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只說「唔係啩」、「諗多咗」 無助打消負面念頭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出現學生輕生個案,引發社會關注。每個個案背景和所面對問題都不盡相同,沒有周全的解決公式。不過,家長或許可透過平日留意子女一言一行,嘗試及早找出端倪加以防範。 Read more

e代精神:政府防疫措施 過多還是不足?

民主社會崇尚多元價值,民意分歧屬正常現象。以美國為例子,最近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一項調查報告,研究美國人對抗疫認真程度的看法,發現有三成受訪者認為全國各地民眾反應過激,同時又有四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不足。面對不同的聲音,政府不論是把所有資源放到抗疫戰場上,或是審慎地考量社會長遠發展之可持續性而控制開支,當中如何平衡各方持份者,從來是棘手的政治難題。 Read more

e代精神:應對疫戰 先要戰勝恐慌

新型肺炎疫情日益嚴重,媒體報道的,都離不開一些負面消息。在這樣的氛圍下,普羅市民在心理上承受極沉重的壓力。一方面需要為糧食口罩等物資短缺而擔心,另一方面又憂慮經濟下滑導致就業不保。常人尚且寢食難安,對於一些弱勢群組、情緒上較為脆弱的人士,又或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他們可能因為對疫情感到無力而更受困擾,可能擔心自己會因而喪命,以致出現茶飯不思、徹夜失眠、精神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思想不能集中、腦海裏經常盤旋着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等情况。當他們出現這現象,其實已經踏入了恐慌性情緒。 Read more

e代精神:孤獨傷身=日吸15支煙?

【明報專訊】科技日益進步,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和手機發展迅速,社交網絡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偏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愈來愈遠。2018年有大型普查顯示,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感覺與別人疏離,更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偶爾感覺到極孤獨,結果比十多年前之同樣研究為差。更有研究指出,孤獨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堪比每日吸15支煙。 Read more

e代精神:集體歇斯底里

上世紀初,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創傷會在人的潛意識裏,造成某種心理「情意結」。所謂情意結,是指藏在人的心理狀態中,一種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即使相隔多年,只要有任何資訊出現或提示,哪怕是極少的相關度甚或是牽強的解讀,都可能觸發極端情緒和行為。這些情緒和行為有時可以是一股正面推動力,比如童年時受虐待,長大後對受欺凌的事情特別關注,最後投身相關社會工作,這些情意結便是正面。當然,當情意結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曾經受傷害的人,長大後把負面經歷發泄在別人身上,這便是心理病。 Read more

e代精神:網絡欺凌風盛 如何自保?

【明報專訊】近日再有知名韓星不幸自殺,事件再次引起大眾對網絡欺凌的關注。 網絡虛擬世界瞬息萬變,人人跟紅頂白,比現實更世態炎涼。有人敢於活出自我,逕自走偏鋒,不守世俗遊戲規則,卻得不到認同,遭遇一沉百踩,被網絡欺凌 Read more

e代精神:爆粗新一代

【明報專訊】傳統以為,粵語粗口因其內容及性質,總令人聯想起教育水平較低之低下階層男士。可是潮流在變,近日在電視或網上直播遊行示威情况,都不乏群情洶湧的參與者,以粗口指罵,吶喊帶粗口的口號、唱粗口歌,以至眾多改圖、街招、高舉紙牌及遊行人士衣服都印有粗口字句,而當中更不乏年輕女性。 Read more

e代精神︰自殺有迹可尋(二)

【明報專訊】上回談到,自殺往往有迹可尋。可是當發現身邊的人有輕生念頭時,應該如何伸出援手呢?研究指出,面對有自殺意圖的人,如果處理手法不恰當,可能會為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心理傷害。可是如果不及時處理,又或許會錯過了能夠挽救的關鍵時刻。因此,專家都建議大眾認識處理危急心理事件的基本手法。 當發現有人有尋死的計劃或行為時,應首先確定自己是處於一個安全的處境,千萬不要冒險救人,並且盡快尋求支援,包括報警。 在確保自身安全之後,可以嘗試用平靜的聲線,先向當事人打個招呼,然後介紹自己。其實當一個人走到自殺的絕路,他的世界通常已經跟現實脫軌;而身邊出現一個關心他的人,情况就可能等同於黑暗中打開的一道門,給他死亡以外的一個新方向。 在開始接觸當事人的時候,大聲呼喝和身體接觸都有可能引起當事人過度的反應,要小心避免。可以嘗試輕聲問問當事人渴不渴、冷不冷、餓不餓,有時提供一杯清水、一件外套、一塊餅乾,都可以把處於情緒混亂狀態下的人拉回現實。 勿妄下意見 忌用激將法 建立初步關係之後,可以鼓勵當事人跟你談談他的困擾。傾聽時要表現出接納和關懷的態度,絕對不要強迫當事人說他不想談論的事情,也不要妄下意見。即使自己有過跟當事人類似的經歷,也不要大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始終每個人的問題都不同,太多意見只會令當事人感到更混亂、更不被理解。 在危急關頭的時候,最有用的意見就是把當事人帶回現實的意見,例如對危坐高樓的人,可以提議他坐回室內一點、靠近你一點、好讓他感覺舒服一點;又例如建議他接觸一下掛心的人,把他由孤立帶回人群。藉着這些技巧,希望能夠減低當事人的求死意念,亦可拖延一點時間,等待救兵支援。 記緊在接觸有自殺意圖的人時,不要使用激將法,質疑他是在引人注意。不要跟當事人爭論自殺的對錯,也不要輕率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這些處理危急事件的手法,並不等同心理治療,在解除了即時的危機之後,當事人有必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和精神科治療。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e代精神:恐怖優先座

