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前人捉錯路 標靶研究險難產

【明報專訊】「IPASS是第一個研究證明,當有基因突變,標靶治療優於化療。」莫樹錦指出,這是第一個針對個人化治療的研究。他所領導的IPASS於2008年ESMO發表研究結果,就是針對肺癌的EGFR變異及標靶藥吉非替尼。 (明報圖片) IPASS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揭示出一個有效的個人化治療,必須找出生物標記。當年醫學界即使已知EGFR是肺癌的生物標記,2004年已經有標靶藥吉非替尼,但之前的研究並沒針對尋找EFGR病人,有些研究則以數算EFGR數量為指標。這險令吉非替尼胎死腹中。 早於IPASS研究之前,美國已有吉非替尼用於肺癌的臨牀研究,只有兩成病人對藥物有反應,但反應異常良好,於是FDA有條件審批吉非替尼,條件是需要同時做3個臨牀研究進一步確認其功效。其中一個研究是用於第三線治療,即病人接受兩次化療後,再轉用吉非替尼。研究用吉非替尼和安慰劑作對比,比較整體存活率,結果卻顯示兩者毫無分別,FDA因而禁止在美國繼續研究。莫樹錦解釋,這研究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把EGFR當作生物標記,找出帶EGFR突變的病人,而只是廣泛用於所有肺癌病人身上。 因此設計IPASS的研究時,莫樹錦以前人為鑑,認為研究必須篩選EGFR變異的病人,但當年基因檢查並不普及,需時較長。他從前人的研究資料中,得悉腺癌、非吸煙者、亞洲人較容易出現EFGR變異,於是他收窄目標,以上述三項條件篩選病人,然後對用藥有反應的病人做基因測試。最後證實,帶有EFGR基因的患者才適合使用吉非替尼,而且EFGR數量不是關鍵,而是EGFR變異才是生物標記。吉非替尼自此成為帶EGFR變異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 Read more

