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跑步後下背、臀、大腿後側痛?測試和了解梨狀肌綜合徵4個症狀

【明報專訊】梨狀肌與跑步姿勢息息相關。有沒有試過跑步之後,下背、臀部和大腿後側有痠痛感,而且持續一段時間,以為只是做完運動後的普通肌肉痠痛,三數天後就會消退?結果卻發現愈來愈痛!梨狀肌位於臀部深處,當它受傷、勞損,可導致坐骨神經受壓,引起下背、臀部和大腿後側疼痛或麻痹。怎樣測試自己有沒有梨狀肌綜合徵呢?有哪4個症狀呢?為何跑步會傷及這一組臀部深層肌肉?如何預防?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與跑步姿勢有關 梨狀肌綜合徵4個主要症狀 可致下背臀、大腿後側疼痛 梨狀肌綜合徵(Piriformis syndrome)是由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而引起的痛症。梨狀肌位於臀部深處,連接薦椎和股骨大轉子。梨狀肌受創傷或發炎皆是導致該肌肉壓迫坐骨神經的原因(圖1)。常見痛症範圍包括下背、臀部和大腿後側。研究顯示,約6%下背痛與梨狀肌綜合徵有關。另外,女性更容易患上梨狀肌綜合徵,機率約是男性的6倍。 梨狀肌綜合徵症狀 1.下背、臀站和大腿後側疼痛、痠痛、刺痛或麻痺,可延伸至小腿。 2.久坐或久站後疼痛加劇。 3.躺下時,疼痛可能會減輕。 4.嚴重可致小腿抽搐或無力。 負責穩定髖關節 跑步支撐受壓大 在跑步過程中,梨狀肌主要負責穩定髖關節,以及控制髖關節外旋的動作。當梨狀肌過勞,便有可能出現腫脹,甚至發炎,從而引發梨狀肌綜合徵。 梨狀肌與跑步姿勢息息相關。跑步姿勢可以簡單分為兩個周期,支撐期與擺動期(圖2)。在支撐期,梨狀肌在臀部眾多肌肉中負責髖關節穩定,尤其在支撐期前半部分,梨狀肌為了穩定髖關節以至整個軀幹,受到的壓力特別大。若盆骨或髖關節容易搖擺,例如髖關節內收和內旋,梨狀肌受傷的風險特別高。另外,臀中肌(圖3)無力亦會增加梨狀肌的壓力;再加上,步距愈大,梨狀肌及其他臀部肌肉的力量需求會愈大。 以上原因,皆會增加梨狀肌綜合徵發生的風險。換言之,了解清楚自己跑步姿勢的不足並加以改進,有助減低患上梨狀肌綜合徵的風險。 相關文章:好Zone動:毋須拉伸彎腰 應對坐骨神經痛 文:許培權(物理治療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好Zone動:毋須拉伸彎腰 應對坐骨神經痛

【明報專訊】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痛症,當很多人遇到腰背或大腿後側疼痛時,都說自己有坐骨神經痛。其實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徵狀,並不是一個診斷;就好像發燒,發燒只是一種徵狀,需要診斷尋找背後原因,是流感引致發燒?或是身體炎症?同樣道理,若沒有從源頭去解決坐骨神經痛問題,不適情况可能會沒完沒了。 患有坐骨神經痛,而又經常需要坐的朋友,若坐姿經常側向一邊,例如:有些人喜歡將手機或銀包放在右側褲袋,以致坐的時候需要側向另一邊,這樣會令到其中一邊臀部的壓力增加,導致梨狀肌綜合症出現。 梨狀肌是臀部其中一組深層肌肉,當它受傷、經常受壓或是本身比較繃緊,會影響到旁邊的坐骨神經。坊間有很多種方法去伸展梨狀肌,但不少都需要向前彎腰,需要用力拉伸,有可能增加腰部壓力。利用智能伸展帶放鬆梨狀肌,毋須向前彎腰,只需平躺在地蓆或牀上,再利用手臂本身重量壓着伸展帶,比較省力兼且減少腰部痛症的風險。因此,如果有大腿後側痛或麻痹的朋友,不妨一試這個伸展方法以紓緩不適。 文: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知多啲:椎間盤突出 藍領白領也中招

【明報專訊】談及腰椎疾病,不少人都會想起坐骨神經痛。骨科專科醫生黃仕雄指,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病徵,年輕病人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年長病人患上腰椎管狹窄或梨狀肌綜合症,都會出現坐骨神經痛,痛楚由下背一直伸延至腳這病徵。 ▲seb_ra、wildpixel@iStockphoto 而椎間盤突出與腰椎管狹窄有着密切關係,很多人在年輕時患上椎間盤突出,有80至90%病人經保守治療後改善疼痛等徵狀,加上年輕時腰椎管尚有「虛位」,不再出現痛楚。但隨着年紀增長,腰椎管慢慢勞損,一直收窄,較容易壓迫到脊髓神經。 單邊揹袋招禍 最好用背包 腰椎管狹窄是因為退化所致,黃仕雄提醒,大家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個人習慣。長時間坐着工作的人,要選擇有靠背的椅子,承托腰椎,「相比站立,坐在沒有靠背的櫈上,腰椎需一直繃緊,對腰背傷害更大」。故患腰椎管狹窄症的高危人士中,除了教師、牙醫、建築工人等時常站立或搬動重物的人外,還有文職人員,因為很多人的坐姿不良,令背肌長期收緊,導致脊椎退化。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歡單邊揹袋,但單邊肩膊長期負重會增加腰椎的負擔,最好用背包,將重量平均分佈左右兩邊,如果東西太重,就應用手推車。 運動方面,黃仕雄指游泳對關節有消炎作用,更可強化背部肌肉,對預防及治療腰椎管狹窄症皆有幫助,此外也可嘗試一些腰部伸展運動。另一方面,運動雖可保持身體健康,但也應注意適可而止。黃仕雄就指,他曾有一個50多歲的病人,因為好動且運動量大,導致腰部勞損嚴重,黃韌帶和小面關節增厚,導致走路半小時都有困難。最終要接受微創手術,脊髓神經漸漸復元,才可恢復正常運動。 不少人都關心接受手術後會否復發,黃仕雄指,腰椎退化需時數十年,而手術時,醫生清除增厚的組織以擴寬腰椎管的空間時,一般都會替病人調整至比一般年輕人更寬闊的空間,理論上其腰椎管需要再過數十年,才有可能出現狹窄情况。惟病人腰椎的其他部分也有可能退化,故醫生會順道教育病人正確坐姿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