出汗。而脾胃虛寒、脾胃運化功能差者,亦會有手足出汗情况。 此外,《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汗為心之液。中醫認為,出汗過多容易耗傷心血及心氣,亦可能是心臟功能異常的其中一個徵狀。惟這不局限於手汗,可指整體出汗。手汗多亦有家族遺傳傾向,如父母其中一方手汗多,子女也較大可能有手汗。撇開遺傳因素,以下幾類人較易出手汗: 1. 經常熬夜,導致陰虛內熱 2. 飲食不節,喜食辛辣、濃味、煎炸等刺激食物;或常飲酒、咖啡、濃茶,致脾胃濕熱,形成濕熱體質 3. 容易緊張,情緒敏感,易怒,導致肝鬱化火 東華三院註冊中醫張淑和(李祖怡攝) 依體質服中藥改善 問:中醫如何治療手汗? 張:可透過針灸治療,亦會因應不同體質處方中藥改善。脾胃濕熱的人常有手腳汗多,夏天尤其嚴重,手心比較濕黏,大便黏溏,可處方藿朴夏苓湯、三仁湯。心脾兩虛者,手和腳汗多,胃口差,面色蒼白,心悸,怕冷,可利用理中丸加烏梅、苓桂朮甘湯。至於心腎陰虛者,不但汗多,手心腳掌較熱、口乾、心煩、睡眠差多夢,可處方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另外,心陽不足的人手腳濕冷,精神緊張時特別多汗,亦容易感到少氣疲乏,可在桂枝湯內加龍牡。 食療化濕清熱 問:有何食物可減少手汗? 張:根據個人體質,日常輔以食療改善。 苡苓扁豆湯 茯苓、苡仁、扁豆有化濕的功效,而淡竹葉、綿茵陳則可清熱。適合脾胃濕熱,汗多伴有大便黏溏、口氣重、小便深色且量少的人。 材料:生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淡竹葉6克,綿茵陳10克,白扁豆15克,瘦肉500克 做法:洗淨材料,加約2公升水煮約1小時 百合山藥二米粥 小米味甘性平,入腎、脾、胃經。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適合心脾兩虛,汗多伴胃口差、睡眠差、大便稀爛的人 材料:鮮百合1個,鮮山藥30克,白米30克,小米15克,紅棗2粒 做法:洗淨材料;紅棗去核;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小塊。1公升水燒開,放入白米及小米煮5分鐘,再放入山藥及紅棗,大火煮5分鐘,轉小火熬至濃稠成粥。最後放入百合,煮約10分鐘即成 黑豆小麥飲 具收斂止汗之效,適合心腎陰虛,汗多,容易伴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的人,只要不是濕熱體質,基本上都適合飲用。如有疑惑,可先請教中醫。 材料:黑豆20克、浮小麥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黑棗4粒 做法:洗淨材料,加1公升水煎煮約40分鐘,可代茶飲用 黑豆(kunchit2512@iStockphoto) 按穴安神減汗 孕婦小心催產 手汗多,閒時可按壓穴位調理身體,每次按至感到「痠麻脹痺」,有助改善情况。張淑和指,「有些人考試緊張,可試試按壓內關,有助放鬆心情,減少出手汗。」但要注意孕婦不適合按壓合谷和三陰交,因這兩穴有催產作用。按壓前應先詢問註冊中醫。 合谷 作用:有助清腸胃熱 位置:拇指和食指指根兩骨相會合之處,即「虎口」 三陰交 作用: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安神,幫助睡眠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即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內關 作用:寧心安神,穩定神經 位置:前臂掌側(內側),腕橫紋上2寸(中醫以4隻手指併攏的闊度為3寸) 勞宮 作用:清瀉心火,除煩躁 位置:位於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的掌中紋處,亦即放鬆握拳時中指端所指處 (明報製圖) 西醫說:「多汗症以手掌、腳掌、腋下較為常見,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 青春期易發多汗症 問:手汗多,與家族史、青春期有關? 陳:多汗症病人會在不正常環境下流汗,如寒冷天氣;而受影響位置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其中以手掌、腳掌、腋下汗多較為常見。成因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前者原因不明,有些患者是天生手汗多,亦受家族遺傳影響。