港產研究改寫抗癌史 晚期肺癌 療法多元個人化

【明報專訊】正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 2018),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獲頒發終身成就獎,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應用於肺癌研究。 (明報製圖) 自從第一個肺癌生物標記「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應用於病人身上,在過去短短10年間,新的生物標記和針對的標靶藥物陸續出現,加上近年熱門的免疫治療,晚期肺癌治療是否已毋須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又應如何選擇? 未有標靶治療之前,肺癌主要以細胞學分類(見表一),化療是對付晚期癌症唯一方法,即利用藥物破壞迅速生長的癌細胞,但同時傷及正常細胞。化療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數月。 莫樹錦領導的IPASS(IRESSA Pan-Asia Study)研究,是肺癌個人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明報製圖) 有病人用藥逾10年 肺癌可治療 IPASS是以亞洲、非吸煙、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是全球第一個研究證實,帶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人,使用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效果比化療組合卡鉑/紫杉醇優勝。吉非替尼因此成為一線治療,改寫了肺癌治療的歷史。 繼EGFR之後,其他驅動癌基因及相關標靶藥物陸續出現,肺癌不再是單一疾病、單一治療(見表二)。現在確診晚期肺癌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測試,才決定治療方案。公立醫院會為病人檢測最常見兩種驅動癌基因:EGFR及ALK。 (明報製圖) 以亞洲人常見的EGFR突變為例,標靶藥物已推出至第三代,有第一代的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以及第三代的奧希替尼(Osimertinib)。莫樹錦解釋,第二代的藥效較第一代強,但相對毒性亦高,所以會建議用於較年輕病人,老弱病人則用第一代。當服用第一代藥物一段時間後出現T790M基因變異,就可轉用第三代藥物。「已有晚期肺癌病人用藥超過10年,肺癌已成為可治療的疾病。」 另一常見驅動癌基因ALK,亦有3種標靶藥,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一線標準療法,當病人出現抗藥性,醫生會考慮使用新藥艾樂替尼(Alectinib)。而莫樹錦領導的國際研究比較兩藥用於一線治療的功效,顯示使用艾樂替尼的無惡化存活期為34.8個月,較克唑替尼的11個月長。 獲終身成就獎——在上周五德國慕尼黑舉行的歐洲腫瘤學學會年會,莫樹錦獲頒終身成就獎後發表演說。(鄭寶華攝) 沒有驅動癌基因 可用免疫治療或化療 若病人找到上述兩種驅動癌基因,治療選擇較多;但至於其他不常見的基因,檢測與否仍然存有爭議。莫樹錦解釋,因為不常見,為所有肺癌病人做檢測似乎不合乎成本效益,他建議確診肺腺癌病人,若找不到EGFR及ALK,才考慮檢測其他5種不常見的驅動癌基因:包括ROS1、BRAF、HER2、RET、MET。 「如果找到EGFR及ALK,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若是找到其他不常見的基因,就有不同考慮(見主圖)。」莫解釋,目前只有針對BRAF和ROS1的標靶藥獲FDA審批,其他的仍在研究實驗階段。 如果找不到任何驅動癌基因,或沒有適合標靶藥物,病人過去唯有選擇化療,但近年免疫治療出現,病人又有新選擇。免疫治療是針對PD-1/PD-L1系統,病人要先檢測體內PD-1/PD-L1水平,水平愈高,免疫治療效果愈好。 基因檢查——確診肺癌,首先要做基因檢查,才決定治療方案。(natali_mis@iStockphoto) 「七成肺癌病人的PD-L1水平高於1%,目前研究建議,PD-L1若高於50%,可以先用單一免疫治療;在1%至49%,應同時接受化療和免疫治療;而PD-L1是0%的病人,則選擇化療。」提到免疫治療,就會令人聯想到高昂費用。莫說,藥費的確是一個難題,在公立醫院接受一個療程約5萬元。他期望,就如當年標靶藥物出現一樣,最初不少人都驚訝吉非替尼藥費高昂,但隨着愈來愈多相關藥物出現,藥價會慢慢下降。 「肺癌現在是可治療的疾病,期望不久將來,肺癌是可治癒的疾病。」莫樹錦說。 文:鄭寶華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電磁導航加實時影像 找出2毫米病變組織 中大新技術助確診早期肺癌

早期肺癌徵狀不明顯,需以細針刺胸壁活檢或開胸手術,抽肺部組織化驗。近年醫學界使用微創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抽肺組織,但仍有4至6毫米定位誤差。中文大學胸腔外科團隊研發結合「混合手術室」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配上實時影像,準確找出肺內小至2毫米的微細病變組織,將診斷誤差降至小於1毫米,有助及早確診早期肺癌。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劉穎虹(右)及學系副教授吳士衡(左),與團隊研發結合「混合手術室」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可準確找出肺內小至2毫米的病變組織,以即時移除,避免病情惡化。(劉焌陶攝)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劉穎虹表示,傳統抽組織屬入侵性,出現併發症風險較高,「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利用導航系統及病人肺部支氣管結構的三維圖像,定位找出病變位置,較傳統方式更能深入肺部,但該技術仍有數毫米誤差,若病變組織太小,便無法順利找出。 肺癌診斷率83% 手術全部成功 學系副教授吳士衡指出,以往如在肺部發現小於1厘米的可疑組織,一般先觀察約半年,等該組織大致約1厘米才可抽取化驗,但等待期間癌細胞有可能惡化或擴散至其他器官。新技術利用「混合手術室」的實時影像設備,可減誤差至小於1毫米,「C型機械臂影像裝置」可提供實時360度斷層掃描影像,令「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的導航路線更準確,可找出直徑小至2毫米的病變組織。 個案:術後毋須電療化療 中大2015年至今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利用新技術共進行53宗手術,當中肺癌診斷率達83%,手術成功率達100%,至今未有死亡或併發症個案。劉穎虹指新技術的肺癌診斷率較傳統高15%至20%,亦可避免腫瘤擴散及惡化,提升康復率。團隊早前就有關研究發表全球首份報告。 任體育教師的區先生今年57歲,去年身體檢查時發現肺部3處有陰影,因體積細小,私家醫生難以診治,一度估計為擴散的末期肺癌;後來轉介至威院,經新技術診治,確診為發病初期,並成功用新技術定位找出腫瘤位置及進行切除手術。 區先生術後至今毋須接受電療或化療,亦無出現併發症,可如常運動,只需定期覆診觀察。 Read more

