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Read more

【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突然出現的腰痛或臀部疼痛,未必是退化或痛症所致,更大可能是因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作怪」。有骨科專科醫生指,骨質疏鬆症可以毫無徵狀,直至突然出現骨榻或椎骨骨折致腰痛難當才發現。若病人及早求醫,可及早選擇適當的治療,由注射骨水泥撐起和固定椎骨,一旦延至骨骼癒合後才處理,手術會變得較為複雜,要重拾活動能力、所需的康復時間也更長。 Read more

【痛症】50歲後易發病?持續周身痛、手腳乏力 了解風濕性多肌痛症病徵與治療

長者出現腰痠背痛、手腳乏力,或會以為是「老人病」很平常,但若果疼痛持續,而且涉及多組肌肉,卻一直無法找出原因,可能是一種不常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風濕性多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簡稱PMR),箇中病徵除了出現肌肉疼痛和晨僵外,還有什麼呢?治療方法和患者需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埋首工作長用手機 致組織受傷 物理電療 運動踢走一身痛症

【明報專訊】香港人生活緊張,經常維持同一姿勢埋首案頭工作,或長時間使用手機及電玩;加上缺乏運動,體能下降,令身體組織容易受傷,引致不同程度的痛症。根據一項本地調查,過去1年間曾患有持續或間歇痛症超過3個月的人口高達10.8%。最常見的痛症,超過四成屬肌肉骨骼痛。 Read more

姿治通鑑:痛症難解 原來筋膜作怪!

我們難免會有受痛症困擾的時候,如果痛症比較表面,能觸摸得到,會聯想是肌肉、韌帶、筋腱等軟組織問題;如果痛症比較深入,則可能是關節、軟骨、滑囊等問題;如果有反射不適,會聯想與神經線有關。但除上述結構外,還有現今治療師較常處理的軟組織——筋膜(fascia)。 Read more

肩頸腰膝痛 減活動惡性循環 帶氧運動紓緩慢性痛

痛症是都市人常見毛病,其中以膝、肩頸及腰痛最為普遍。長期痛症對身體帶來負擔,亦對心理及生活構成負面影響。很多人誤以為減少活動有助減痛,但事實上,適量有氧和伸展運動,才是紓緩慢性痛症的良方。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明報專訊】中醫有用,西醫有用。如雙方可以多互動多對話,對市民病患絕對有好處。奈何兩方面的溝通有不同阻礙,常常引起不便。 中西醫結合——推動中西醫結合,首要工作是把中醫有療效的社區病,寫出中西醫配合的藍圖。(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身為西醫者,覺得要對自己專業負責,把學到的用於病人身上;而西醫學中沒有中醫內容和方法,怎可以讓病人看中醫呢?一是不讓,務求自己的專業治療不因中醫介入而被影響;一是與中醫同時照顧同一病人,用信心放安心。 信心由哪裏來呢?現在多了很多中西醫並用的複雜專研,但對西醫來說也未及全面。為此,首要工作是把一些已有初步憑據、知道中醫有療效的社區病,寫出中西醫配合的全面藍圖。主要找出已經研究得到的各種資料,來顯示中西醫互動的可行性及困難,憑着證據支持,再尋找方案。 痛症中風癌症試行先導 醫院管理局從2014年已經開始在痛症、中風和癌症,這3種常見病種試行先導計劃,在醫院推行中西醫協作。這對日後中醫醫院發展造就了先機,更希望藉而發揮指導作用。 在社區,中醫西醫常為市民所用。本港的醫療制度十分完善,不應任由病患者因中西醫療多方面的落差而承受不必要的病苦。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為此,於2015年5月展開「中西醫醫學平台及中西醫協作路向調查」(IJOP)。 今年,在創新科技署資助下,IJOP計劃能夠繼續第2階段。從多種病症中,選取了濕疹、中風後期、癌症,經資料分析及整理,進一步組織大學學院領導人、中醫專家、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及教授,讓中醫西醫可就這些疾病案例、問題提出見解及關注點,甚至在治理方法上探討研究。在專業意見交流中找尋銜接細節,目標是藉此平台推廣中西醫交流溝通,建立一個協作治療策略框架,迎合中醫及西醫在病案治療中,得到各種資料及資源上的支持,使在推動基層醫療時有指引,令市民對中西醫實踐協作更為安心,使業界及廣大市民受惠。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Read more

【睡眠與疾病】你有失眠嗎?安睡貼士:養成好習慣KO失眠

【明報專訊】「失眠的定義包括難以入睡、睡覺中途醒來、早醒、日間有睡意等等,當然要排除因抑鬱症、痛症、肺積水所引起的失眠。」方日旭指,每周失眠逾3次,持續逾3個月,便屬長期失眠,有機會增加患焦慮症、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痛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持續失眠,試過不同方法仍無改善,而且覺得辛苦,便應該尋求家庭醫生協助。 草本成分或與西藥相冲 亂用睡眠補充劑 隨時傷「心」 ▲明報製圖 方日旭建議可培養睡眠衛生習慣: 1. 作息定時,避免午睡及賴牀 2. 不要在牀上工作或看電視 3. 若在牀上超過15至20分鐘仍未能入睡便不要勉強,可先起牀坐一會 4. 避免在睡前做劇烈運動 5. 睡前5至6小時內,忌飲含咖啡因類飲品 6. 不要用過熱或過冷的水冲涼 ▲睡前禁用 — 想有覺好瞓,應避免在牀上使用手機或工作。(torwai@iStockphoto)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