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40歲後肌肉流失 平衡力反應變差 young old防跌3招鍛煉下肢

【明報專訊】防跌意識、防跌運動很重要。人到young old(初老),神經系統速度轉慢,尤其40歲後,支撐身體的重要肌肉開始流失,肌肉開始鬆弛,平衡力轉弱。但有多少young old會在意這些變化,適時準備呢?不少Young old的生活仍然活躍,日程精彩:友儕結伴行山,閨密逛商場雞啄唔斷,走路時眼不離手機。如此分心,一個不留神,就很容易跌倒受傷!防跌是young old的必修科,以下有「防跌3招」,教練說只要勤加練習,平衡力定會提升。 40歲後失肌 平衡反應變差 young old要防跌 連日來天氣真是壞透,密不透風,翳焗難耐,氣壓奇低,簡直就像活在一個氣炸鍋內。不單人感到窒息,相信連個天也好像閉氣待發,隨時作勢咆哮。執筆前一晚,突然飛來一大群「大水蟻」。門窗雖然已裝上蚊網,但也抵擋不了牠們。當眼見幾隻大水蟻竟然飛透紗窗掉進熱湯內時,我便知道要下雨。果然,翌日起來,黑黑沉沉,天好像從未曾亮過,整天夾雜雷聲和暴雨。 當準備出門時,天文台已發出黃色暴雨警告。由於職責所在,不能不外出,我唯有盡量小心開車。沿途暴雨像密集的水箭一支一支直射擋風玻璃,水撥已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前面景象仍然是模糊不清。若要前行,只能認清方向,加倍小心。收音機傳來廣播人對駕駛者體貼的叮囑:「天氣惡劣,要小心駕駛。要與前車保持距離,一定要留意燈號,切勿超速,小心地滑。」 相關文章:【Young Old健康】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小心跌一跤扭傷骨折 跌倒與平衡力有關 是的,小心地滑啊!千萬別掉以輕心,因為一個不留神,很容易會滑倒受傷。因此,「小心地滑」確是一個應景的忠告。最近我接到數宗因跌倒受傷的病人,他們多是我輩young old。老同學Ricky退休後1個月,返大學探舊同事途中在梯間摔倒,扭傷腳踝、撞傷了頭,要住院個多月才能康復。病人女兒在屋苑平台差錯腳,跌了一跤、腳骨骨折,不能陪媽媽來診所覆診。至於翠絲的情况更糟糕,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 翠絲母親去年尾意外跌倒,出院後的生活要依賴他人照顧。由於外傭遲遲未能到港,翠絲要一邊上班,一邊扛起照顧母親的重責。幸好丈夫老余剛退休,當起「一家煮夫」、「大小家務執事」及「輪椅操作員」,翠絲才能勉強挺過這段漫長的「外傭真空期」。不過,正當僱傭中介公司通知翠絲,外傭聘任快有眉目,她卻在街上好端端的跌了一跤。 翠絲無奈地說:「在急症室等了6小時才見到醫生。醫生說:我的腳骨折,不可以受力,不能走動,要坐輪椅,批出兩個月病假。」她續問:「福哥,我為何會無端端跌倒?」 跌倒與平衡有很大關連。平衡力必須依賴一套完整的神經系統,足部知覺神經,感應下肢關節,經神經線傳至脊骨中樞神經,再傳至腦袋,發出指令。還要依賴視覺神經、內耳神經、脊椎神經、中樞神經等系統不斷協調,才可保持平衡。平衡系統一般在2歲開始發展,直至10、20歲為巔峰期。巔峰一過,各種機能都會隨歲月慢慢退化。 50歲開始 身體重心擺動大 40歲後,支撐身體的重要肌肉,如身軀核心肌肉、大腿肌肉會開始流失。肌肉一經流失,平衡反應便會變差。下肢關節,包括膝關節、足部關節,亦會隨歲月而退化。當關節活動能力減弱、轉動範圍變窄,跌倒風險便自然增加。研究發現:從50歲開始,身體重心擺動幅度大,跌倒風險會較年輕時幾何級數地增加。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因此,說得殘忍一點,跌倒多是年齡惹的禍。 「哼!聽你這麼說,我更氣憤。我不是很老!」翠絲不忿地說。 沒錯,翠絲不算很老,最多只是young old。不過人到初老,神經系統傳導速度轉慢,感官靈敏度相對遲緩,機能反應當然亦已下降。肌肉開始鬆弛,平衡能力明顯會轉弱。事實如此,但有多少young old會在意這些變化,並適時準備和適應呢? Young old的生活仍然活躍、步伐緊密、日程精彩。