【了解肺癌】混合治療新方案 肺癌四期 未必是盡頭

寡轉移——混合治療:化療+高劑量放射治療 過去被診斷第四期肺癌,病人像被判死刑,醫生亦無計可施。化療及放射治療以紓緩為主,並不能阻止病情進一步變化,尤其是轉移病灶在肺的患者。 今時今日,第四期肺癌未必是晚期。治療最新發展,不論在病理上的基因研究,以及新的藥物及放射治療,都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晚期希望——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第四期肺癌未必一定是晚期,特別是假如肺癌屬於有限度的轉移,就可考慮進取一點的治療方案,以免疫治療配合化療控制病情。(圖:yodiyim@iStockphoto) 個案: 肺癌轉移淋巴+胸腔 年輕時的王先生是煙民一族,自從2016年確診第二期肺癌,接受左邊肺葉切除手術後,便乖乖的戒了煙。病理報告顯示他患的是肺腺瘤,醫生認為復發風險高,建議他接受混合性化療。王先生聽從建議,總共接受了4個療程。自從得了病,王先生很留意身體狀况,在一次常規覆診時,心胸肺外科主診醫生在X光造影上雖然未見異常,但由於血液檢查的癌胚抗原指數(CEA)上升了10倍有多,於是安排王先生做正電子掃描檢查(PET scan)。結果顯示,胸腔有一個約3厘米的腫瘤,另外左邊鎖骨上及腋下的淋巴,也受到影響而有不正常的SUV(Standard Uptake Value)數值,代表腫瘤可能出現轉移。 王先生在診所內聽到報告後,下定決心要戰勝病魔。他在求診前做了功課,知道肺癌有一類稱為「有限度轉移」(Oligometastasis,又稱寡轉移),即轉移腫瘤數目等於或少於5個,又或其中一個器官腫瘤數目不多過3個,就可考慮進取一點的治療方案。因為病灶全都是淋巴轉移(胸腔、頸及腋下),可先接受藥物治療方案,再評估高劑量放射治療的可能性。 混合化療減藥費負擔 另一方面,我亦安排王先生接受針對的基因檢查,顯示EGFR、ALK和ROS1基因沒有突變;而由於PD-L1蛋白指數高於50%,經過詳細的討論後,我建議他以免疫治療為治療的新方向。王先生明白長期抗癌路上,自費藥物的負擔不輕,最後決定先用第3代混合化療。完成4個療程後,正電子掃描顯示胸腔淋巴腫瘤縮小至1.7cm,其他病灶也縮小並變成不活躍。接着,他接受了高劑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5次,以及7個療程的化療。治療後,CEA癌胚抗原指數已經下降至單位數(正常數值低於5)。 整個治療過程中,王先生非常樂觀面對,除了一次呼吸道感染,從不需要住院,過程中亦一貫的和我們團隊們說笑,生活如常,並多次毫不猶豫地答應擔任臨牀教學的對象。王先生下星期會再看掃描的成績表報告,衷心希望成績理想。 「寡轉移」適合切除治療 在第四期或復發性的肺癌中,有一類別是有限度(5個或以下)的病灶,稱為「寡轉移」。多個研究報告顯示,寡轉移的治療前景相對樂觀,未必如多處轉移的情况一樣困難,如能接受局部治療,例如手術切除,治療前景會比較理想;反之,化療只能紓緩,並不能根治問題,並且往往引致更多副作用,影響生活質素。 在單一位置的肺部轉移,大型的醫學研究已證明有超過4000名患者(多於80%)能成功接受根治性的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高於30%,數字理想。惟因轉移位置、年齡、身體狀况等因素,不是人人都適合做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簡稱SBRT),是以高劑量輻射及腫瘤活動範圍追蹤技術,精準地殺死癌細胞,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此技術在初期原發性肺癌,以及復發性寡轉移的病者上,均有理想的局部控制及存活率數據。 基因檢查結合化療 隨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發表,基因突變檢查在肺癌治療中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一環。EGFR及ALK突變已經有FDA認可的一線治療方案,其他的基因例如ROS1及BRAF,亦有最新的病理科指引,支持安排適合的病人接受化驗。免疫治療相關的PD-L1檢查,能給患者評估免疫治療的成效比重,而無論是一線、二線治療方案,以及配合化療,甚至是放射治療後的病人,也有很多新的突破。 綜合治療方案在肺癌患者的治療道路中,最理想是和各科醫生做一個綜合評估,為病人制定最理想的治療方案。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分子病理科 從極微觀看疾病