【明報專訊】乘搭港鐵已成為了大部分香港人每天的習慣。甫走進車廂,總會看到那大型紅色標示下的「優先座」。本來這措施好比長者乘車優惠,推動社會禮讓文化,乃作為大企業應當肩負起的社會責任。然而,有時即使車廂多擁擠,仍屢見有丟空的優先座。 懸空優先座如捕獸器 港鐵把座位定名為優先座(Priority seat),意思是當遇到老弱婦孺等有需要的人士,應當給予優先使用。但現實裏,這個「優先使用」卻變成了「僅供使用」。乍看今天社會,瀰漫着一種「道德被迫害妄想症」,一旦體魄健全的人坐上了優先座,就得備受道德譴責。輕則被藐視或當眾指罵,嚴重者或許會被拍片放到網上公審。 仗靠恫嚇而換來的道德,其實是一種妄想,一種偏執。這種虛偽的禮儀本身沒令人變得更美好,而只是陷入害怕被指摘的消極恐懼。表面上是天經地義的讓座行為,說穿了只是很多人因為害怕責難與懲罰,進而寧願採取被動式放棄。究竟是道德開始淪亡,抑或是因為手機所賦予個人的權力過大,讓每個人都隨便成為判官,確實值得深思。而面對有座位沒人坐,更可怕的是伴隨而來對人性黑暗面的聯想:我不去坐,便不會被看成是自私;但我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可別奢想佔有;甚或是,把那懸空的座位看成捕獸器,等待下一個社會敗類的出現;然後就可以在潛意識中保衛自尊,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認為這社會充斥着沒文化的人,自己是僅有保留有優良傳統的極少數…… 設立優先座是種悲哀 誠然,從消極的角度看,優先座的設立實在是種悲哀,就像是一種控訴,我們的社會裏關愛着實非常匱乏。在個人主義抬頭的今天,見識過列車開門的一刻互相廝殺爭位的盛况,便明白每個人只計較付了一樣的車資,能否換來均等甚至超值的權利,亦唯有靠明確標記作溫馨提示,才能保護弱小。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社會,就算車廂內不特別劃定優先座,大家亦應該自動自覺,讓座予有需要人士。若每個香港人都有體諒別人的胸襟,相信坐着的那位比自己更需要座位——那怕是懷了寶寶數星期,新穿的鞋子夾腳,又或只是一刻的疲累,只是從外表看不出而已;而當自己真正有需要時,更能有向別人提出要求讓座的那份信任,深信對方會理所當然地體諒,這樣的社會才會有真正的關愛,世界才會變得和諧共融。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e代精神:「藍鯨」襲孩子 築牆有用嗎?

【明報專訊】最近很多自殺個案,甚至自殘遊戲的興起,委實令人惋惜。面對日新月異的媒體、百家爭鳴的論壇、鋪天蓋地的報道,很多家長都頭痛如何把資訊篩選過濾,避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耳濡目染下盲目跟從。即使把手機收起,拔掉網絡,一刀切的把新聞封鎖,是否就能夠保護孩子,免受不良風氣所影響? 要探討兒童自殺問題,必先要了解他們對死亡的看法。一般五歲以前,死亡對兒童的意義只是分離,而非永遠失去,甚至是可逆轉的。到了五至九歲,兒童開始自己構建死亡的概念,對死亡的理解出現比較個人的看法,擁有自己對人死後的見解。十二歲之前,一般兒童已明白死亡與軀體的關係,死亡帶有永遠的意味,概念上漸漸貼近事實。而到了十二歲以後,青少年面對真正的死亡概念,開始對世界有不安全的意識,認識到世上的危險是不受一己所控制的,有時甚至開始害怕生命會受到威脅。 明白兒童的想法,便能代入他們的角度去理解自殺。任何年紀的孩子都會經歷悲傷情緒,但即使多絕望,年紀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明白什麼是死亡,更遑論自殺的意義;以至小五六的學生,偶爾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極其量只是輕率的模仿,不懂生死乃茲事體大,缺乏輕重之權衡。到了中學階段,壓力與責任漸漸增加,思想開始複雜。反倒是媒體的煽情渲染,令一些徘徊絕望崩潰邊緣的青少年,放下最後心理防線;甚或是受到朋輩的慫恿、網上留言的唆使、榮耀感的作祟等,令他們愈是懼怕愈要逞強,最終踏上不歸路。 趁機灌輸正確觀念 今天的信息、貼圖、視頻、網絡直播,俯拾皆是,作為家長要滴水不漏的新聞封鎖根本是掩耳盜鈴,防不勝防。對於一些圖文並茂的炒作宣傳,家長當然要嗤之以鼻;但即使面對事實報道,亦不能閃縮避忌,必須積極應對,趁機向子女灌輸正確觀念,解釋自殺解決不了問題之餘,更會留給活着的人無比哀痛。從小培養孩子堅定的自我價值,不輕蔑他們的煩惱,認真聆聽他們傾訴心事;更要讓他們明白人生並不等於無止境追求榮華富貴、豐衣足食,而是在乎參與和實踐、探索和開拓生命的未知,學會欣賞及分享,生命才懂得珍惜,才不枉過。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按:《藍鯨挑戰》是俄羅斯社交網站興起遊戲,陸續傳至世界各地,遊戲要求參與者在五十天內完成各種自殘任務,引起各界關注)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