友儕三五成群,結伴行山;閨密同逛商場,東張西望,邊行邊說,雞啄唔斷;就算獨自上街,無論在車廂內、在步行中,也分秒必爭,眼不離手機、追蹤每刻變幻的資訊,甚至邊行邊覆WhatsApp。我有好友更會一邊駕駛,一邊開視像會議呢!試問一下,如此分心,young old又怎能不「出事」呢? 「既然如此,你有何武林秘笈可供參考?」翠絲問。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3招練下肢 增身體穩定度 防跌是young old的必修科啊!課程並不複雜。首先,我們做任何舉動也不可掉以輕心,要提高專注力,不可一心二用。就算是走路、上落樓梯、起身站立、踏進浴缸等平常不過的舉動,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專心地去做。我們更要認清自己身體的改變,凡事要量力而為。縱使心態可常保年經,畢竟身體狀態漸進初老。所以,一切爬高爬低、上山下海、左兼右顧、multi-tasking等高難度操作,一定要多加留意。 其次,提升平衡能力,肌肉訓練亦是young old必要多做的功課。持續的訓練可減慢平衡力下降速度。若不想跌倒,我們便要多下工夫,勤做下肢運動,如耍太極、跳健康舞、扶着泳池邊踢腿、拉筋等。不過,就個人而言,健身訓練對我至為受用。早於10多年前,一直熱中的羽毛球也要停止,因為我正面對肌肉流失的問題。我意識到要鍛煉肌肉和平衡力了。在朋友介紹下,每星期都跟教練上健身課。教練Ken sir根據我當天身體狀况,設計不同肌肉組別訓練;經常鍛煉的有背肌、四頭肌、腹肌和胸肌。至於平衡力訓練,更是每堂必不可少。 記得有一次,我邀請Ken sir為幾個退休好友辦了一個防跌午餐工作坊,席間他示範及解說以下「防跌3招」: 1.單腿抬膝 作用:提升足踝關節的反應和穩定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收腹,保持腰背挺直;右膝提起至90度,維持15至30秒。左右腳交替訓練為1組,練習2至3組 2.單腿畫弧 作用:透過擺動腿部,改變身體重心,鍛煉身體活動時的穩定度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收腹,保持腰背挺直;右腳提起,以腳尖由前方12點開始,向外畫弧形至3點方向,停留3至5秒,返回12點方向,再停留3至5秒,畫弧1分鐘。左右腳交替訓練為1組,每次練習2至3組 3.跨步抬膝 作用:強化大腿力量,同時改善肌肉、神經系統的反應及協調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挺胸收腹;抬起右腳,重心向前移動,跨步下蹲後,重心向後移動,右腳用力蹬,隨後快速抬高右膝,重複12至15下。左右腳交替訓練為1組,每次練習2至3組 Ken sir告知只要勤加練習,平衡力一定會提升。因此,我將以上「3招秘笈」全數傳了給翠絲。希望她在康復後能多加鍛煉。作為young old,身體雖然開始退化,但只要能保持樂觀心態、注意健康飲食、經常運動健身、定期接受身體檢查,相信我們的老化速度必定會遲緩,下半場人生必定會精彩。 除此,注意平衡、小心地滑亦很重要!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明報專訊】看看手部,在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anatomical-snuffbox)。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個位置吸食而得名,而這個位置之下,正正是8塊腕骨中最容易受傷的舟骨(scaphoid)。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了求醫,甚至在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常見跌倒手撐地受傷-舟骨是手腕裏8塊腕骨之一,因為形狀似一條船,所以名為舟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之間的橋樑,支撐和帶動兩排腕骨的運動。同時,舟骨也是眾多腕骨中最容易受傷。 Read more