醫學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病理化驗不再局限於在顯微鏡下觀察切片組織。其中「分子病理科」是病理科的六大分支之一,目前位列病理學研究領域中最頂尖位置。 資料圖片 「分子病理科」利用細胞內的分子,例如核酸及蛋白質做病理化驗。簡單來說,即是用DNA及RNA做基因診斷,對病理診斷和指導醫生用藥是非常有用。betway体彩 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舉例解釋﹕「肺腺癌(肺癌的一種)發生在不同病人身上,其基因病變亦有所不同。疾病嚴重程度也會不一樣,治療方法也各異。例如EGFR肺腺癌跟ALK肺腺癌,由於大家都是肺腺癌,故不能用顯微鏡從細胞形態分辨出來。唯有從細胞內的分子,即是在DNA及基因結構的層面再拆解,才可找出箇中分別。」 醫生會因應分子病理診斷的報告,為病人處方合適的藥物及劑量,並推算預後情況。馬紹鈞曾遇上一名皮膚出疹的中年男病人,他當時的病情已經去到不受控制的情況。驗血發現該病人的血液內有一種嗜酸性白血球,他的這種白血球的水平較正常人高十倍左右,更維持了一段長時間,醫生試過用不同方法治療都沒有特別效果。最後利用新的分子病理方法,找出病人體內的PCM1-JAK2融合基因,即可以使用某些標靶藥。 醫療團隊根據此化驗結果,建議病人試用某種標靶藥。雖然在醫學文獻上將此藥治療這病只有四例,幸好病人亦同意服用這藥物。最後病人的白血球水平由50,於5日內跌至五,回復正常水平,代表這藥物非常有效。融合基因除了是用標靶藥的關鍵外,它亦可用作監察病情。例如以上病人用藥年半後,已達至完全緩解,但骨髓內仍可測出微量PCM1-JAK2融合基因,所以要繼續服用標靶藥及再觀察。 Read more

