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明報專訊】MIRROR紅館演唱會事故中,被巨型屏幕擊傷的舞蹈員李啟言(阿Mo),受傷至今逾兩個月,據悉意外導致他第三及第四節頸椎骨折及移位,接受多次手術,情况由嚴重轉為穩定。頸椎不同節數受傷,受影響部位不同。現今醫學有沒有新研究新科技,幫助頸椎受傷患者康復?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成效如何呢? 相關文章:好Zone動:「低頭族」還原頸椎弧度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受傷節數愈高 殘疾愈嚴重 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有保護脊髓(spinal cord)的作用。脊髓是由大腦連貫到盆骨的神經組織,是中樞神經系統一部分,控制身體各部分活動,如果脊髓受傷會影響神經傳導,令人失去感覺和活動能力。 頸椎由7節頸椎骨(C1至C7)組成,對應8對脊髓神經(C1至C8)。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牀專業顧問、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指出,如果只是頸椎骨受傷,沒有傷及神經線,未必導致癱瘓。然而一旦傷及脊髓神經,受傷的節數愈高,殘疾愈嚴重。C1至C3受損會導致患者不能呼吸,如果未有及時治療可以致命;「而受傷脊髓以下的所有神經根都會受傷,像一條河一樣,上游截住了,下游就再沒有水流」。 脊髓神經線修復力低 密集難接駁 受損的脊髓可否完全康復,取決於受傷的嚴重程度。羅尚尉表示,就算受傷節數很高,若受損程度不太嚴重,康復機會較大。若脊髓完全受損,即受傷節數以下所有神經都失去功能;不完全受損,受傷節數以下神經功能部分保存。曾有患者因跳水而頸椎粉碎性骨折,「我們心裏有數,他能完全回復正常狀態的機率非常微」;有些只是頸椎脫位,立即做手術,最終可完全康復。他補充,脊髓受損難以治癒,「因為神經線是很複雜的細胞,它們專職做神經傳導,修復能力比其他細胞低很多」。加上脊髓裏的神經線十分密集,要逐條接駁極之困難。 植幹細胞、電極裝置技術未成熟 針對頸椎創傷癱瘓而開發的技術日新月異。羅尚尉說,「大家正在幹細胞上做很多研究,有些文獻顯示幹細胞的早期介入會有幫助,不過未能廣泛使用」。幹細胞就像小孩子細胞,可塑力很高,「放一些『新仔』入脊髓,然後用生物學方法導向它們變成成熟的神經線細胞,但仍有很多技術上問題」。另一種技術是將電極裝置植入脊椎,以電刺激神經,除了可局部鍛煉肌肉,也可讓患者再次行走,但尚在早期研究階段,效果不太穩定。 新型機械腳較輕巧助患者平路行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外國正研究用電腦接收大腦信息後連接到患者軀幹,控制手腳或連接機械手腳,協助活動。說到機械手腳,早於2000年已有外骨骼機械裝置面世,但當時的機體笨重,使用範圍也受限。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現時的機械腳已進化得很輕巧,可穿在腳上,幫助患者在平路上行走」。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 機械腳主要有兩個模式。「協助模式」可感受患者輕微活動,機械腳協助慢慢達成正常步態;「全自動模式」讓患者雙腳毋須發力,靠腰部活動指令機械腳完成動作。頸椎受損、中風、柏金遜、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都適用。 鍾致康引述臨牀數據顯示,若患者雙腳本身有少許活動能力,機械腳可以幫助他們較容易重拾正常步態;「即使患者被診斷為脊髓完全受損,下半身功能不會復元,機械腳也能幫助活動關節、站立及訓練心肺功能」。機械腳與傳統治療沒有衝突,可同時採用;由於機械腳毋須旁人攙扶,即使腳力較差患者亦可以早一點接受步行訓練,令他們對復康訓練更有信心和成功感,願意持之以恆地接受治療。 家用版數十萬元起 不過,以機械腳做復康治療的費用較貴,1堂1至2小時訓練,由1000至幾千元不等;而且準備時間比傳統治療長,每次要花時間量度、調校、安裝機械腳。另外,如果患者腳部有斷骨、傷口未癒合、膝部或腳部肌肉攣縮、骨質疏鬆也不適合用;身體較虛弱和肌肉張力太強的患者亦不適合使用機械腳,需要先做傳統治療。 現時外國推出家用版機械腳,患者有經濟能力並通過考核,可以購置回家使用。一般來說,協助模式機械腳約數十萬元起,功能愈多價錢愈貴,售價可逾100萬元。 