韌帶受損|姿治通鑑:拗柴後無痛 等於康復?

【明報專訊】足踝扭傷十分常見,在凹凸不平路面上走路及跑步,巴士煞車時站立不穩,運動時着地失誤等原因,都可以令足踝外側韌帶過度伸展和拉傷,俗稱「拗柴」。若是一級輕微撕裂,一般兩星期便能復元;二至三級較嚴重撕裂,除了韌帶受損,腳眼附近位置會瘀腫發熱,亦有可能出現關節移位、腓骨或第五指骨骨折,或需石膏固定及拐杖助行,復康時間將長達8星期甚至更長。 Read more

姿治通鑑:蛙泳防傷 先扮「蟹」學「蛤」

【明報專訊】游泳是老少咸宜的運動,無論是競賽還是日常健體,以至復康訓練,不少人都會選擇游泳。而任何運動也存在受傷風險,游泳也不例外,當中自由泳、背泳和蝶泳的傷患主要在肩膀、頸部和下背;蛙泳則以背部和膝部為主。 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應先做好保護措施,以減低受傷風險。受傷時應該游泳嗎?泳姿又會否加劇傷患?其實運動強度和泳姿要求都會大大增加受傷風險,重複錯誤動作更易造成勞損或加劇痛症。 以中等強度蛙泳的下肢動作為例,蛙泳泳姿主要分為兩階段:推進階段和恢復階段。推進時,下肢外撐以臀部肌群和大腿後方的膕繩肌把髖關節撐開,而四頭肌則把膝關節伸展開,髖和膝關節並不會完全伸直。恢復階段時,小腿肌群把腳踝伸直,臀部和大腿內收肌肉把雙腳合上,下肢關節完全伸直;及後髖和膝關節屈曲以作準備。 蛙泳易傷內側膝關節 蛙泳主要傷患為內側膝關節疼痛,因泳式包含髖關節內收,內膝關節壓力增加,若四頭肌內側肌與外側肌力量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致膝內翻。此外,曾經患有膝內側韌帶傷患者,膝關節內側肌力較弱,更容易引發內側膝關節疼痛。因此,多鍛煉臀中肌和臀小肌的運動(例如蟹步和蛤式),有助增強髖關節外展幅度與力量,以減低膝內翻程度。 除了下肢鍛煉,軀幹穩定度對蛙泳也非常重要,故穩定的核心肌肉不可或缺,以連接和配合上下肢肌肉運動。部分人游泳時,呼吸會過度依賴背部往後伸展把頭抬起,此舉會增加下背勞損;而髖關節過大或過小的旋轉幅度,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組織磨蝕或副韌帶扭傷,產生疼痛。 文:陳銳庭(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運動治療師(英國運動治療師學會認證))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No pain no gain 成大錯 忍痛跑 骨都裂!