【有片】車輪戰抗晚期肺癌 延壽十年

【明報專訊】肺癌一直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但隨着近年肺癌治療改進,例如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放射治療又有新技術,還有最新的免疫治療等。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期由以往的數個月,到現時可能生存數年甚至十年。只要按病情選擇合適療法,即使腫瘤細胞未能根治,病人也能與癌共存。 精準滅癌——新的導航刀儀器,可以更準確追蹤腫瘤的位置,不受肺部呼吸令腫瘤移位所影響,精準消滅癌細胞。(圖:受訪者提供)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醫院的肺癌病人「很少要覆診」,因為大部分病人在確診後三數個月已病逝。不過,現時肺癌的存活期已顯著改善,「不少病人的存活期長達三五七年,甚至十幾年也有」。他說主要原因是藥物及治療技術大有進步。 【2018最新消息】速閱戒煙唔怕遲系列 邱振中說,大約十年前,肺癌病人黃先生(假名)確診肺部腺癌,隨即以手術切除;而病理學分析顯示,腫瘤細胞有EGFR基因突變,於是安排黃先生服用相應標靶藥物,病情一直受控。數年後藥物開始失效,但他未有放棄,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化療,病情又再得以紓緩。可是黃先生的病情在一年後再次惡化,而當時免疫治療剛開始應用,即使檢測顯示其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高,未必能受惠於治療,但他仍願意嘗試,結果病情又再受控。直至一年多後,黃先生的病情再轉差,由於基因檢測沒有新的變化,於是再使用新推出的標靶藥物以控制病情。 基因突變 可用相應標靶藥 從上述個案可見,治療肺癌的方法正在不斷更新,邱振中說現時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病人是否適合使用,便要根據病情及病理分析結果,例如透過影像檢查了解癌細胞是否已擴散,亦需抽取組織作病理分析,讓醫生為病人選擇最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他說若發現有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便可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如果PD-L1蛋白水平高,則可以考慮免疫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 每針5至7萬元 一般來說,體內的PD-L1蛋白水平高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會有較大機會出現良性反應;但即使水平較低,服用後只要發現有良性反應,治療效果會跟蛋白水平高的病人一樣,所以如病人經濟能力許可,在接受其他治療無效後,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嘗試接受免疫治療,約兩至三星期會注射一次藥物,每次費用約五至七萬,如有良好反應,三個月後會見到療效。 (圖:勞耀全) 導航刀追蹤「移動」腫瘤 除了藥物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放射治療的技術亦有進步,讓一些年紀大或手術風險高的病人有其他選擇。邱振中解釋不少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亦不輕,身體狀况未必適合接受大型手術,或需考慮放療,例如新的立體定位放療,可以針對腫瘤而又盡量減低對附近的心臟、大血管等的影響;而新的技術如M6導航刀,更可即時追蹤腫瘤位置,不受肺部呼吸時腫瘤移位所影響。他說希望肺癌病人能夠明白現時有很多很好的治療方案,只要選擇合宜,大部分人都可以有正常的生活,享有不俗的存活時間及質素。 文:張意宇 圖:受訪者提供、勞耀全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了解肺癌】問醫生:戒煙15年 肺癌風險降九成

【明報專訊】譚: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譚文蔚醫生 邱:臨床腫瘤科專科邱振中醫生 譚: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的第二位,但死亡率在各癌症中最高。二○一五年有逾四千宗死亡個案。近年有較多女士,特別是年輕及非吸煙者患上肺癌?有何成因及預防方法? 邱:近年的確較多非吸煙年輕女士患上肺癌,原因未明。不過,肺癌的最主要及重要成因是吸煙,過去一百年的研究也可見到,吸煙量愈多或吸煙時間愈長,患肺癌的風險就愈高。其他風險因素還包括接觸輻射、石棉、化學物質,或肺部纖維化等。 預防肺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不要吸煙或盡早戒煙,長期吸煙者罹患肺癌的風險較非吸煙者高數十倍。只要肯戒煙,十五年後患肺癌的風險可以降低八至九成,風險只較從未吸煙者稍高,因此預防方法最重要就是戒煙。 療法選擇多 檢查後度身訂做 譚:現時很多新的治療肺癌方法。醫生會如何為一個新症選擇最好和有效的療法? 邱:現在治療肺癌多了很多選擇,例如標靶治療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病人確診肺癌後,醫生首要確定病情,例如利用X光、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為癌症分期,亦要抽取腫瘤組織檢測EGFR、ALK、ROS1基因或PD-L1蛋白,從而了解腫瘤有否基因突變,是否適宜用一些針對性治療。 醫生得到所有資料後便可全面評估,若病人可以做手術便最好,或有根治的機會,即使手術後發現有淋巴擴散或風險高,可以安排化療及放療;若病人無法做手術,需要紓緩治療,也可根據檢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如標靶治療或化療,個別病人更可考慮免疫治療。 老病人難捱刀 放療標靶控病情 譚:一個七十多歲病人是長期吸煙者,並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最近發現肺部有個細陰影,確診肺癌,雖然可手術切除。但他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大,有其他治療方法? 邱:這是常見情况。很多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不輕,確診時身體狀况不太好,要他們做大手術,切整邊肺葉挑戰很大。 在這情况下,我們會研究手術是否真的需要切除整邊肺葉,有些病人肺功能不太好但身體好,外科醫生有時可嘗試範圍較小的局部切除,也有一定功效。 若手術不可行,病人仍可考慮放射治療。新一代放射技術容許醫生在細小的範圍使用較高的輻射劑量,例如精確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過程中利用準確的X光檢查,確定腫瘤影響範圍,集中高劑量輻射,而附近如相隔一兩公分距離的輻射則減至很低。此外,M6導航刀可以追蹤腫瘤的位置,將治療對肺部的影響減至最低。 即使無法做手術或放療不太見效,病人仍可以考慮做標靶治療,即使是七八十歲的病人也能夠承受標靶治療的副作用。很多病人就算不能根治,也可以透過這些治療令病情受控,壽命維持數月甚至數年。 標靶治療 不大影響抵抗力 譚:標靶治療對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有效。標靶治療比傳統化療有什麼好處?可否取代傳統療法? 邱:標靶治療副作用相對小,而且控制效果理想。如果檢測到有相關基因並選擇適當藥物,腫瘤可以在數星期內有很好的反應,顯著減少不適徵狀,例如有病人本來很易氣促,接受標靶治療後可以回復正常生活。新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小,病人毋須住院,不大影響抵抗力,感染風險亦低,也不會有胃口差或作嘔作悶等情况。新藥的副作用相對易處理,如皮膚問題、腹瀉等。 不過,標靶治療不能取代傳統治療,如手術、化療及放療;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標靶治療只是增加治療選擇。事實上,治療肺癌需要由不同專科醫生,包括外科、胸肺科及病理學家等定期討論,為每一個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例如有些病人可能最需要手術,有些則可能需要標靶治療,亦有部分人可能需要放療及其他治療。 Read more