復康治療:脊髓受傷初期「關機」 靠物理治療喚醒 頸椎受傷患者入院後,醫生首先會檢查他們的手腳有無力,評估脊髓受傷所牽涉的範圍;再透過X光、磁力共振等檢查,判定受傷程度及做預後(prognosis)分析。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表示,一定要盡快做手術,「因為神經線被壓住,要盡快釋放壓力,才有機會復元」。手術包括將骨頭復位、清除爆裂骨頭、固定移位的頸椎等,給予良好環境讓神經線復元。接着就要開始做復康,患者需要多學科團隊支援,包括骨科、腦神經外科、泌尿科、腸胃科等專科醫生,還有物理治療師、義肢矯形師和臨牀心理學家等。 「脊髓受損患者初期會進入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完全『關機』, 短暫失去功能,之後透過活動和訓練去刺激沒有受損部分恢復功能。」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就算患者的脊髓完全受損,物理治療未必讓他們再次正常行走,但對骨質、關節、肌肉健康、心理質素等都有好處。 復康期至少半年 目標重返社區 「患者接受手術後,通常會用呼吸機,因此復康早期會先做胸肺物理治療,移除痰涎和保持呼吸暢順,之後才可以做其他治療。」鍾致康指,患者長時間臥牀,肌肉、關節會愈來愈緊,因此當可自行呼吸,便要開始手法治療、被動運動等,維持身體活動能力。患者能坐或站起來時,就可做步行訓練。由受傷臥牀到能下牀,再到輪椅和步行訓練,需時較長,「復康時間需要半年至1年甚至更久,視乎頸椎受傷程度」;患者若有併發症,如肺炎、壓瘡、傷口感染等,需時更長。 羅尚尉亦指,頸椎受損患者的復康過程相當漫長,尤其是不能完全復元的患者,一輩子都需要復康治療。「目標是讓他們重返社區,長期住院對身心靈都不好。」但患者能否返社區生活,除視乎復康進程,也要家人支持和充足資源,包括改動家居設施和添置醫療儀器。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搭車打瞌睡 急停易傷頸 常見導致頸椎受傷的活動有體操運動、跳水等,應否避之則吉?羅尚尉表示,職業運動員無可避免做這類動作,「所以適當訓練和熱身最緊要,運動時要注意安全,很多時患者都不是比賽時受傷,而是練習時受傷,可能掉以輕心、不集中」。另外,車禍和工業意外也容易造成頸椎受傷,平時我們有意識要用肌肉保護頸椎,但若乘車時睡着了,一旦急停,頸椎沒有肌力保護,容易嚴重受傷,因此坐車時要加倍留意。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明報專訊】談痛症,怎可少了頭痛!引致頭痛的原因林林總總,當中叫人最擔心是頭顱內病變,例如腦受損或腦部腫瘤等嚴重疾病。但頭顱以外的病灶也不能忽視,例如當心理或精神負荷過重,也往往率先以頭痛發出警號;而另一個非關頭頂的頭痛病因,是較少人提及的頸椎毛病。 相關文章: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頭痛原因多 頭顱重4至5公斤 日積月累易致頸椎退化 頸椎的工作是把頭顱保持在身體上方,並有神經線穿梭其中。當頸椎退化,有可能帶來肩頸膊痛,也可能壓着經過頸椎通往頭顱的神經線,帶來頭痛。由頸椎退化帶來頭痛的症狀,跟一般原發性頭痛或偏頭痛非常相似,不過某些病患會伴隨頭部沉重或麻痹感,或轉動頭顱至某個部位後痛感得到紓緩。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鍛煉肩頸肌肉 護頸撐頭 我們頸上的頭顱重達4至5公斤,重量相當於一包標準裝白米,可以想像它給頸椎帶來的壓力何等巨大,日積月累下引致頸椎退化實非罕見。再加上現代人在工作上愈來愈常與電腦為伴,生活也離不開手機或平板電腦,在使用過程中頭部往往不自覺向前傾,令頸椎進一步受壓,教頸椎退化提前發生。 如欲避免或減慢頸椎退化,就如預防及紓緩痛症般,需從姿勢及肌肉鍛煉兩方面着手。在姿勢上,當我們使用電腦、手機甚至閱讀時,應讓耳朵與肩膊保持在同一直線平面上,因為這是最符合人體骨架結構的姿勢,可讓頭顱重量平均分佈肩頸之上。在肌肉鍛煉上,我們經常留意背肌、腹肌、大腿肌的鍛煉,卻可能忽略了肩頸肌肉訓練,但這組肌肉正正是協助支撐頭顱及保護頸椎,對減慢頸椎退化起重要作用。 然而,我們總愛在毛病出現時才去處理,但在痛症發生當下,好些能夠治本的方法或已難以執行。例如我有一個年長患者,她的頭痛正正是由於頸椎問題所致,可她同時患有骨質疏鬆,某些強化肩頸肌肉的運動已不適合她練習,難以紓緩頸椎對神經線施加的壓力,唯有處方止痛藥去減輕痛楚。所以預防遠勝於治療,強化肌肉對預防痛症大有幫助,所以不能忽視肩頸肌肉的鍛煉。 文:薛詠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 Read more
X
Baidu
map