患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因為青春期時汗腺分泌增多,所以手汗相對地多。青春期後,手汗多的問題或稍有改善。而繼發性則屬後天因素,可能與患者身體問題有關,如甲狀腺機能亢進。 影響生活、社交宜求醫 問:手汗多是疾病嗎?需要看醫生嗎? 陳:難以用出汗量釐定其嚴重程度,至於是否需要求醫,則視乎手汗對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有多大影響。當手汗問題影響個人生活、心理,例如考試因手汗多而弄濕或弄污試卷,日常社交不敢握手,或是工作上經常接觸文件,需要常常與人握手……便應該看醫生。但有些人做後勤工作,不用見客,手汗多可能沒特別影響。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李祖怡攝) 洗手灑爽身粉 難治本 問:止汗劑可否治療手汗? 陳:先要找出多手汗的原因,醫生會建議抽血檢查,以確定多汗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內分泌出問題。若是原發性多汗症,一般先考慮無創治療,病情輕微的可考慮用含鋁鹽的止汗劑。止汗劑原理是阻塞汗腺的出口,達到止汗效果,因此出汗之前便要搽,而功效約維持1天,需要每天塗搽。 網上流傳減手汗貼士,如多洗手、使用爽身粉。多洗手只是洗走汗液,爽身粉可令你感覺乾爽,但對治療手汗幫助不大。 離子電浸療法 屬非手術方法,每星期做數次療程,每次大概十數分鐘,視乎情況而定。將手掌放入水中,透過微弱電流,抑制汗腺分泌,有短暫減汗效果,一旦停止治療便故態復萌。 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效果約可維持半年至9個月。打肉毒桿菌毒素阻止流汗的信號傳導,大大減少手汗。每隻手掌每次需要注射數十針,才達到治療效果。 交感神經切除術 情况嚴重者,利用手術切除交感神經,阻截流汗信息傳導,能大大減少手汗,是比較有效治療手掌汗多的方法。不過,切除交感神經後,可能會有補償性多汗症,身體其餘部位增加排汗,手部少了出汗,但可能腳掌的汗水會因而增加。 想一勞永逸止汗,又不想做手術,可以怎樣?「目前,有研究以微波治療手汗。不過,此方法未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於治療手汗。」陳厚毅表示,FDA現時只核准以微波止汗治療腋下多汗症,原理與微波爐相似,「叮」死汗腺。 文: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醫徹中西:牙醫學中醫有什麼用?

【明報專訊】一位資深牙醫因對中醫有興趣,來到診所跟診,同場有另一位中醫,大家作豐富的學術討論。牙醫跟診完畢後問了一些病症的整體看法,有很好的交流,但是最後他說:雖然了解中醫很有意思,可是在牙科上不知道有什麼用處?我回應說:西醫往往也有同樣疑問,學了中醫這不屬於自己本科的知識可以有什麼用? 一般來說,西醫在本科裏學到的已經足夠醫治病人,雖然學醫時沒接觸到中醫,但是不管西醫或牙醫,本科已經有很多醫療細節去幫助病人,所以自然認為用學到的已經足夠使用。但當接觸中醫後,或許覺得有幫助。 (胡景禧攝) 跳出本科框框 避免漏診 第一,醫生看病時,如果遇上一些醫學問題是他以前沒接觸過,有可能因為沒學習過而漏診。漏診需要正視,有時可以影響很大。常見病人有嚴重痛苦,但因醫者本科有所限制而找不出診斷,或簡單以為找不到肉體病患就當作精神病態。當一旦漏診了重要的病變,除了影響病人,醫生心裏亦不好過。所以當學習更多,病人來診時發現病人有其他病徵就可以提醒早點注意,這對病人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當每個人多學了,會更清楚哪一條渠道更好。雖然已有足夠能力醫治病人,但再加上對中醫的認識,就會有另一個角度幫助病人,不論學習的是中醫、西醫或是牙醫,也需要有這種心態。若未能從多方面分析時,有可能只治好一些病徵而忽略了發病的根本;若能及早看出問題的本質,就可以更清楚治療的先後次序:可能是中醫先,可能是西醫先,治療不會繞道。 有更多方法、藥物選擇 第三,可以有更多藥物選擇。就以牙科作例子,牙痛當然看牙醫,但牙肉痛可能是身體不佳而引起的牙肉發炎,而非因牙周病而引起的牙肉腫痛。除了用牙醫的嗽口藥水,這種狀况找中醫清熱可能更有效;亦可以用西藥Docusate,是一種軟便劑,但也帶有清熱作用(注意不是所有軟便劑都有清熱作用)。所以可以說,當你掌握更多不同的知識時,就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病人了。 第四,如果做醫學研究,各方不同的角度有助釐清病本病證,研究會進一步提升。 