【明報專訊】跑步熱近年席捲全城,「跑友」大軍日益壯大。愛上運動看來百利而無一害,但凡事一旦過火就易招損,有狂熱跑友不顧天氣、不理痛傷堅持跑步,臨近馬拉松賽更加強操練備戰,深信no pain no gain。 骨科專科醫生提醒,若不正視身體警號,忍痛繼續跑,影響比賽表現之餘,骨骼長期勞損,沒有足夠時間修復,可導致骨折,甚至移位,隨時斷送跑步生涯。 ▲thanakornsra@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楊: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長跑磨損不止傷膝? 問:長跑真的傷膝嗎? 鄭:長跑引致的骨科傷患,最多人擔心膝關節受損。其實骨科關注的不止關節,而是包括骨骼、關節和軟組織等整套系統。所以,醫生會留意關節、骨骼、韌帶有沒有出現問題。與此同時,運動引起的傷患可分急性和慢性兩類,除了運動時跌倒這類急性創傷外,亦要注意在長期訓練中引起的慢性傷患,如軟骨磨損。 楊:長跑傷患不止跟關節有關,最近有報告指出,大部分長跑受傷的人,患處集中在膝以下位置,包括膝蓋、腳跟、足底等,而最常見是韌帶和肌腱的勞損,例如阿基里斯腱發炎和足底筋膜炎。 另外,不少長跑者的小腿內側疼痛,有可能是患上脛痛症候群,又稱內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成因是脛骨連接着小腿肌肉群,反覆跑步時肌肉收縮,不斷拉扯骨膜導致發炎,屬勞損性創傷,需要休息才可康復,若不加理會,嚴重可致疲勞性骨折。 ■拗柴消腫≠痊癒? 問:忍得到痛即不是太傷,食粒消炎止痛藥就繼續跑? 楊:很多跑手都抱持no pain no gain的觀念,忽略身體向自己發出的警號。其實身體痛楚時,就應停下休息,適量拉筋;如果痛楚持續,更應及早求醫。 例如「拗柴」,即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同時又最常被忽視的急性運動傷患。踝關節位於脛骨、腓骨和距骨之間,跑友常會拗柴,影響此關節外圍的軟組織。有研究指逾五成人拗柴後不會求醫,而是待它自行消腫。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若不好好處理,有三成人會出現併發症,例如踝關節不穩定,俗稱「慣性拗柴」,患者會在扭傷「痊癒」後,重複扭傷。而嚴重拗柴可能出現骨折、韌帶或軟骨損傷,需要手術治療。所以不要以為消了腫,不再疼痛就無事,「拗柴」不容小覷。 另一個例子是足底筋膜炎,也是困擾很多跑友的傷患。典型病徵是早上起牀時或剛起跑時疼痛,又或跑步途中痛楚,痛點通常出現在腳跟位置。足底筋膜有承托足弓的重要功能,發炎導致其疼痛和僵硬,屬勞損性筋膜發炎。 有一個病人參加全馬比賽(約42公里),每次跑到差不多10公里,腳跟便痛楚,他以為休息一下就會痊癒,但之後發現問題持續,嚴重影響比賽表現,因而求醫。其後,確診患上足底筋膜炎,透過口服和注射藥物,加上物理治療,病情顯著改善。透過此案例,希望跑步人士了解腳底疼痛需要求醫,假如確診足底筋膜炎,大部分情况可以用非手術的治療改善病情。不過,有小部分病人治療後,痛症仍持續,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就要考慮手術鬆解部分筋膜。 ▲加快復元——跑友可透過交叉訓練如游泳,加速傷患復元。(torwai@iStockphoto,設計圖片) ■quick fix 只是「死頂」? 問:忍痛跑,比賽後才求醫也無傷大雅? 楊:去年有病人報名參加日本一個馬拉松賽,她來見我時說:「醫生我一定要去跑,雖然我現在很痛,請你盡快幫我搞定它。」這個病人平日十分注重健康,不時跑步,但在比賽前四星期開始加強操練,由平時一星期跑兩次,增加至一星期五至六次,慢慢腳面出現疼痛,患處受壓時更有不尋常痛楚。經檢查後,發現她的腳掌第二蹠骨有一條細微裂痕,確診為疲勞性骨折。 這類骨折以往稱作行軍性骨折(march fracture),是由於骨骼長期勞損,而身體沒有足夠時間修復導致骨折。若繼續跑步,患處會持續受力,可能會深化骨折,甚至導致骨折移位,需要手術復位和固定。該名病人最終放棄比賽,接受石膏固定治療。 因此,大家要摒除no pain no gain的觀念,正視身體發出的警號,而且在參加馬拉松這類講求耐力的運動前,應盡早準備,亦切勿盲目跟隨別人的訓練計劃,量力而為,以免得不償失。 鄭:很多人準備重要比賽時,受傷了都希望quick fix,例如打消炎針,務求盡快「解決」問題,但其實quick fix只是暫時止痛,好讓身體繼續活動,只是「死頂」。大家毋忘初衷,想想最初為何開始跑步,為了消閒、強身健體,未必需要「死頂」繼續跑。 另外,跑步人士應視乎個人健康狀况,參加馬拉松比賽前找醫生檢查。例如,心臟病患者和心臟病患的高危人士,亦即有以下高風險因素:男性、40歲以上、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吸煙、肥胖,以及有心臟病紀錄的人應請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此外,患有呼吸系統毛病,如哮喘、慢阻肺病也需多加留意。 跑步是很好的運動,但對身體要求頗高,練跑或比賽時緊記適可而止,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 ■停跑點練心肺? 問:受傷後要休息,此段期間需完全停止運動嗎? 楊:受傷後休息是無可避免的,以足底筋膜炎為例,一般輕微情况,建議休息兩個星期,但如果情况較嚴重,就需要休息六個星期。不少人擔心完全停止練習,會令心肺功能衰退,因此現今的運動醫學主張病人可做交叉訓練,投入跑步以外的運動,如游泳、踏單車,保持鍛煉心肺功能。病人透過改變運動模式,再配合藥物消炎及物理治療,可加速復元。 ▲(賴俊傑攝)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正筋正骨:「重手法推按」或好心做壞事

