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乳癌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過去20、3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更加有倍增趨勢。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也是婦女癌症致死的第三號殺手。時至今日,香港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被診斷出乳癌。跟絕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香港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而大概每14名婦女中就有1人患上乳癌。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滿40歲無病徵女士 每兩年乳癌普查 要對抗乳癌對婦女以至整個社會的威脅,我們提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科技進步及更多治療選擇,令乳癌的治癒率提高。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都相當高,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或化療的機率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而定期檢查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鼓勵40歲以上女士參與乳癌普查計劃,即使沒有病徵都應該每約兩年接受定期檢查。乳癌普查一般包括醫生臨牀觸診及乳房X光造影,而由於亞洲婦女乳腺組織多較密集,3D乳房X光造影再配合超聲波掃描能夠更有效檢測出早期乳房病變。如果普查有異常狀况,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程序。 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掃描,都是常用的乳房影像檢查方法,各有自己的功用跟角色;醫生會按女士的年齡、病徵、檢查目的等選擇。兩者多數有互相補足的作用;某些女士只需接受其中一種檢查,某些則要加照又或是多於一種檢查,絕不表示做了一種就毋須做第二種。 超聲波 X光檢查 不是二揀一 雖然本港八成乳癌患者均是40歲以上,可是並非年輕就絕對不會患病。再者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高危因素,所以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知道它們的外觀和質感,當發現有任何變化時,例如持續的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等,就能及早察覺及求醫。 日理萬機的你,即將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嗎?需要你關心操勞、花上心神時間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你有考慮過要包括「她們」麼?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乳癌篩查報告異常=患上癌症?

【明報專訊】林太和朋友梁小姐在同一天接受乳癌篩查後,一併收到電話通知,要求她們回中心跟進。兩人都並非首次檢查,但之前每次都直接收到評定為良性的報告,因此對於這突如其來的通知,她們感到忐忑不安。 到了覆診當天,林太獲悉她的檢查結果為「懷疑惡性發現」,因此會被安排做乳房抽組織檢查,而梁小姐的檢查結果為「可能良性發現」,因此需要在半年後到中心再做乳房超聲波。林太在抽取組織化驗後,更需要接受切除活檢(excisional biopsy),即是用手術移除病變部位,再做切片檢查;幸好結果並非惡性,但是屬於高風險病變,將來要緊密地跟進。另外梁小姐經過兩年間幾次覆照後,證實在超聲波發現的乳房陰影沒有變化,最終評定為良性。 懷疑惡性發現 需抽組織檢查 乳癌篩查包括臨牀檢查和乳房造影,有需要時更要利用超聲波甚至磁力共振對懷疑病變之處作進一步研究。現時香港很多提供乳癌篩查服務的放射科醫生,都採用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定下對乳房影像評級的準則,即乳房影像報告與資料系統(BI-RADS)或其他類似的評級系統。如檢測結果被評級為「正常或良性」,女士只要定期檢查便可;如結果被評定為「可能良性發現」,便需要做短期覆照;假如結果被評定為「懷疑惡性發現」,則需要考慮做抽取組織檢查。 從臨牀、乳房造影、超聲波或磁力共振檢查中被判斷為懷疑惡性發現的病變,在抽取組織後會送往病理化驗,結果可分為「良性」、「高危病變或有惡性傾向」、「惡性」3種。在盡可能的情况下,放射科醫生會與臨牀醫生就乳房影像的檢查結果商討,判斷病理報告與影像上的懷疑是否脗合,從而決定下一步跟進方向。例如乳房影像十分可疑,但病理報告屬於良性,在研討過後,醫生會決定有無需要抽取更多組織來化驗,例如用真空抽吸方法抽取較大範圍的組織,或是切除活檢。 如果病理報告顯示「惡性」,臨牀醫生便會接手跟進治療。方法包括手術、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藥物和化療。手術包括局部或全乳房切除,淋巴切除及乳房重整等等。化療主要分為手術前「導性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及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adjuvant chemotherapy)兩種。治療方法林林總總,需要視乎腫瘤大小、位置、種類、基因特性及病人個人因素等而定,所以每一個案都需要由放射科、外科、腫瘤科甚至整形外科醫生一起制定治療方案,才能達至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文:吳詠淇(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副顧問醫生) Read more

【了解乳癌】不用「夾胸」 每月戴一次 iTBra無痛篩查乳腺癌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乳腺癌每年新症數目由1988年的1029宗,升至2014年的3883宗,而發病率由1988年每10萬人有37名患者,升至2014年的53.2名患者,升幅之高,令不少女性更關注問題。 發現癌症愈早愈好,坊間有不少檢查乳癌的方法,除了自行按壓,亦有乳房造影、超聲波及三維X光造影等檢查,但全部都需要對乳房按壓,令女士感到尷尬與不適。最近初創公司Cyrcadia Health,便設計一款能檢測乳房組織變化的iTBra,只需放在胸圍內便能檢測,而且每月只需戴一次,免尷尬又省時。 香港婦女患上乳腺癌的風險高,其中40至55歲屬高危人士,需定期接受乳房檢查。不過,自行按壓測試未必準確,而做乳房造影又要「夾胸」,過程中或會引致尷尬與不適,對於部分女士,未必是最佳的檢查方法。Cyrcadia Health行政總裁羅毅(Rob Royea)表示,為了提高準確度及減少不良感覺,於是開發iTBra。「雖然現時不少方法可以篩查出早期乳腺癌患者,但大部分都要去診所或醫院才能進行;加上過程中需要擠壓胸部,的確會減低女性檢查的意欲。如果能夠安坐家中,又毋須按壓胸部便可檢測,檢查動力便會增加。」 4D偵測體溫、新陳代謝變化 iTBra的檢測原理,主要是採用4D形式進行,「所謂4D,就是在3D立體檢測之下,再加上時間因素。而iTBra最大特點,並非直接偵測用家有沒有癌細胞或腫瘤,而是檢測體溫。只要用家將產品放入胸圍內即可,每邊分別有8個感應器,偵測乳房溫度及新陳代謝的變化,再將數據經藍牙傳至手機,以雲端伺服器對比數據,分辨是正常體溫還是異變體溫。如發現數據與乳腺癌早期患者相同,便會通知你去看醫生」。使用者或會擔心﹕是否需要長期戴住iTBra才能檢測?羅毅解釋每月只需使用一次,每次大約戴2至12小時即可,比去診所或醫院檢查更省時。 與兩大學合作申請醫學認證 羅毅指出,由於需要用到乳腺癌患者的數據對比,所以數據愈多便愈準。「五年前公司已在美國矽谷與當地醫院合作,取得自1989年至今的乳腺癌患者溫度變化數據,同時進行臨牀實驗,以蒐集更多數據。」美國的臨牀實驗數據又是否適用於亞洲人身上?「其實在矽谷的臨牀測試,逾七成都是華裔人士,所以理論上適合亞洲人使用,當然要進一步修正數據才能實際應用。」 其實iTBra已在美國對500名婦女測試,找出87%的乳腺癌病人,較乳房造影的83%為高。iTBra現時與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合作,為產品進行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證,亦正申請美國FDA認證。iTBra將會提供15種尺碼選擇,預計2018年上半年推出市面。「產品除了可在街上買到,亦可能與醫院、診所合作,偏向以月費形式收費,約每月200美元(約1560港元)。」 文:勞耀全 圖:勞耀全、品牌提供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