總之,多方的學習,能夠幫助在整個醫療健康普及,西醫與中醫可以有所交流。 相關文章: 單靠刷牙 難滅口腔壞菌 【中醫治療】木賊當牙刷 先浸軟勿硬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明報專訊】春夏季,小指頭般長的桑椹當造。桑椹熟成時為紫黑色,味道甜中帶酸,可製成果汁及泡酒飲用。除了用來滿足口腹之慾,原來桑椹亦可以使白髮變黑? 吃果乾最佳——桑椹製法多,但中醫建議,如要有最佳的烏髮效果,進食桑椹果乾已足夠。(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滇南本草》記載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網上有人熱捧這顆小果實為「民間聖果」,具有烏髮功效。惟中醫指桑椹性質寒涼,並非人人合用,脾胃虛寒者過量服用可致腹痛嘔吐。 青絲變銀,不是長者獨有現象,不少人年紀輕輕已經長有白頭髮,到底有何原因?東華三院註冊中醫關麗嫦表示,頭髮與肝腎功能息息相關,腎為藏精之臟,精盛血旺時能滋潤頭髮,使之變得潤澤烏黑,因此有「腎藏精,其華在髮」一說;同時肝主藏血,肝腎陽盛時,頭髮亦得到血液滋養。然而,港人生活忙碌,長期體力透支,影響腎精,致肝腎不足,因此頭髮變白。 考試壓力大 中學生長白髮 除了工作辛勞,飲食不當亦導致白髮。仁濟醫院下葵涌中醫中心註冊中醫賴民康表示,若經常進食肥膩味濃的食物,加上飲食不定時,容易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毛髮失去滋養,變成白髮。他補充,雖然白髮問題與眾多後天因素有關,但亦存有先天因素,如果孕婦年紀較大,體質較弱,會令胎兒的先天條件不足,頭髮生長不良,長大後容易長白髮。 賴民康說不少港人因工作忙碌,勞傷心神,30歲已出現白髮,「嚴重甚至有脫髮情况,十分常見,年輕至10多歲的患者都會有白髮」。他曾接觸一名高中學生,需服用精神科藥物,因預備公開試,情緒壓力較大,頭上約六分之一的頭髮變白,「情况都幾嚴重,他撥起頭髮時,看見髮根變白」。 性寒潤腸 來經、孕婦、幼兒忌食 對付白髮,坊間有不少烏髮食物,最常提及是首烏、黑豆,還有近期當造的桑椹。賴民康表示,桑椹性寒甘酸,能滋陰補血,適合肝腎不足、陰血虧虛的患者;也可生津潤燥,促進胃腸蠕動。他解釋,中醫認為血盛則髮黑,血衰則髮白,由於桑椹具補血功效,增加氣血供應,因此令頭髮得到血液滋養,從而改善白髮。他補充,桑椹能令頭髮變得烏黑亮澤,若配以黑豆及棗肉,烏髮效果更佳。 關麗嫦表示,不少中藥古書亦有記載桑椹的護髮功效,其中《滇南本草》提及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意指桑椹能補益腎精,達到烏髮之效。她又說,古籍有記載桑椹除了內服亦可外用。針對脫髮問題,《本草綱目》記載把桑椹浸水,塗於頭上,有助生髮。 雖然桑椹確具烏髮功效,但關麗嫦表示,桑椹性寒,具潤腸功效,並非人人合用。脾胃虛寒的人若進食桑椹,會加重虛寒,引致腹瀉,「脾胃虛寒的人,即食少少東西已經感到飽滯,好容易肚瀉」。 除了脾胃虛寒者,賴民康指出孕婦及來經的婦女亦忌食桑椹,否則容易腹痛,「如果婦女月經時已有血瘀及腹痛問題,經期以外的用藥都不會考慮桑椹」。他指出,桑椹具溶血性過敏物質,小孩仍在發展階段,忌食桑椹,否則影響其腸胃功能。他舉出一病例,一名一歲多幼兒家中花園種有桑樹,他每次走出花園都會食一至兩粒桑椹,結果出現大便稀爛,停止服食桑椹約兩周後,大便即恢復正常。 日吃最多10粒 虛寒可泡酒活血 桑椹的製法千變萬化,有人熬煮成膏,冲水飲用,亦有人選擇泡成烈酒,到底哪種製法最能發揮烏髮功效?關麗嫦表示,中藥材經泡製後,產生不同的化學作用,令其性味改變,因此如要保留桑椹最佳的烏髮效果,建議進食桑椹果乾,「如果浸酒及製成果汁,烏髮功效會減弱。如要浸酒,要考慮自己有否痛風,若有痛風就不太適合」。但她提醒,不可進食過量桑椹,每日最多宜吃5至10粒。 不過,針對虛寒人士,賴民康建議泡成桑椹酒,藉此減弱桑椹原有的寒性,同時能活血運通,補肝益腎,使頭髮得到滋養,「虛寒人士常手腳冰冷,不適合進食桑椹,但如果是桑椹酒就可以活血通絡」。 關麗嫦(受訪者提供) 賴民康(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烏髮食療:黑豆湯、芝麻糊 滋養肝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讀者MailBox】養身養心 延緩衰老 外表青壯 內裏老邁? 握握手 睇清自己生理年齡 文:鄧安琪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