【了解肺癌】知多啲:煙民肺癌風險高數十倍 早戒早甩難

【明報專訊】每年有逾四千人死於肺癌,數字比大腸癌及肝癌相加還要多,如何才能預防和及早發現?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表示,吸煙是引致肺癌的主因,尤其是吸煙時間愈長、吸煙量愈多,患上肺癌的風險便愈高,更較非吸煙者高數十倍。雖然明知吸煙禍害大,但有些煙民以為吸了數十年,即使戒煙亦無助降低患癌風險便繼續吸食;但邱振中強調只要盡早戒煙或減少吸煙,都可降低患癌風險,例如有研究顯示,戒煙十五年後患肺癌風險可以減低八至九成,因此「好值得戒,戒不到都要盡量食少一點」。 (圖:勞耀全) 早期徵狀不明顯 暫無有效普查 至於檢測方面,肺癌的早期徵狀不明顯,病人發覺時可能已經擴散到骨、淋巴,無法做手術根治。邱振中說暫時沒有十分有效的普查方法,例如定期照X光肺片,可以找出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就很低,就算同時檢驗痰液中是否有癌細胞,亦不能助肺癌患者避過死亡。而數年前美國曾有研究,揀選一些高風險人士,如吸煙超過三十年、每日吸食多於一包煙的煙民,每年接受低輻射電腦掃描,這類掃描的輻射量不比照X光肺片高,但結果顯示可以減低這類高風險人士長遠死於肺癌的風險。不過,他不建議低風險人士接受掃描,因為檢查可能會有假陽性結果,導致這些人士接受很多不必要檢查及擔驚受怕。另外,邱振中說亦要考慮經濟、身體狀况等因素,最好與醫生磋商詢問意見。 Read more

