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揪出痛經原因 服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祛瘀散寒治本(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Read more

【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明報專訊】頭暈,中醫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即頭暈;輕則視物昏花,閉目即止,或感覺少許虛浮不踏實;重則天旋地轉,無法站穩,伴隨惡心嘔吐,甚至昏倒。中老年人若經常出現頭暈,病機以虛證為多,如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然而臨牀上,患者往往虛實夾雜。長者在腎虛、精血不足的基礎上,因過食肥膩、暴怒等原因而出現眩暈,在治療上不能單獨採用祛邪或補益,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明報專訊】最近一個女病人因肚痛和惡心求診,擔心自己感染了近來人人自危的流感。細問之下,應該是她三天前吃了螄蚶所致。她很奇怪地問:「已經是三天前吃的,還會有關嗎?」病人的脈象屬滑細弦,完全沒有感冒迹象,我便對她說確實與流感無關,也不是感冒菌入腸,結果她服用簡單調理腸胃的藥後,兩天就痊癒了。 ▲明報資料圖片 不同的食物,在進食後都有不同的「空窗期」,例如冷凍類食物通常在一天內就會爆發出來,至於螄蚶等海鮮,其影響可延至三天才顯現;吃火鍋,空窗期更可長達五天。因誤食引起的腸胃病症,未必會立時表現出來,有病人外遊,回港後腸胃才開始有徵狀。 進食生蠔 十天後才發病 再說一個病例,大概二十多年前,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肚痛求診,經初次治療,徵狀未能緩解;覆診時,細問下發現他之前吃了五六隻生蠔。起初,我不能確定這跟生蠔有關,因為由進食至發病相隔了快十天。在X光檢查下發現大腸中有一團氣,把部分位置阻塞,病人雖然回家服藥但仍然肚痛;再照X光,見氣泡仍在大腸內,但位置已往下移。幾天後,病人腸道內的氣泡完全消失,方才痊癒。估計氣泡可能是蠔的反應物,終於隨大便而除。這病人因為吃蠔,前後影響了差不多三十天時間,當時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事實上,有很多文獻談及腸胃中存在着許多好和壞的微生物,而且都與身體狀况息息相關;而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問題就是與脾臟相關。中醫的脾臟,可以理解為現代醫學的消化與免疫系統。上月在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和香港中西醫美容醫學學會合辦的講座中,我特別提出「脾主迎糧」,講及中醫理論中脾臟如何與身體過敏反應相關。其實,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早已指出「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意思就是脾臟能保衛身體。 脾臟如何保衛身體呢?一般中醫理解「衛」為「水谷的悍氣」,意指食物入腸之後經消化,會產生營養身體的「營氣」,同時帶動護衛體表的「衛氣」。 如果結合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為食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進食後,身體會作出反應,消化有益的,抵抗有害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一起工作,讓身體吸收好的資源。中醫學的「脾臟」,可以說包涵了吸收、消化和代謝,在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協助下,傳送營養以滋養全身。「迎糧」指的就是當迎接糧食入口時,消化、免疫、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就開始作出反應。 近來有不少學者研究腸胃吸收,或免疫系統與腸道內的變化,甚至腸道微生物的生態系統,研究成果繁多。當中最值得注意是在分辨吃進肚子的食物是好或壞。很多動物或小孩,會對不喜歡的食物作出特別反應,除了免疫反應外,神經系統亦有這種機制,藉着腸胃內環境與大腦中海馬體的神經互動而產生記憶,慢慢形成新的吸收食物運作模式。當不能排除壞的食物或雜質,腸道就不能保持健康,身體也會產生適應性的免疫記憶,表現為過敏。身體在小時候形成的特定反應,在發育後會演變出很多變化,甚至令腸胃的微生物也產生變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維持腸道免疫系統健康,就可以預防過敏,避免產生易激或發炎的徵狀。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