根據筆者的臨牀經驗,發現不少香港市民誤以為骨科只醫「骨」,但實際上骨科也治「筋」。畢竟筋骨是唇齒相依的:生理上,筋有賴於骨的支撐,骨有賴於筋的保護和維繫穩定性,筋骨互相提供營養並共同參與新陳代謝。正如《黃帝內經》記載,「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病理上,傷筋動骨,傷骨動筋。如果把筋傷科、骨傷科和骨科統稱為「筋骨科」,或可減少誤解。通識上,本欄取名為「正筋正骨」,既希望借此良好平台糾正一些對筋骨認知上的錯誤觀念,亦希望探索糾正筋歪及骨關節移位等規範療法。之前曾剖析過正骨觀念,今期開始分享正筋常識。 中醫骨科等不同臨牀學科都經常用手法「正筋」,但是不同學科的學習背景不同,對手法分類、作用原理、適應證、手法力度和手法療程的理解有所不同,治療往往出現不同效果。屬於手法適應證,即使手法不完全相同,只要應用恰當,也可收到異曲同工之良效;但如果所受的筋傷不屬於手法適應證、手法不標準、標準手法次數過多或並非單一手法可以除病時,都可能延誤病情。以下通過指出正筋手法誤區、揭開筋傷真相分析手法誤區,希望引導筋傷病人盡快走出手法誤區,步入手法正路。 瘀腫以為「散瘀」 或演變「風濕」 治療筋傷的理筋手法和中醫整脊手法,有時會在無意之中被誤用了。中國民間經常聽到一種古老的傳說,當筋受傷之後,必然有瘀血,必須用重的理筋手法推按,瘀血才會散。有時筋傷本來沒有瘀腫,重手法之後第二天出現瘀腫,經常被誤解為「瘀血散了出來」,但實情是可能被推腫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千篇一律地運用重手法,其後果不僅增加病人病苦,而且可能傷上加傷、復元慢,甚至產生併發症或後遺症,新傷演變為日後轉天氣痛的所謂「風濕」和舊患。 民間還有另一種值得商榷的療法,把中醫整脊手法當作紓緩痛楚的例牌方法;其實,即使是規範的中醫整脊手法,也必須安全第一,中病即止,更不宜作為保健手法,以免導致出現韌帶鬆弛、椎間盤受傷或習慣性關節錯位等手法副作用。 治療舊患勞損可相對重手 民間狹義的筋,通常是指豬、牛、鹿蹄筋,中醫廣義的筋包括皮膚、皮下筋膜、肌肉、骨膜、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半月板、周圍神經和血管等軟組識。在四肢範疇裏,除了骨骼,其餘部分都屬於筋。中醫的筋相當於西醫的軟組織,所以筋傷又稱軟組織損傷。急性筋傷的真相,實際上是指皮膚損傷或皮下的筋損傷。當肉眼看得到的皮膚損傷出血,相信大家都不會每日用重手法推按;當皮下其他的筋損傷時,如果肉眼從表面看到瘀腫,暗示皮下的筋已經損傷出血,所以絕不適合再以重手法按壓。由此可見,治療皮下筋傷,必須盡快走出「重手法推按」這個誤區,以免好心做壞事。不過,對於舊患或勞損等慢性筋傷,手法可以相對重一點,但重手法也應該有個度。那麼,治療急性或慢性筋傷,如何應用正筋手法才算是有度的正路手法呢?下回分解。 文:吳思團(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註冊骨傷科醫師)

Read more

知多啲:扭傷即時冷敷減腫脹

【明報專訊】退化性關節炎涉及勞損和舊患,前者可由日常生活入手,減少相同部位的重複動作;而運動傷患多涉及意外,如不幸受傷,應如何處理才能減少日後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梁澤祺表示需從即時處理及復康運動兩方面入手,「如果關節扭傷,第一時間應該冷敷傷患處,之後立即包紮受傷關節,減少關節出現腫脹的情况。由於關節腫脹會影響活動時間及幅度,進而加重肌肉萎縮問題,引致退化性關節炎。當受傷關節的紅、腫、熱、痛消退,便應該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練習簡單運動,提升受傷關節的活動幅度、靈敏度,以及肌肉強度,回復到受傷前的狀態,才可開始做高強度運動」。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