【了解肺癌】肺腑之言:「冇藥落肚可以嗎?」

【明報專訊】有一個最近被診斷患上哮喘的病人,當得知只需要使用吸入式藥物時,好像有點兒不安心,彷彿覺得沒有口服或打針的藥,會不夠穩陣。 其實,吸入式藥物已經是治療氣管毛病(如哮喘和慢阻肺病)的主流治療,主要分為噴霧(aerosol)和藥粉(dry powder)兩大類,而藥粉類又有很多不同的設計。此外,還有可以供應較高藥物劑量的霧化器(nebuliser)。 直達器官——治療哮喘,不一定要靠口服藥,現時已有不少噴霧、藥粉,可噴出「微米」層次的藥物粒子直達支氣管和肺,比起口服藥更有效。(圖:陳偉文) 吸入式藥物 直達病原器官減副作用 這些藥的「輸送器」可以提供「微米」層次的藥物粒子,使它們可以直接被輸送到目的地:支氣管和肺。因此,病人需要用藥的劑量會比口服藥物大大減少,還可以大幅降低對其他器官產生的影響。由於這個緣故,使用吸入式類固醇去治療哮喘病,可以大幅度減低藥物劑量而達到治療效果,就算長期服用,副作用也因此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於可以直接去到病原器官,吸入式氣管舒張劑可以比口服藥更迅速達到止喘效果,副作用如心跳和手震亦會較輕微。 然而,由於利用這些吸入器比口服藥丸相對複雜,因此需要醫護人員教導正確使用方法。對於一些年長病人,我們還可能需要經過個別測試去選擇最適合的藥物類型,又或者配合輔助器具去使用噴霧藥物,達至最理想的效果。隨着科技日新月異,吸入器的設計亦不斷改良,除了方便病人使用,亦降低了服用藥物所需的吸力和使用的複雜程度,而且每天用藥的次數亦只會是一至兩次。當然,對於病人用藥的各方面,例如技巧和遵從指定用藥與否,醫護人員還需要定期評估和加強教育。此外,由於吸入式類固醇也可以引致口腔和喉部的局部副作用(如真菌感染和聲沙等),所以病人應在用藥後以清水潄口,減少藥物在這些地方積聚及其副作用。 我的哮喘病人在接受治療和多番指導下,終於逐漸見到病情得到改善。 文、圖: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副席、呼吸系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了解肺癌】研究:肺癌提早用免疫療法 增存活期

【明報專訊】癌症因細胞基因突變所致,患者除了接受化療及標靶藥治療外,近年亦可選擇免疫療法,即激發免疫系統的細胞對抗癌細胞,但通常在癌症第四期才使用。有研究發現,在部分肺癌患者第三期時使用免疫療法,再配合電療及化療,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17個月,較一般治療長逾11個月。腫瘤科醫生指有關發現有望在癌細胞未擴散時,提前在肺癌第三期使用免疫療法,改善患者病情。 無惡化存活期長11月 新加坡上月舉行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時,發表一項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療法「Pacific Trial」研究,該研究2014年開始進行,有713名來自26個國家、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分別為傳統治療法,即電療和化療,另一組是電療和化療外,再配合免疫療法。結果發現透過抑制癌細胞表面上的PD-L1蛋白質,可令免疫系統的T細胞再活躍起來對抗癌細胞,即用自身免疫系統抗癌。研究顯示,傳統組別完成療程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約5.6個月;而免疫療法組別則16.8個月。 專科醫生:療法有望第三期使用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少康說,免疫系統的T細胞主要對抗外來的非自身細胞,包括癌細胞,但癌細胞會藉表面的蛋白作掩飾,避過T細胞,從而生存及擴散;是次研究發現在第三期肺癌裏,抑制癌細胞的掩飾蛋白PD-L1,可再次激活T細胞對抗癌細胞。曾在東區醫院工作的陳少康指肺癌患者中,逾八成是非小細胞肺癌,過去數十年已有研究免疫療法,但近年突破較大,約兩年前首次有晚期患者在東區醫院使用;目前PD-L1只應用在第四期肺癌患者,以減輕病情惡化,是次研究結果有望在癌細胞未擴散時提前在第三期使用。陳指免疫療法因影響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亦有副作用,常見的有皮膚、內分泌失調等,亦有可致 學者:研免疫療法治鼻咽癌成效 鼻咽癌亦在研究免疫療法。中大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講座教授陳德章說,以前會抽鼻咽癌患者自身T細胞去培植,再注入身體,結果發現增加大量T細胞後,僅殺死小量癌細胞,故在1年多前與加拿大學者展開國際研究,嘗試在部分第三期鼻咽癌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再比較傳統療法,若證實免疫療法較佳,便會取代傳統療法,有關研究料明年底有結果。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